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短语】教育的开悟与渐修
个人日记
|
|
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况且因人而异的原则也为教育的对象带来了不同的提升层次。有的孩子能够一下子就会领悟到知识奥秘,开窍的快。有的孩子两下子也不行,还需要三下子或四下子,开窍的慢。这种开窍,就是自悟。 自悟,本属佛学禅宗的要义之一,它的主体包括开悟、顿悟和渐悟三种不等的完成过程。我们比较好了解的开悟的意思就是,你若能发觉自己的错误了或发现某件事物的处理方法了,那么这就是开悟。至于渐悟的意思,顾名思义,本来不明白,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想了又想,渐渐地明白了,那么这就是渐悟。如果一下子就明白了,则属于顿悟。具体的说,开悟是要时间的,而其时间又因人因实际情况不同而不同,无疑,在自悟中,顿悟是心眼多的人之所求。相比之下,渐悟则比前者被动多了。 教育中的自悟是一种常见现象。学生中存在着自悟的差异,教师中存在着自悟的差异,家长中也存在着自悟的差异。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一下就能解决,有的人一时反应不过来,要说“请容我想想”。因为前者感觉自己已经自悟了,而后者则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还未开窍”。既然是自悟,就会有时间的不同。往往我们在处理具体的教育现象是会忽略了这一点,大家都喜欢自悟快的,老师喜欢自悟快的学生,校长喜欢自悟快的教师。 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的自悟快的呢?上学期我们学校一个班级的老师,因为两个孩子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已经是多次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老师利用放学的时间,让这两位学生在学校写作业,一直到天黑。第二天,两个学生的家长同时带着孩子到学校去找校长,第一个家长满脸怒容地要求老师向学生道歉,说是“我们做父母都不会这样对待孩子,老师有什么权利这样惩罚我的孩子?”另一个学生的家长则对老师表示感谢:“学校有这样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做父母的也就放心了,同时也为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惭愧,我们以后一定多尽点儿心,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听了这位家长的话,前一个学生的家长眨巴眨巴眼睛,窘得无地自容。很显然,前一个家长悟得慢,叫渐悟,而后一个家长悟得快,叫顿悟。 有了渐悟和顿悟的同时存在,校长就好说话了。同样的事情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顿悟者就成了渐悟者最为有利说服者。可现实中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若是两位都是个渐悟者,校长就要有顿悟者的智慧,若校长也是个渐悟者,就会对教师的做法产生不满,这样的教育误会太多了。 顿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它要求你自己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自然会明白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要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这就是顿悟。要求学生顿悟的时候,就要为学生创设顿悟的场景,给学生顿悟的机会。这种顿悟的机会更多的是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一节课下来,学生体验的机会有多少,学生产生顿悟的机会就有多少。 但顿悟并不意味着完全开悟,也谈不上灵感的成熟,它只是自悟的开始,还需要用更多的心去深入解悟,禅宗将此释为渐修。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顿悟而告万事大吉。 《首楞严经》有云:“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在渐修。依次第尽。如大海猛风顿息。波浪渐停。犹孩子诸根顿生。力量渐备。似曦光之顿出。霜露渐消。若即文之顿成。读有前后。或顿悟顿修。”什么意思呢?找到问题的答案了,更需要用心去理解得到答案的始末;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了,更需要用心去实践。这就是所谓的“修”。教学中的修就是反思和习练。会反思的教师就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技艺,会反思的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成功,就得源于不断地开悟和持久的渐修。他从做教师开始,就坚持天天写教育日记,始终不离课堂。几十年下来不想成为教育家都很难的。这恰恰是他自悟的发端,而他不断地付诸的实践,就是对自悟的渐修过程,过程结束了,即开悟了。 先有思想上的顿悟,后有实践上的渐修。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问题是我们有多少人有了顿悟后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身体力行的渐修呢?为什么人们常说“一百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把自悟带向开悟的惟一通途。只顿悟未开悟,大抵是有思想、没干劲者。想法易实干难。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似乎人人都有希望能够亲历奇迹出现,但奇迹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它只眷顾有心人。只要比别人多呼吸一下,任何奇迹都可能看见。而这呼吸是需要用力的,你舍得花这种力吗?舍得了,你就开悟了。 冯友兰一句警语:禅宗乃“无知之知,无修之修,无悟之悟,无得之得”也!教育的悟和修是分不开的,有思想还要有行动。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