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凉亭记

个人日记

中国人的“亭”字,音同“停”。想来亭本来就是设计来给赶路的人歇脚的吧。可物有多用,义随境转,大学里,亭子绝对是读书圣地。
       广二师的凉亭建于图书馆后面稍稍高起的地方。且不说设计之巧妙,使其与读书大圣地紧紧相连,颇得“物以类聚”之妙,单凭其旁“草茵而不掩路,花红而不迷眼,树翠而不蔽日,鸟悦而不扰人”,它便绝对适合读书。
      记得初到广二师时,我便立志要坚持晨读。军训过后,我每天都六点至六点半之间起床,待跑完步吃完早饭后,除非要上课,我便几乎把早上的时间给了凉亭。一开始,我总以为自己是“最早到人群”的一员,因为每次都没有几个人比我先到。而比我先到的,都是在大声读书。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凉亭不成文约定”搞的鬼。所谓“凉亭不成文约定”就是:先到者掌握“最大声读书权”,越是先到的人,越是可以很自然地大声读书。稍晚一点到的,有些人觉得突然出现又那么大声读书影响别人不好,于是拿着书到更靠近图书馆的地方(那里有椅子),或者到草地上读书。有些人选择在凉亭默读。当然也有些人继续在凉亭大声读,但这是极少的,一开始我就是其中一个。
       后来发现这个道理,也就选择去旁边草地上读书,可心里却还是觉得凉亭读书好,于是就决定更加努力早起。这样一来,虽然不敢断言这“不成文约定”是对是错,但至少它激励我更加努力早起并加快我做事情的速度。从这一方面讲,它是绝对有益无害的。
       在凉亭,我认识了同样喜欢凉亭晨读的增华。我第一次遇到他时,他在朗诵英语材料,听起来挺接近那段录音,于是我怀疑他是外语系的师兄。第二次遇到他时,他在朗诵普通话材料,那时我虽然不知道普通话标准是怎样的,但听他读得那么自信,心里总觉得他读得很标准,而且声音很好听,又觉得即使他不标准,如此努力坚持晨读,日后也会标准的,于是这时我又怀疑他是中文系的师兄。待过去一问,才惊讶发现他是政法系同学。当被问及为何天天来此晨读朗诵时,他认为作为中国人,不每天都用朗诵润润喉咙,练练发音,久了会发现自己不会说话的。听到他每天五点半起来,晨跑后来读书,我既是自叹不如,又十分高兴,于是第三天我便更早起来,买早点时多买了一杯豆浆给这位萍水相逢的凉亭良友,之后就分开朗诵。那时我对晨读的热情也增加了不少。
      只可惜临近期末考的那个月,一来由于天气太冷,二来由于晚上总是很晚才睡。那一个月来几乎没有早起去那晨读,连早起在宿舍读书都做不到。
        如今想来确实惭愧,一开始信誓旦旦,最后却不能善始善终。仔细想想又为自己以天气冷不能去凉亭读书为借口而不想起床感到可耻。其实,一开始去凉亭读书全凭一股热情,这种热情我管它叫凉亭精神。它激励我早睡早起,其重点不在凉亭而在精神。天气冷,犹可在宿舍读书,要的只是一开始锻炼出来的去凉亭读书时的毅力和静心,以及遵守作息规律之类的可贵品质。
       这样想来,似乎对未来几年有了目标,希望自己可以说到做到,遵守凉亭晨读精神,好好珍惜大学时光……
                                             2014.2.8于潮州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