馨荷 [M][ft=,2,][ft=,4,][ft=#0066ff,,]【西江月】平仄韵通叶格,又名《步虚词》、《江月令》。[U]唐[/U]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U]清[/U]季[U]敦煌[/U]发现[U]唐[/U]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U]沈义父[/U]《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 [/ft][/ft][ft=#0066ff,4,]『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ft] [/ft][/M]
馨荷 [ft=#0099ff,,]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自驾车一行四人由锦州前往绥中九门口长城,一路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好快,转眼就到了长城脚下的停车场,那里已经有很多当地老百姓在叫卖各种水果,价格相当便意,且品种齐全,随意买了点山榛,便随团前往观光。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九门口古名“一片石关”,号称“京东首关”,位于绥中县境内,始建于明洪武14年。 九门口水上长城,AAA级旅游景区,是东北地区最早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地。长城经过几百年的风蚀,受大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又饱经战火摧残的九门口关曾破败不堪,1985年辽宁省12家新闻单位根据邓小平同志1984年9月的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发起号召全省人民集资修复九门口长城的活动,整个修复活动历经4年,工程于1989年11月底峻工,使得九门口长城重新屹立于九江河口上。一进来就看见矗立着一座功德碑,上面刻着集资募捐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字,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我们看到这主碑上三个巨型手臂上托着三块城砖,寓意为当时辽宁三千万人民每人奉献一块砖。碑的正面上方刻着“爱我中华,爱我长城”几个金光闪闪的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大字。下面是九门口长城修复记(略),旁边是九门口简介,整座纪念碑群设计巧妙,新颖别致,像一艘战舰扬帆远航。 九门口是明长城重要关隘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和吴三桂、直奉两军阀以及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之中,都在这里生死拼杀。以徐达为代表的将军率兵万余人在山海关至水平岭修关口三十二处,九门口当为其重要关口之一修复后的九门口长城,巍然屹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再现历史风姿。 九门口长城依山势起伏盘旋升腾,九道水门横跨两山之间,建筑结构独特,防御设施密集,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之势,九门口一带军事防御设施密集、完备。两敌楼之间相距仅七八十米,在2公里范围内,有敌楼12座,哨楼4座,战台1座,烽火台1座,城堡1座,布局严密,异常坚固。称之为“水上长城”。 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1922—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据文献记载,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复。近年来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铁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据当地文物部门研究人员介绍,九门口长城拥有一个严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历史上素有“京东首关”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这里与吴三桂决战时,遭遇清兵夹击而败北的。 九门口长城,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渤海,气势磅礴、壮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因而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ft]
馨荷 [ft=#0099ff,,] 人们常见到的长城几乎都是依山而筑,因为凭山势之险可以屯兵,却不曾想还有跨河而过的水上长城,长城最大主要特点:“逢山而过,遇水而断”。而九门口长城正好相反,它是遇水而过,遇山而断。九门口长城横跨两山之间,九江河水从九个水门口潺潺流过,每到雨季,九江河河水暴涨,澎湃的河水通过九门口关时像九条狂龙冲泻而下。登上九门口长城的石墙,您会发现这里的城墙坚固、整齐,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南边山上有望海楼,天气睛朗时可以看到浩渺大海;站在北边城楼上,又可一览关山清秀。 游九门口长即兴赋词《西江月》一首: 峻岭蜿蜒环水,银龙摆尾腾空。 逢山而过现葱笼,望海观楼眺送。 雄伟颠峦傲世,怀拥沃野飞鸿。 九江桥上屹风中,万代千秋称颂。 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脑海里浮现的是长城的伟大,雄浑。多么令人难忘的画面啊!千百年屹立不倒的长城啊,它是生命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厚重的城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 塞外的风挟着鸣声呼啸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长城的经历。我寻觅着古老战场的遗迹,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我想起了同清兵在山海关决一死战的李自成,想起了陆游的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打开中国近代史,字字是血泪,页页是抗争。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国走出苦难而英勇牺牲,因为有他们,因此我们的长城不再是匍匐的。 夕阳西下,一天的旅行也将落下帷幕。车在疾速行驶,九门口一游,这里的一切都使我流连忘返,不单单只领略了九门口水上长城美丽的风景,收获更多的是感动!虽然感觉到有点累但不虚此行![/ft]
文章评论
馨荷
