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半臂介绍

个人日记

 摘要:半臂,背心是中国古代一种短袖,无袖的上衣,在历代的各种文物中有较多的出现。本文介绍了半臂,背心在唐,宋,元,明几个时期的特点,并讨论了半臂在各个时期与其他服饰的特点的异同。在前人已有的古代服饰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着重使用比较方法,比较各个时期的特点来介绍。

 

中国古代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无袖或者短袖的上衣,通常这些无袖或者短袖的上衣被通常称为半臂,背心等。事实上,考古的出土报告中的命名,由于出于不同的侧重点,很多也没有把无袖或者短袖衣称为半臂,背心,而是称为袄,衫,或者无袖袍等等。而半臂这个词在各种历史典籍中有各种不同的描述和解释,如黄正建《“半臂”为男子服饰》一文认为半臂是专门的男子服饰,而褙子,半袖则是女子专用服饰。孙机《唐代女子服装与化妆》一文认为“半臂”是短袖上农,为男女通用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35有:“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古礼士人只系勒帛,盖有垂绅之意,后有勒帛不便于摺笏,故稍易背子。然须用上襟掖下与背皆垂带大观间未之有改,近背子又引为长袖,与半臂制已不同,士人而衣武士服,恬不为异流,俗使然乎,妇人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焉,今亦习俗相承,为男女辨贵贱之服,服制之变,一至于此。” 可见这些典籍或者研究文章中的论述是有诸多矛盾的,因此本文并不重点讨论这些文字的考据,而是结合一些实物和以往的文献来简要地介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半袖或者无袖衣。本文所称的半臂,背心(除引用文献中出现的之外),均指各种形式的短袖,无袖的上衣。

 

1. 唐代的半臂
半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短袖上衣。最初的可以分辨出短袖衣的文物始见于马山汉墓的(糹秋衣和马王堆三号墓的木俑,但这均属个例,在一些文献中,虽然也出现过关于东汉三国时期半袖的记载,但半臂最初出现的确切时期无法得知了。半臂随后大量出现于隋唐时期的壁画,俑等文物,如图(1)。由于唐时期的文物出土数量较多,因此对于唐时期的半臂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孙机先生的文章“唐代妇女的服装和化妆”【1】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该文中,孙机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来映证半臂的来源,涉及到了半臂的初始来源(宋. 高承《事物记原. 背子条》,《宋书. 五行志》),使用者的身份(《新唐书. 车服志》),使用的织物(《旧唐书. 韦坚传》,《新唐书. 》等)。这些文献中的叙述是对于文物很好的印证,但半臂也极有可能并非仅限于这些文献描述的情况。这个时期的半臂有穿在外衣之上,或者外衣之下中单之上,搭配下裙。从这些叙述以及文物来看,能够肯定的是半臂已在这个时期在社会的上层人士中使用。一些文献中记载了“锦半臂”,也就不足奇了。唐代纺织业发达,有大量的织锦出土,在新唐书里面还出现过“半臂锦”,一种专门用于半臂的织物。虽然从出土实物中可以看出初唐和盛唐时期,半臂在上层社会中流行,《旧唐书.舆服制》有“女史则半臂襦裙”。但也有这样的记载,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卷中“尚书上仆射马周上书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着,臣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且房琯的家法有“不着半臂”。所以即便半臂在当时如此流行,也并非是被看做符合礼制。
  唐代半臂主要和长裙一起穿着,一般穿在外衣之上,也有穿在中单之上,外衣之下的。半臂有对领和套头式的U形低领两种【1】,部分有和衣服同样花纹的领缘。唐半臂的初期的半臂窄小贴身,低领口套头的居多,而在武则天统治的末期,半臂变更为使用对领的形式,两襟通过系带系结在一起【2】。
唐半臂没有过出土的实物,法门寺出土过一件罗地蹙金绣生色折枝花夹半臂冥衣【3】,如图(2), 这件冥衣袖展14.1厘米,左袖口宽4.3厘米,右袖口宽4.7厘米,领缘宽,领部围长12厘米,使用极为纤细捻金线织出花纹,裁剪也与普通衣服的裁剪方式基本相同。从数据来看,如果等比例放大,这件冥衣半臂与通常的半臂有很大的区别,明显要短得多。
  半臂在初唐时期十分流行,和当时身穿小袖上衣有关。而在盛唐之后晚唐时期,衣服逐渐肥大,外穿大袖衫,半臂就无法再穿着在外面了,这个时期半臂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了【1】。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文献【4】【5】都提出了半臂,与裲裆的区别,虽然这个“裲裆”称呼不是太明确,但这个问题已经基本明确,裲裆,本来是一种“一当胸,一当背”外穿的无袖服饰,这种服饰事实上是前后两片,到了唐朝裲裆加长变半袖衣服,类似与半臂,周锡保先生认为唐代半臂类同与裲裆,只是身长略短于裲裆。裲裆也是一些武官的朝服。同时,也有一种是前后各一片保护胸背的铠甲称为“裲裆甲”。

