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公及其后裔居所变迁的考证与推测(草稿)
个人日记
据合阳县志等资料记载,我村所处位置曾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起属五泉县治所,历经一百多年,到隋初方才废止。年久日深,遗迹荡然无存,当时县城具体位置以及占地面积大小已无从考证。根据石里以前发现的大量瓦砾、灰土等判断,五泉县治所很可能在现今村子的北边直至石里沟沿一带。
但故县址与村址几乎完全无关,之间相隔近千年,没有延续或传承关系。荣公迁居之前,此地已经几乎完全荒芜。据说后道巷范家早于王家到此,仅仅是传说,并无确证。与荣公同宗的“十家”先祖珪按理可能稍年长于荣,但珪到此地的时间无法确定,或稍早、或稍迟、或与荣公同时,都有可能。我们这么大一个村子除了几户范姓老户全村同一姓氏、同一先祖实为罕见。“十家”刚来时可能就居住在“弯里”,沿这条胡同发展。之后部分后裔搬到胡同南边的埝上,其巷被成为jian上或南jian。对于住在下面的人才可能称上面的为jian上,所以我认为先有弯里。
根据各种资料记载和繁衍代数推算,荣大约生于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前后。假设荣在二三十岁自黑池迁居,那么荣可能是1400年后定居良石村,迄今逾600年。
据传说荣刚来时住在今天的下院巷,故居可能就是军栓家那个院子。我们观察村子各支居住分布,可以看出各近族一般都聚居在一起,慢慢朝四周逐步发展,并不随意分离。同时也说明他们四周没有其他异姓存在。
据说荣生四子,季子祥迁至富平村,家谱未见其世系,难以考证。荣之顺、才、鳌三子却确定无疑,不但有谱牒世系记载,还各有祠堂屹立村子南北为证。长子顺随父同处。顺生二子,次子刚仍居旧址,嗣后人丁兴旺自成一支,即“小长分”。其庭院逐步向北发展为我村最早的巷。其中部分后裔在池岸居住发展,因建涝池而称池岸巷。因他们两处同属小长分,所以称故居为“下院”,这就是下院巷的来历。
顺之长子全,迁居在今村最南边的“南庄子”,其后裔即“大长分”。 “庄子”的本义是庄园、庄田,即看管田地的房屋。可能起初是为了看管田地、麦场住在那里,随后为了方便耕作、看管索性定居,后成为全村最大的一条巷,但“庄子”这个名称一直流传下来了。
荣之次子才称“老二分”,朝北发展居住在“后道巷”。如果那时就有范家,那么才与他后人就在此与范家和平共处。之后部分后裔迁至良石城等村,本村老二分人不多。“后道”是相对于荣之故居而言,决无后道巷人自称“后道”之理。
荣之三子鳌,其后裔人丁最兴旺。据说鳌当初居住的地方就是“巷里”文康家那个院子。鳌的子孙兴旺,很快就发展为一个“巷道”,而且这个巷最聚中、最正规,所以被称为“巷里”,“井巷”是康熙年间掘井后才有的名称。后来发展的巷及其名称都是以巷里为中心。
鳌四子,长子宗与季子鸾紧挨鳌的居所向西发展,所以他们的后代都在巷西头。鳌次子节有七子,三子景聪是“东二分”的先祖,紧挨鳌的居所向东延伸。景聪子孙发展更快,所以一部分住在“后门巷”的路南。后门指鳌的居所的后门。节的次子素是“西二分”祖先,住在“西巷”发展。鳌的长子宗的部分后代发展出“南巷”。鳌的三子缘居住在后门巷的路北,后又发展出“后城巷”。
2015年5月4日
文章评论
酸枣
看不太懂[em]e110[/em]
漫步云端
严谨呀!
大音希声
昨天金水发的那篇文章,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