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的忧伤

个人日记

       清闲了,静静的看了场朋友推荐的电影《钢的琴》。这是少有的几部反映改革开放后工人阶级精神生活的影片,我几乎是迫不及待的看完。
     
       陈桂林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40来岁,工厂难以为继,被“改革”了,他和同在厂里干活的妻子同时下岗。他会拉手风琴,与几位同样下岗的老伙伴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在人家出殡和商场搞促销时赚点辛苦钱。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特别喜欢弹钢琴的女儿,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必须要搞到一台钢琴。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利用原有厂里的材料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激情与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故事情节就是这样。根据我有限的电影知识,我就不多谈论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手法,几个演员的精彩表演,我只是对影片里表现的生活场景,年代背景以及那些产业工人的生活心理状态非常有共鸣。因为,我就是从那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一员。
       
       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1998年-2003年。伟人南巡后,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除了少数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数以千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全国至少有超过一亿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工龄买断的办法,一年工龄在各省的价格不同,东北地区大约是2000元,江浙一带是800元到1000元,而安徽是内陆贫困省份又降低了很多,我这里是400元——也就是说,一个把青春和汗水洒在这个厂子里二十年的工人拿了不到一万元钱就被扔到了马路上,任其自生自灭。那种失去依傍的孤独感,绝望感,被抛弃感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是无法理解的。
 
      “工农兵学商”-------排头的就是工人阶级,所以在毛主席时代有“工人老大哥”一说。这是那个年代最响当当的一个阶层,收入好,地位高,思想先进,曾有“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最高指示,曾被当做最先进代表派驻各单位各阶层。事实上他们确实具备很多优良作风。他们是工厂的主人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最能感知政治动态,是这个世界上最老实的产业工人,技术不错,忠于职守,男人个性豪爽,女人勤劳质朴。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完全没有准备的改革代价。
      
       影片里那破败不堪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器,衣着随便大大咧咧的人们,都让我有很熟悉的认同感。那种紧挨着,你家吃点啥全楼都飘香的宿舍楼也让我特别亲切。我在工厂里呆了20多年。而且至今还在呆着。在这座小城里,我一毕业就分配来的工厂算是规模以上的国有企业了。它红火的时候我没见证过,但我对它有份特殊的情愫。我在这里参加工作,恋爱,结婚,生子,我人生最关键的几步都在这里实现。我的失落,我的荣誉,我的辛苦,我的成绩,它都一一洞悉,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女子来说,这里,就是我的根我的依傍我的后盾。
       
        企业破产清理的最后阶段,我时时看到不止一个老工人抖抖颤颤的接过万把元存单眼眶湿润的场面。他们令我酸楚异常。万把元能做啥?在新千年中期,不过是一台液晶电视的价格,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一次住院费用而已。很多家庭都将面临父送子,妻送郎出外谋生的惨局。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离乡背井?愿意妻离子散?
      
       破产后,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我有!当我在填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个人表格时,当我作为几家财务主管参加一些职能部门召开的会议时,我总踌躇,我不知道该填哪家单位名称于我现在的状况更合适。逢听人发言稿里说:“++就是我的家,没有++就没有我个人,是++培养了我,给了我今天的一切”我就有种说不出的味道:酸楚,羡慕,失落,沮丧和忧伤…..我想,归根结底那是一种归属感的缺失。如同断了藤的秧苗,离了树的飘叶,一个没娘的孩子再也找不到温暖的家。
      
       我现在仍然兼职的工作单位里就包括破产改制后我的母厂,只不过它换了体制,换了法人,减了包袱。但也一直举步维艰。我愿意拿很少的工资一直带着帐,原因之一就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在。如果我不带帐了, 那么我与母厂的纽带将完全割断,而我是多么希望看到它还能重振雄风,再现辉煌!路过家属区的时候我总是低着头,我不忍看到门口那些风烛残年晒着太阳的老工人。他们静静的呆立在那里,漠然的面孔上无悲无伤,苦难被深锁在密密的皱纹里….. 三年前我遇见一老同事,他已在开发区找到了自己的新工作。我们谈起破产时候的彷徨,他深吸了口烟,淡淡的回答我说,“不是都过去了嘛。”
     
       是的。都过去了。一地衰败的厂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几千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这部叫做《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也永远留在象我们这些敏感多情人的心底里。历史常常做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客观的说,政府对待工人阶级现在这个弱势群体是疏忽轻视的。虽然这几年也出台了些相关政策,但落实到基层力度还非常的不够,比起富豪贪官们动辄几万元的挥霍,比起国家举办超大豪华奥运会的大手笔,比起捐赠别国海啸,校车的善举,都让人有沧海一粟,不成比例之感。
      
