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膻中穴灸法治疗心动过缓
保健养生
膻中穴灸法治疗心动过缓
【位置】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血管分布同中庭。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
【主治】气喘,胸痛,胸闷,心悸,乳汁少,呃逆,噎膈。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等。
【案例】1便秘。临床表现为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腹胀满,纳呆,苔薄腻,脉弦,属于气秘者为治疗对象。操作:(1)点穴:患者仰卧位,取膻中穴定位,用拇指尖点击按压穴位,以患者有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度,时间30 秒。嘱患者配合做呃逆动作。(2)按摩:用中指指腹按摩膻中穴,做顺时针环形揉动100次,或从上到下按摩100次,时间2 分钟。每天点穴按摩一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两天。(3)切忌用蛮力,按摩尽量不用自下向上的方式。此办法简便易行,患者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
2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范畴,临床以心悸、胸闷乏力、脉迟或结代为主。窦性心动过缓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排血量不足出现临床症状而需要治疗,通常应用阿托品、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且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安置心脏起搏器,并不为所有患者接受。艾灸膻中穴的方法,既有明显的效果,又没有风险和痛苦,所以更易被患者所接受。临床表现:① 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心率在平静状态下32~60次/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不齐;②一般表现为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失眠等,比较严重的表现为心绞痛、胸闷、气短,轻微活动或情绪不好时诸症加重。操作:取一块厚约2 毫米的姜片,置于膻中穴上,将预先做好的黄豆大的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有烧灼感时,重新换1个艾炷,每次灸7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情绪平稳。
【刺灸法】横刺0.3~0.5寸。可灸。
【配伍】
1配华盖,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2配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3配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4配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的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文献摘要】
《难经》: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普济》: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后;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图翼》:禁刺,灸七壮,刺之不幸,令人夭。
《大成》: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