  关于唐代的半臂,《试论唐代的半臂》【6】一文中,根据唐代的大量出土实物,归纳了半臂的几种穿法,这种归纳较为合理,故摘录如下:

唐代男子着“半臂”的情况已经较为普遍,不论士庶贫富都穿着“半臂”之衣。虽然“半臂”的流行是一事实,但是从礼制上看,“半臂”的地位似乎仍然比较尴尬。在唐朝,一般认为应当把半臂穿在袍服之内,中单之外。只有这种穿着方法才是符合礼制的,能登大雅之堂的,是当时官方规定的在正式场合下的穿着方法。当时也有男子把“半臂”穿在外面的,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一般的普通劳动人民有把“半臂”穿在外面的,这是为了劳动的方便。

2.有胡人着“半臂”于袍服之外的情况,是胡服的一种。

3.军士把“半臂”穿在外面的情况。

4.为了借锦半臂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富有而把故意把“半臂”穿在外面。

5.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而把“半臂”穿在外面。

前三种把“半臂”穿在外面的情况是为当时人所认可的,但后两种所说的情况,常常遭到当时士人的批判和讥诮,认为是不合礼制的做法。

唐朝女子“半臂”大致有三种穿法:

1.罩在窄袖短襦之外;

2.衬在外衣里面;

3.单穿“半臂”,露出胳膊。

其中,女子着襦裙装时,将“半臂”罩在窄袖短襦之外的情况最为普遍。在唐代,也有女子将“半譬”穿在里面,这种穿法在形象资辩中较为少见。唐代女子除了上面这两种穿着“半臂”的方法外,也有直接单穿“半臂”,露出胳膊的。这静穿法更是少见。所见形象资料有执失奉节墓中的《舞女图》。这种穿法多是见于舞女

 