       看过的观众不知道有没有留意到片尾?王千源饰演的父亲,站在一旁看着女儿弹着成型的钢琴时候的表情?那是一种毫无欣慰的冷冷的表情,既看不到大功已成的成就感,也看不到女儿回归的幸福感,其他的伙伴包括秦海璐也都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一样凝望而无表情。这种真实感强烈地从视觉上深深地打动着我,是啊,很多人生目标,历经千辛万苦实现的那一刻,竟然没有感觉到一丝丝当初想象的兴奋感,有的只是疲惫,疲惫到无力的感觉…… 
       
       这部电影很多人当喜剧看,事实上它的定位也是部喜剧,可我却笑不出来。导演把悲情隐藏在荒诞滑稽的外壳中,这外壳被娱乐简单化的人们完整地享用而忽视了其真正的含义-----我由此而悲伤。
      
       有可能的话,去看一下《钢的琴》吧。不过是耽误你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当在生活中偶尔演习一下“忆苦饭”的感觉和插曲吧。

文章评论

雅雅

[ft=,2,]嘿嘿,坐沙发!![em]e182[/em][/ft]

*温馨笑语*

[em]e140[/em][ft=,2,] 抢了个沙发,网断了就是发不过来,回来再拜读姐姐的大作吧 [em]e176[/em][/ft]

雅雅

看来海南之行不错,给雅带来了好运,这不,门庭若市的云府,还有雅的沙发可坐,嘿嘿,实乃幸运也!!

映日荷花

[ft=#990066,4,楷体_gb2312][B]会响应一云的号召,看看《钢的琴》[/B][/ft]

雅雅

一云,雅没看到过这部电视剧,但从你的行文中,你的感慨中能感受到它的意义,值得看看!

笑阅苍生WFX

[ft=,4,]路过家属区的时候我总是低着头,我不忍看到门口那些风烛残年晒着太阳的老工人。他们静静的呆立在那里,漠然的面孔上无悲无伤,苦难被深锁在细细的皱纹里….. 感动中,,,,,我想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ft]

大器晚成

[ft=,2,][ft=,,]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唯独我们这些老工人阶级没有成功的喜悦,倒是偿尽了无尽的生活之辛酸。《钢之琴》我还是不打算看,免得徒增无尽的悲伤。[/ft][/ft]

常青

无论哪朝哪代,受苦的总是劳苦大众。弱势群体奈何不了天,悲催啊悲催。。。尽管我们不能够做主生来的富贵与贫穷,也不能够做主命运的顺利与坎坷,但是我们可以做主我们生活的态度。子曰:“[ft=#000000,,]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ft]”。 建议:中国的导演,真的应该拍一些有诚意的作品了。比如像“钢的琴”这种能够洞悉人类灵魂深处的电影。

马言吾者

[em]e178[/em][ft=,2,]历史像开玩笑,没有判断力地左右,个体承担痛苦,艺术因此而兴![/ft]

*温馨笑语*

[ft=,2,]没看电影看了云姐的介绍及亲身回忆,已让我心生不轻的酸楚。下岗我没经历过,但痛失亲人的无望和无助我经历过,好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感受深刻。别的不说了,我就不明白外国人和外国企业在中国为何那么趾高气扬呢![/ft]

清风竹影

[ft=,2,]即使是最平凡的事,经老友的笔墨一描绘,就显得格外生动啦[em]e182[/em]!真可谓是妙笔生花。[/ft]

西门马周

[ft=,2,]草根艰辛,霜后不易。历史明证。[/ft]

一蓑烟雨

[ft=,2,]真的没看过这个剧,不过现实我们都已经目睹了,体制改革只进行了一半,下面的改了上面的没改,枝叶的改了,原身没改,这就导致了不公平的加剧。[/ft]

漫步云端

[ft=,2,]电影已经看过,感慨颇多。本人也经历过下岗,其中的滋味只有经历之人才能体味到吧。下岗工人被作为包袱剪掉了,也没见到社会发展的啥样。反而现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国人的幸福度很低。政策的随意性,和对传统美德的丧失,及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再过一段时间,恐怕遗留的问题就更加凸显了,那时又要更加困难了。百姓不幸哦!问好主人![/ft]

苗润雨泽

[em]e163[/em],看过影评,挺好的,准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