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的端午

云沉银钩

       端午是个传统节日,虽然南北习俗有别,朔本追源,缘由相同。

晋南的端午节,是在麦收以后,大约就是公历的620号左右。

6月份的晋南,是瓜果上市、菜蔬丰茂的季节:杏子黄、李子红、桃子汁多饱满,咬一口甜脆,从嗓子眼甜到心里头。黄瓜、南瓜、茄子、豆角、韭菜、西红柿……一句话,舌尖上的福气来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舌尖上的福气单调,甜食无疑是一种口福,而那又香又甜的味道,就更是福中之福了。晋糕就是一种。

在晋南,晋糕就是端午节的特殊符号。

每年端午到来,几乎家家户户都蒸晋糕。蒸晋糕用的是晋南特产---黍米。黍米类似于小米,颗粒稍大,黏性极强,颜色黄亮。单纯用黍米蒸出的晋糕,飘着谷类的香气,亲切温和,吃的时候洒上白糖,又黏又甜。如果天气炎热,蒸好的晋糕用井里面挑出的“新凉水”冰一冰,简直就如天然冰箱里冷藏一样,晋糕凉沁沁、甜丝丝、黏腻腻,那可真是降温消热的美味。

其实正宗的晋南晋糕是用黍米和红枣共同蒸成的。黍米经过温水浸泡,慢慢加热、熬成浓稠的米糊;红枣蒸熟、去核,这是头道工序。然后把米糊舀到笼屉里,一层米糊、一层红枣,层层码放好后,大火蒸,等到热腾腾的蒸汽像白雾缭绕时,改用文火慢慢蒸,这一过程叫“禁”,要禁整整一夜。这是关键的一道工序。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黍米和红枣互相缠绵,香和甜紧密胶着、互相渗透、相互浸入。等到第二天,揭开锅盖,甜腻香软的晋糕,黄亮中浸着绛红,一筷子下去夹住一团,颤悠悠、滑腻腻,再蘸上白糖送进口中,那味道在那年月倍感甜香,就是现在回味起来,还禁不住垂涎三尺。

奶奶蒸的黍米晋糕,从我记事起,年年端午是餐桌上的主角。一吃,就是十几年。

糯米晋糕,说实话是改良以后的晋糕。用糯米和红枣蒸的晋糕,又是一种味道。

母亲是个细心人。她把糯米“浆”好后,一种配着红枣、一种配着金丝蜜枣,像蒸黍米晋糕一样,经过同样的工序,创新版的晋糕就诞生了。蒸出来的糯米晋糕色泽油亮,切开后,一层绛红,那是枣的颜色;一层粉红,那是枣与糯米衔接的过渡色;一层雪白,那是糯米的本色。这样的晋糕,不用放白糖或者蜂蜜,已经甜香得无可救药了。那种甜香可口的滋味,包裹着一个季节。

有时候,一种味道常常在一个家潜移默化地代代相传。

我有时候也尝试着自己蒸晋糕。现在食材丰富,我蒸的晋糕除了传统的红枣外,还添加了葡萄干、花生、山楂糕等辅料。这样的晋糕,我们晋南叫“八宝晋糕”。改良后的八宝晋糕,不经意间已经换掉了事物本身的“内核”,离晋糕的纯度,已经相去甚远了。

一种正宗且原汁原味的美食依附在一个时节,时间久了,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性格,作为一种标签,沉淀成一种文化。只有遵循那种味道,时节才会愈发逼真。

晋糕是端午的主题,韭菜包子却是端午的餐桌主食。

蒸包子用的是晋南自产的上等面粉。用“酵和”发面是蒸包子的关键程序。面发得恰到好处,蒸出的包子不但喧腾虚软,而且有味有型。包子的品相和品质,那可是家庭主妇的光鲜面子。端午节看一看蒸出的包子,就可判断出哪家的女人整装利落,哪家的婆娘懒散邋遢。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我奶奶和母亲都是蒸包子的高手。她们用上好的头茬面发酵,新鲜的韭菜拌上酱炒的粉条、用酱油炒过的猪肉丁做馅。发酵好的包子皮,包上精心制作的馅料,捏上精密细致的花纹,包出长的、圆的包子,像一件件工艺品。蒸好的包子,韭菜鲜绿诱人;咬一口,皮儿雪白,馅儿鲜美,里面的皮儿渗着淡淡的粉绿,油水掺入口水,一个香字岂能了得!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们常常走亲戚,带的礼物就是晋糕和包子。

我们常常送出奶奶和母亲蒸的包子,换回来亲戚或者左邻右舍送来的面相各异的包子。有外形塌陷的、有绵软塌扁的、有纹理粗狂的、有密实细致的、有皮厚馅少的、有缺盐少油的……一年一年,送来送往。天长日久,我们只要看到包子的面向或者尝一口包子的味道,都可以猜出是谁家送来的。

一种味道,常常会成为一个标签,维系着一种亲情和情分。凭着这种标签,人们把一种珍贵的东西留在心中,保持下来。

端午节除了晋糕和包子,摊煎馍、烙葱油饼也是节日的一项内容。

泛着椒叶香味、软若面巾的煎馍,卷着黄瓜拌粉条,下口爽滑;若是蘸着蒜泥、米醋,吃到嘴里口舌生津,岂是一个爽字能够概括。

葱油饼是把烫好的面,用植物油在铁鏊上烙得又脆又香,咬一口,葱香四溢,带着一丝丝的甜。

吃着煎馍和葱油饼,布谷声声隐约,门庭凉风习习,五月新暑、碧纱隔窗,家人可亲,日子安稳。

晋南的端午,土著特色的水果是“麦黄杏”。杏子在麦黄时成熟,大如乒乓球,黄亮软甜,轻轻一捏,汁水外溢。它环保、生态,口味纯正,是端午脖子上的一串闪亮珠子,是添加在端午节的一份甜蜜。爬杏树、摘杏子、打杏仁、玩杏核;高高的桑葚树上,摘一把紫红的桑葚果,吃得满嘴乌紫乌紫,听着母亲高喊“回家吃饭了----”,哧溜滑下树干,撒丫子飞快跑回家,在屁股背后抹抹沾满灰尘的手,掂起一个包子狼吞虎咽……那时候心底快乐单纯,童趣天真烂漫。岁月常常伴着美丽的灰色,成长的过程中泛着酸酸的幸福。

一个端午连着一个端午,我们长大了。长大了的我们,常常回忆节日里的某种湮灭了的成分。包装靓丽的粽子代替了黍米晋糕,琳琅满目的南方水果取代了桑葚和麦黄杏。端午节日里,丰富多彩,但又似乎少了什么;我们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回来、聚拢不到一起的记忆。

又是一年端午。但愿我们放下行囊,放慢匆匆的脚步,静下来想一想,那不断被我们唤起的端午记忆,还在泛着艾草的清香吗?和我一样的晋南人,不管你现在身居何处,还能想起家乡的端午风俗吗?

晋糕,包子,煎馍,葱油饼;麦黄杏,桑葚,毛桃,……沉淀着家乡风味的端午,流淌着记忆符号的端午!
                                                                           云天于此日

 

图片
 
图片

我包的包子
图片

图片

母亲蒸的晋糕
图片

 桑葚果,现在只能在采摘园里见到了。

文章评论

梁淑云

包子包的真漂亮,这是我又想起了咱们 以前在一起过年的情景,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感觉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