[M][ft=,2,][ft=,4,][ft=#0066ff,,]【西江月】平仄韵通叶格,又名《步虚词》、《江月令》。[U]唐[/U]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U]清[/U]季[U]敦煌[/U]发现[U]唐[/U]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U]沈义父[/U]《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 [/ft][/ft][ft=#0066ff,4,]『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ft] [/ft][/M]
馨荷
[ft=#0099ff,,]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自驾车一行四人由锦州前往绥中九门口长城,一路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好快,转眼就到了长城脚下的停车场,那里已经有很多当地老百姓在叫卖各种水果,价格相当便意,且品种齐全,随意买了点山榛,便随团前往观光。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九门口古名“一片石关”,号称“京东首关”,位于绥中县境内,始建于明洪武14年。 九门口水上长城,AAA级旅游景区,是东北地区最早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地。长城经过几百年的风蚀,受大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又饱经战火摧残的九门口关曾破败不堪,1985年辽宁省12家新闻单位根据邓小平同志1984年9月的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发起号召全省人民集资修复九门口长城的活动,整个修复活动历经4年,工程于1989年11月底峻工,使得九门口长城重新屹立于九江河口上。一进来就看见矗立着一座功德碑,上面刻着集资募捐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字,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我们看到这主碑上三个巨型手臂上托着三块城砖,寓意为当时辽宁三千万人民每人奉献一块砖。碑的正面上方刻着“爱我中华,爱我长城”几个金光闪闪的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大字。下面是九门口长城修复记(略),旁边是九门口简介,整座纪念碑群设计巧妙,新颖别致,像一艘战舰扬帆远航。 九门口是明长城重要关隘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和吴三桂、直奉两军阀以及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之中,都在这里生死拼杀。以徐达为代表的将军率兵万余人在山海关至水平岭修关口三十二处,九门口当为其重要关口之一修复后的九门口长城,巍然屹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再现历史风姿。 九门口长城依山势起伏盘旋升腾,九道水门横跨两山之间,建筑结构独特,防御设施密集,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之势,九门口一带军事防御设施密集、完备。两敌楼之间相距仅七八十米,在2公里范围内,有敌楼12座,哨楼4座,战台1座,烽火台1座,城堡1座,布局严密,异常坚固。称之为“水上长城”。 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1922—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据文献记载,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复。近年来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铁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军事防御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据当地文物部门研究人员介绍,九门口长城拥有一个严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历史上素有“京东首关”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这里与吴三桂决战时,遭遇清兵夹击而败北的。 九门口长城,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渤海,气势磅礴、壮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因而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ft]
馨荷
[ft=#0099ff,,] 人们常见到的长城几乎都是依山而筑,因为凭山势之险可以屯兵,却不曾想还有跨河而过的水上长城,长城最大主要特点:“逢山而过,遇水而断”。而九门口长城正好相反,它是遇水而过,遇山而断。九门口长城横跨两山之间,九江河水从九个水门口潺潺流过,每到雨季,九江河河水暴涨,澎湃的河水通过九门口关时像九条狂龙冲泻而下。登上九门口长城的石墙,您会发现这里的城墙坚固、整齐,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南边山上有望海楼,天气睛朗时可以看到浩渺大海;站在北边城楼上,又可一览关山清秀。 游九门口长即兴赋词《西江月》一首: 峻岭蜿蜒环水,银龙摆尾腾空。 逢山而过现葱笼,望海观楼眺送。 雄伟颠峦傲世,怀拥沃野飞鸿。 九江桥上屹风中,万代千秋称颂。 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脑海里浮现的是长城的伟大,雄浑。多么令人难忘的画面啊!千百年屹立不倒的长城啊,它是生命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厚重的城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 塞外的风挟着鸣声呼啸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长城的经历。我寻觅着古老战场的遗迹,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我想起了同清兵在山海关决一死战的李自成,想起了陆游的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打开中国近代史,字字是血泪,页页是抗争。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国走出苦难而英勇牺牲,因为有他们,因此我们的长城不再是匍匐的。 夕阳西下,一天的旅行也将落下帷幕。车在疾速行驶,九门口一游,这里的一切都使我流连忘返,不单单只领略了九门口水上长城美丽的风景,收获更多的是感动!虽然感觉到有点累但不虚此行![/ft]
画桥听雨
[ft=,2,]积历代词作之风韵,继古今诗余之雅兴。现代的李清照也!不可多得的人才。令人叹为观止。真才女也![/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