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高仓健死讯为何一周后才公布
个人日记
【独家】高仓健死讯为何一周后才公布
中国之声驻日本特约观察员、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今天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高仓健的晚年,有两位朋友甚为亲密。一位是东京品川京急酒店地下一层一个小理发店的师傅。这么多年来,高仓健平时白天就在这家理发店的里间喝喝咖啡,看看杂志,这位师傅给高仓健理发五十多年,也是在最后时刻为数不多的守在高仓健身边的人。另一位则是来自中国上海的友人——在东京麻布十番经营餐馆的徐富造。
【叶千荣:刚才跟徐富造先生通了电话,他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徐富造说,两个月前,高仓健偷偷溜出医院,到他的店里,他给高仓健做了一个他喜欢的鱼翅,和高仓健最喜欢的小的锅贴。高仓健想要动筷子,最后还是没吃,对徐富造说,富造兄实在抱歉,吃不下去,没有食欲,但是他还是在走的时候,非常小心翼翼包好,带走,说到医院吃。在前一阵还从医院给富造打电话说,说想再拍一部片子。】
据高仓健所属的事务所对媒体发布的传真说,临终之时,医护人员都含泪为他送别,走得很安详,尊其遗愿,近亲人员已经对其秘密下葬,并告知社会不要去为他送花供物。
事实上,高仓健去世一周后,日本共同社才发出这条速报,日本举国震惊。为什么高仓健去世的消息没有立刻被公布呢?叶千荣认为,这恰恰体现了高仓健的人生美学,就是静静的生活。
【叶千荣:他平时不接受记者的采访,不上电视,不参加社交,宁静的保持自己的孤独的人生美学,同时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又按照自己的人生美学为自己安排了一个离去,这种方式完全是他本人的意愿,他的人生美学。】
电影《铁道员》1999年在日本上映,主演高仓健非常希望把这部影片介绍给中国观众,因此他找到了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表明心愿,希望《铁道员》能有中文的配音版。今天下午,叶千荣教授在接受中央台记者李思默采访时,讲述了他和高仓健的这次相遇。
【叶千荣:在东京的一家酒店里,特地包了个房间,我们初次见面。谈了整整一下午,谈的并不是电影和剧本,他说了他对中国的感情。当时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还没有看过这部《铁道员》,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曾经在中国的东北工作过,是一个煤矿的技术人员,到了这个年纪,开始更多的想到自己要做一些让父亲感到快慰的事情,于是在拍摄《铁道员》的时候,他在跟东京签合同当中,他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把这部片子,拍摄完毕之后,在中国的播放版权属于高仓健,然后他要把这部片子送给中国,同时要送给前中国驻日大使宋之光先生,他非常尊敬宋之光大使,他要把部片子亲自带到北京,放给宋大使看。这就是他当时告诉我的,他委托我翻译的原由。】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六十年代,发生在雪国北海道的故事。电影的主人公,名叫佐藤乙松,是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的站长。虽然被称为“站长”,但是他底下一个手下都没有。乙松每天得独自负责剪票,清扫车站内部,再加上原本站长应该做的工作,勤务内容十分琐碎。叶千荣说,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现代化的挽歌故事。
【叶千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青年人不断的去大城市,这条铁路曾经给这个小村带来了繁荣,人们以为铁路通到这,这就会繁荣,没想到若干年后,才知道它是一条单向的铁路。】
高仓健告诉叶千荣,他希望能由《追捕》的配音演员——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毕克,来传递佐藤乙松的声音。
【叶千荣:我找到了上海剧场的曹雷老师,我和曹威老师通过国际电话让他在家里看铁道员的录像带,我在电话里为他做同声传译,我们两头,我在日本,他在上海,同时按下录像带的播放器,就这样看完了这部片子,他也觉得非常好,可是去跟老师提这个要求的时候,他已经卧病许久。他转告说他非常想做这件事情,但是恐怕不行,最后跟高仓健商量了以后,托了上海的一位著名演员张名煜老师。片子配完了,在东京的小放映间看的时候,高仓健非常满意,他说他虽然听不懂,但是觉得非常贴切,后来高仓健先生把这部片子带到中国,放给宋之光先生看,还参加了2011年在上海举办的日本电影节。】
叶千荣认为,《铁道员》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高仓健的人生美学和电影美学。
另据上译厂曹雷在微博中透露:“当年就是因为不上座,日方配好中文也不肯买,开了一个很低的价,让对方很无奈。最后,配好的拷贝,高仓健带到电影学院放了两场,就送给张艺谋了。可惜。”
中国之声 记者 李思默
文章评论
月牙
什么是低调,死后后七天,人们才知道,低调的让世界震惊!在中国拍戏,休息时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粉丝们求签名不忍心打扰这位老人,却在远离他20米的地方向他鞠躬致意,他就是高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