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阳举返童真

个人日记


无欲阳举返童真

         2015111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大意是:人们含养道德之纯厚,应等同于襁褓中赤色婴儿一般,纯粹无欲,就会筋骨柔弱而小手抓握牢固,不知男女之情而“小鸡儿”怒作;就会经常哭叫而声音宏亮;这是因其道德纯厚而致气和及精之故也。

《道德经纯阳真人吕洞宾从修道的角度,有精辟释义:“德者,气之和;厚者,常常精一。含蓄和气而不间断,谓之含德之厚。如赤子不种情于万物,内绝心意,外欲不入,和气以合道,则骨弱筋柔而握固。虽有其身,而不知我之形;虽有其气,而不知我之道。赤子无知识,则忘人忘我,而不知我之为我,(故能) 常归于空。修道者,故以赤子譬之,既不知人我,又安知牝牡之合,而常可竣作。竣者,赤子之真阳也,一点真阳隐于内,赤子气和(意纯) 而生一。他不知用意用情,听其自然而乐天真。气和则精洁,精洁则一气生……精之至也。赤子无心,而气不耗,虽终日号呼而真气不散,因无欲无忿而不嘎,精粹纯一,和之至也。言其气归于空,() 空无所空;气存于有,(而) 有无所有;听其天然,常和以合道。”

对照老子原文和吕祖释义,回顾数月来真胎息中,于激活“马阴藏相”后,常一阳来复,均得益心虚意空而元神生,神之至也;口鼻无息而元气生,和气至也;忘情牝牡而竣作元精生,一阳至也。

回顾修真伊始,本人从64岁之纯阴弱体,之所以筑基阶段即忘我无形,并渐入胎息佳境,就在于常存赤子之心而“含德之厚” ,视名利为枷锁而除之,视富贵如粪土而远之,视房室为利剑而绝之,视嗔恨为毒物而避之;故可“无我无息亦无心,得见生前旧主人”,并顺利通过炼精化炁,步入炼炁化神;炼炁化神中,又使神光由白变黄,让阳丹转化为金丹;还是得益于一个简单、纯粹、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的童真之心!

总之,要想肉体返还童真,首先心意归于赤子;要想气益必先心损,损而又损至于无为;要想体强必先心弱,弱而又弱归于虚空;心弱者万物化而生,弱即入道也,入道长生;心強者万物壮而老,老则不道也,不道早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