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指挥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经典回放


 
    
图片 

    
    激情于艺术之中,诙谐于严谨之间,气质于形象之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
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本篇汇集了卡拉扬对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精彩演绎,点击优酷视频链接可以欣赏大师的指挥风采。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于维也纳,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九部交响曲折射了贝多芬曲折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对爱情的渴望,对英雄的赞美,对自由的呼唤。30岁的贝多芬写下了《第一交响曲》,继承了先师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风格,但作品中已经开始萌发属于他自己个性的乐思。3年之后,面临病痛和生活压力,贝多芬体现出了非凡、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自杀的可怕念头,并且在恢复自信之后写下了充满感情冲突的《第二交响曲》,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个人斗争精神。1803年,出于对拿破仑的敬仰,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无论在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意义上,都值得纪念。1806年前后,贝多芬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才思敏捷的写下了充满青春气息的《第四交响曲》。两年后充满思辨色彩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又诞生了,这是贝多芬作曲生涯的一个全新的高度和里程碑,《命运》成为了交响曲中的典范。紧接着,作曲家又马上创作了《第六“田园”交响曲》,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讴歌自然、赞颂纯朴。此后,甜蜜爱情的结束和战争的爆发让贝多芬陷入人生的低潮期,直到1812年《第七交响曲》才同世人见面。这次乐圣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创作主题,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后的《第八交响曲》又以短小精悍、幽默欢快的气氛营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交响世界。一直到1824年,在经历又一次人生低谷之后,大彻大悟的贝多芬终于爆发出自己全部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实现了自己的最高的人生理想,为《欢乐颂》谱曲,最终成就了《第九“合唱”交响曲》。



图片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作品号:OP.21 作于1798-1799年间。《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一文中,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Beethoven,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1.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2.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3.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4.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MDIyMjg=.html






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作品号:OP.36 作于1802年。《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Beethoven,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1. Adagio - Allegro con brio

2. Larghetto

3. Scherzo. Allegro

4. Allegro molto

 

   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2NDk4NDg=.html 






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


       第三“英雄”交响曲作品号:OP.55 作于1803年。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

Beethoven,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1. Allegro con brio

2.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3. Scherzo. Allegro vivace

4. Finale. Allegro molto
 

 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3MDgyMzI=.html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作品号:OP.60 作于1806 年。很多朋友都知道,贝多芬终究没有找到终生伴侣,但是他的爱情生活却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略带悲剧色彩。贝多芬对于爱情是执著的。对于自己钟情的人,他总是倾其所能,近乎疯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爱侣应该是青春纯洁、端庄秀美、品德高尚又极具修养的女子。可以说,贝多芬在爱情上近乎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他没能找到终生伴侣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可能也来自他的耳疾。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数越来越多,贝多芬逐渐失望了,他对于是不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人感到迷茫和悲伤。

Beethoven,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1. Adagio - Allegro vivace

2. Adagio

3. Allegro vivace

4. Allegro ma non troppo

  

                                                          
                                                       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3MDczMTI=.html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

 
       第五“命运”交响曲作品号:OP.67 作于1806-1808年。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气面对生活压力、挑战人生勇。
 

Beethoven,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1. Allegro con brio

2. Andante con moto

3. Allegro

4. Allegro

  

                                    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2NDg1MDg=.html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第六“田园”交响曲作品号:OP.68 作于1808年。从《第六交响曲》开始,作曲家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贝多芬对于幸福的爱情生活、对于纯朴的民风、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热爱。虽然缺乏《第三交响曲》的英雄气概、《第四交响曲》的热情如火,也没有《第五交响曲》中的强烈旋律对比,但《第六交响曲》似乎用大交响的方式在向我们讲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朴实的生活。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无论您是一个初入门的古典新手,还是在交响乐海洋中徜徉已久的爱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美妙乐章。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当中的现代都市人都向往回归美妙的大自然。如果您能够静下心来,花上半个多小时坐在音箱前,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一遍贝多芬的这部《第六田园交响曲》,您的大脑一定会经历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礼,当你从旋律中回来的时候,会有所感慨、有所慰藉的。而卡拉扬炉火纯青的指挥艺术更让人叹为观止。

Beethoven,Symphony no.6 in F Major 'Pastoral' , op.68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2. Andante molto moto

  3. Allegro

  4. Allegro

  5. Allegretto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作品号:OP.92 作于1812年。这部《第七交响曲》拥有非常独特的舞蹈风格,贝多芬已经做到抛弃凡尘俗念对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扰,只要一沉浸在音乐创作中,他就可以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响曲可谓部部经典、成功,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这时候贝多芬想到了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新作的创作主题。第一乐章,似乎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优雅而欢快,充满一丝明亮。第二乐章是忧郁的小快板,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虽然旋律并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节奏感。第三乐章,一上来就表现出愉快的感觉,会让人不由得跟随他手舞足蹈,跳跃的热情一轮高于一轮。然后第四乐章上来了,舞蹈开始趋于疯狂,似乎有酒后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让人感觉呼吸都会跟随急促起来。《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Beethoven,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1. Poco sostenuto - Vivace

2. Allegretto

3. Presto

4. Allegro con brio

 

                                              
                                   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3OTE0OTI=.html





贝多芬第八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作品号:OP.93 作于1812年。《第七交响曲》重新带给了贝多芬自信和灵感,继5月份创作出了《第七交响曲》之后,1812年的10月,他又完成了《第八交响曲》的创作,《第八交响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虽然旋律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轻盈而带有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虽然它短小的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之一。《第八交响曲》倡导的是“快乐主义”发扬到了极致,这里没有《英雄》中的豪迈音符、也没有《命运》中的磅礴气势,这里拥有的只是蕴含着属于平凡的快乐感情。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其间充满了智巧、幽默的成分。要知道在当时贝多芬依然生活的并不快乐,生活的重压、家庭的矛盾充斥着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许正是因为面临这些压力和郁闷,贝多芬才想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因为原本快乐也应该属于音乐。

Beethoven,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1. Allegro vivace con brio

2. Allegretto scherzando

3. Tempo di Menuetto

4. Allegro vivace

 
 
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3OTE0NDQ=.html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第九“合唱”交响曲作品号:OP.125 作于1822-1824年。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
       《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



Beethoven,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2. Molto vivace

3.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4. Presto

Presto 'O Freunde, nicht diese Tone!' - Allegro assai


 
 


                                                     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0NTk4MTI=.html 


     


文章评论

秦月汉风

《年轻》——塞缪尔·乌尔曼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在超过80岁后仍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