2. 宋代的半臂
宋代的丝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北宋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而北宋以后,对外贸易逐渐增多,促进了东南沿海的丝织业。宋元时期的半臂在诸多的文献中也称半袖,背心。《清波杂志》有“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著小冠,批半臂”,《萍洲可谈》记载“广州杂俗,妇人强,男子弱,妇人十八九戴乌丝髻,衣皂半臂,谓之游街褙子”。《东京梦华录》中“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有“次有一击小铜锣,引百馀人,或巾裹,或双髻,各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跄””。以此可见半臂也使用于各个场合和不同身份的人。北宋的纺织品出土相对较南宋的少,没有北宋时期的半臂实物,但是从一些俑和砖雕,可以窥得北宋半臂一些信息,图(3)是陕西洛川县潘窑科村宋墓出土的一件陶女俑。该墓发掘简报中记录【7】,根据该墓室的结构以及随葬品中出土的三枚钱币:开元通宝(残佚),皇宋通宝和天禧通宝,断定这座墓应是北宋时期宋仁宗宝元年间以后。这件陶女俑双手持圆形物于胸前,头梳双螺髻,身着交领半臂,内穿长袖衣,下着长裙,并且有飘荡的裙带。虽然北宋时期的该类实物出土比较少,但是我们认为这一类的装束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将其成都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陶俑作对比。图(4)为成都地区出土的北宋陶女俑【8】,对比陕西洛川县出土的这件陶女俑与成都出土的这件陶俑,可以发现它们都是梳双螺髻,双螺髻为未出嫁的少女发式【9】。成都出土的北宋陶俑身着交领左衽上衣(报告称右衽,此报告图标有误),下着长裙,并且同样垂下同样长度裙带,如将其左衽长袖上衣截短一截袖子,则与此件半臂陶女俑极其相似。同样地,如图(5)所示,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北宋壁画墓的壁画中【10】,女主人身后的侍女也身着无袖上衣。南宋时期也有半臂的记载,《武林旧事》中的“乞巧”有“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南宋的几个墓葬有大量的纺织品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其中福州黄昇墓共出土了的7件单背心,1件夹背心【11】,如表(1),图(6),(7)所示,其中质地为花罗四件,素罗两件,绢一件,绉纱一件,襟缘内加缝缀花边一道的三件,其中两件为印金填彩菊花。前后裾同长者7件,唯夹背心后裾比前裾长10CM。这些背心形制上就是黄昇墓其他衣服的去掉袖子,如图(8)所示。从纺织材料来看,这些背心使用罗织物,罗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织物,在植入一根纬线,相邻的经线互相绞扭,宋代有四经绞罗,三经绞罗,二经绞罗等品种,这些罗的制造流程都很复杂【11】【12】。从黄昇墓出土的这些半臂(背心)来看,应是夏天时穿着。这些半臂具有十分精致的制作工艺,或并非是一般的劳动阶层平日所能穿。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这些背心以及北宋,虽然没有短袖子,但对比黄昇墓出土的其他衣服,以及河南地区北宋其他壁画墓,也可以明显看出半臂是当时的长袖上衣,袍(图(8))的“无袖”或者“短袖”版本。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7.jpg (20.02 KB)

2011-1-21 16:20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8.jpg (59.43 KB)

2011-1-21 16:20

3. 元代的半臂

元代的服饰很多程度上继承了宋代,半臂或者背心也有不少与宋代基本相似,而元代的纺织品也是以罗为主,所以元代有的半臂,背心在材质和形制上与南宋的差异不大,如图(10)。而元代的服装同时有的也具有一些蒙古族特色,如图(11),(12)所示的洛阳道北元墓出土的陶女俑【14】,以及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出土女俑【14】。曲江池西村元墓出土的女俑身着窄袖衣,外罩直领齐腰半臂。洛阳道北元墓出土的陶女俑,有一件是穿着左衽交领长至膝盖下的半臂,而另一件,则是一件长至膝盖下的对领半臂,对领上使用了两组扣子,具有蒙古族的一些特色。图(9)所示的内蒙昭盟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画墓【15】中正中的女主人里面身穿交领左衽的上衣,外面套一件对领的半臂衣,这种半臂在内蒙古地区有过出土,图(13)是197611月从内蒙古元集宁路窖藏出土的一件元代半臂,这件半臂面料为紫色,组织结构是四经绞罗,对襟、直领、腰身平直而且较短,直筒宽袖,袖长至肘。衣长是60cm,通袖长是106cm,用多色丝线在罗地上秀出多组图案。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了这件文物,并有报告发表在《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16】,这件半臂与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画墓中出现的形象一致。此外,元代从元世祖开始,与高丽确立了“舅甥之好”的姻亲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双方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元代的服饰也受到了高丽服饰很大的影响,【17】一文中指出“元廷内高丽式半臂风靡一时,其形制与半臂衫很相似,但此衣是方领、齐腰式为主。“ 并引用张昱《宫中词》:“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载。连夜内家争借看,为曾着过御前来。”元代有过方领衣,根据上衣截短袖子的一般性原则,也可推断元代有方领半臂,该文中作者认为方领半臂来源于高丽,并没有给出任何直接或者间接证据,而笔者也未曾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因此此种观点只能说是存疑,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元代的半臂也结合了元代纺织的一些特征,如图(14)所示,贴金的一件元代半臂,元代至明初是织金的鼎盛时期【18】,在这件衣服上也有体现。而元代的半臂,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服饰,《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四“珠半臂”条记载了讲半臂赏赐给别人:“成宗赐李庭珠帽、珠半臂、金带各一。”

