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瑞士——青岛的老建筑

诗情画意


 

    被誉为东方瑞士的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胶州湾畔,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城市。 

     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映出青岛美丽的身姿;赤礁、细浪、彩帆、金色沙滩构成青岛美丽的风景线;历史、宗教、民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赋予了青岛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式风格的各国建筑,形成了中西合壁的特色 

    她让人有着一种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依恋情感。这种情感既是一种个人记忆,是一种乡恋,也是一种具有广泛认同的普遍感受。尤其是青岛的老房子它散发着迷人的色彩。 
    

太平角建筑群
 
图为青岛西部城区一角


鱼山路5号,青岛中学校旧址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宾馆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现在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该建筑气势宏伟,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 

迎宾馆室内美观的小吊灯


      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平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 

     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八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一看道旁栽种的花木就知道路名”,这是八大关的又一特点。 

广西路14号德占时期德华银行旧址(1899年~1901年)山东路矿公司旧址(1899年~1902年)


      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大斜面屋顶,上层外墙为露木屋架,石砌烟囱,石砌的一楼外墙,宽大的凉台通过落地门窗与室内相通。因上世纪50年代朱德曾两次住在这里,所以也被称作“朱德别墅”。上世纪末曾被出租为办公用楼。现据称为一台湾商人购得。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
      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修建了海水浴场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场后,配套修建了海滨旅馆,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豪华假日型旅馆。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此处被征用为娱乐场所,后为进驻的美军征用,解放后此处曾作为海军招待所,现在则为某房地产公司的办公用楼。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湖南路6号
 
鱼山路1号德式建筑(1899年)
 



      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现中国海洋大学院内,德式建筑,又名万年兵营,建于1903-1905年。风格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当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山以铁血首相俾斯麦命名,并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后来用时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麦兵营。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此处作为日军兵营;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此处又作为北洋军队的兵营。

 
湖南路4号汇丰银行经理住宅旧址(1897年)
 

      太平路31号是一座德国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德占期间德国亨利亲王曾两次下榻于此,因而当时俗称为“亨利王子饭店”。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现栈桥宾馆。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清水墙面,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在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的交汇处。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望火楼旧址也叫“观火台”,最初为胶澳消防队的重要消防瞭望塔,也是青岛特有的一幢近现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观象山西北坡,约建于1907年,是当时青岛全市最高的建筑物。20世纪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保存完好。现属青岛机关事务局太平湾宾馆。

 


 
       照片中主体建筑是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