总体而言,元代的半臂或者无袖衣既继承了宋代的风格,又有很强的外来风格,也深刻的影响了明代。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9.jpg (38.49 KB)

2011-1-21 16:24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10.jpg (32.32 KB)

2011-1-21 16:24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13.jpg (27.63 KB)

2011-1-21 16:24



4. 明代的半臂

明代的服饰实物存世数量非常大,各种相关的俑,画作等文物也是数不胜数。明代的服饰既受到了元代外来民族服饰的影响,有保留了一些中原汉族服饰的特色,相较于宋代服饰而言,体现出了多元化和交互,融合的特点。明代的半臂或者无袖衣依然是将普通上衣“截断或者截短”袖子。如然而我们能够看到式样却有很多种,这一点或许也与明代出土文物数量多有关。明代由于受到元代外来风格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名称也呈现出了一些外来的特点,比如将半臂称为“搭护”,王士稹《居易录》载:“今谓皮衣之长者日褡护。”又云“半臂衫也。”图XX,《三才图会》在其中的无袖衣服解释中引“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今俗名搭护,文名背心。”(图(15))“搭护”原为元代的服饰名,《三才图会》中似乎不分背心,半臂,和“搭护”,然而明代的“搭护”和元代的应是不同的两种服饰,周锡保先生认为明代的搭护是“比褂略长的短袖衣。”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实物中找到一些信息,图(16)是南京博物院所藏一件明正德12年徐俌墓出土的衣服【19】,命名为“杂宝纹短袖长袍。”这件衣服应是短袖或者接近于无袖,缎地,长129cm, 右边腋下三幅扎带,缎地,纹饰以莲纹为主,杂以方胜,银锭,火珠,双犀角,珊瑚等杂宝。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件衣服具有明代服饰的一般特征,就是一件普通的截断袖子的袍。明代同样有各种其他形式的半臂,如图(17)所示,首都博物馆藏一件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的“杂宝花卉纹缎半臂”,这件半臂身长86厘米,肩宽59.5厘米,胸52.5厘米,方领,对襟,以纹纬与奇数的经丝交织起图案,其纬线与经线同色,图案为花卉、杂宝。领口为规矩的方形,镶三层边。对对襟处及左右开裾各接一长24.5厘米的三角形下摆。方领和使用纽扣的对襟很明显是元代遗留下来的一些特征,而明代的缎织物的流行使其取代了罗纱织物的主流地位,且明代的纹饰更加世俗化,使用多种吉祥的图案组合来表现祥瑞,因此缎地和杂宝纹,又是具有明代的特征。此外上海地区的诸纯臣夫妇墓中也出土过诸纯臣生前使用的一件“绸丝绵半背”【20】(图 18)),这件衣服长108厘米,腰围56厘米,对领。明代的半臂,或者背心,也是被各个阶层的人使用,图(19)是江西地区的益庄王墓出土的女侍俑【21】,这些女侍俑也是身着各种具有元明特点的无袖或者短袖的短上衣。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14.jpg (55.16 KB)

2011-1-21 16:29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15.jpg (26.89 KB)

2011-1-21 16:29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16.jpg (37.89 KB)

2011-1-21 16:29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17.jpg (51.79 KB)

2011-1-21 16:29

结论
本文介绍了从唐到明等时期的半臂,背心。从介绍的内容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1. 半臂,背心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和来历。2. 半臂,背心在任何时期,都是该时期的上衣将截断或者截短袖子而成。3. 半臂和背心的形制,材质,装饰在各个时期都体现该时期的工艺和水平,且被各个阶层使用,使用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从这几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我们介绍的半臂,背心只是简单的一种服饰,并非研究的重点,但是从中也体现了服饰史的一些特点:同样的一种名称,东西却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结果,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和外来因素的融合也越来越多,已经很难说某种东西一定是源自于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本文进行了一般性的介绍,其观点和结果多来自于其他已有的文献,希望能给读者一个初步的认识。本人才疏学浅,虽得以阅览前贤之著作,恐挂一漏万,故谬误实属难免,还望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