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为除众生无边苦,勤修诸行所生善,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个人日记

图片 01、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渡生死海,故於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02、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03、远恶境故或渐减,离散乱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04、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05、伴彼若使三毒长,并坏闻思修作业,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
06、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
07、自身犹筑生死狱,世间天等能救谁,故於救度不虚者,归依三宝佛子行。
08、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故虽遭遇命难缘,终不造罪佛子行。
09、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故於无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无始时来悯我者,母等若苦我何乐,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11、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於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12、彼纵因贪亲盗取,或令他夺一切财,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於彼佛子行。
13、吾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头,於彼还生难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14、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遥传遍三千,吾犹深怀悲悯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15、纵人於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于彼还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我以如子爱护人,彼若视我如寇仇,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17、同等或诸寒微士,虽怀傲慢屡欺淩,吾亦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18、虽乏资材为人贱,复遭重病及魔侵,众生罪苦仍取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19、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富量齐多闻天,犹观荣华无实义,离傲慢是佛子行。
20、倘若未伏内嗔敌,外敌虽伏旋增盛,故应速兴慈悲军,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五欲品质如盐卤,任几受用渴转增,於诸能生贪著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22、诸所显现为自心,心体本离戏论边,知已当於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23、设若会遇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虽现美丽然无实,离贪著是佛子行。
24、妄执实有起忧恼,诸苦犹如梦子死,故於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
25、求觉尚需舍自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故於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
26、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故於三有不希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於诸众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二乘人,犹见勤如救头燃,为利众生启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29、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知已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佛子行。
30、无慧善导前五度,正等觉佛不能成,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细察己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己过是佛子行。
32、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减损自功德,故契大乘诸行者,不道人过佛子行。
33、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失,故於亲友施主家,离贪著是佛子行。
34、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故於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35、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正念器,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36、随於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何相状,恒系正念兴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37、为除众生无边苦,勤修诸行所生善,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

慈诚罗珠堪布 讲述


上师法王仁波切曾说,他把《佛子行》听了三百多次,为什么听这么多次呢?因为佛子行里面讲了很多很多佛、菩萨的伟大的行为,再三地听再三地思维,发愿自己尽快能够行持这样的行为,希望自己的心相续得到一些加持,就听了这么多次。菩提行讲的是菩萨的行为,我们作不到,可以发心愿,现在不行也没问题,慢慢学。以前有一个鬼魂附在人身上,他说他们常常在害众生,但是听到其他人念佛子行后,他在七天之内他不想害众生,七天之内他的心里有慈心悲心,七天之内他没有恨众生的心,可见佛子行有很大的加持。此论的作者无著贤论师,因为他有很殊胜的菩提心,所以在他周围旁生的心里也就得到了加持生起慈心悲心。他附近的猪和豺狼一起玩,麻雀和毒蛇也在一起玩,有这样的奇迹。《佛子行》的作者是这样的大菩萨,佛子行讲的也是很伟大的菩萨行为,所以它有这么好的加持,上师都要听三四百次,那么我们也要多听。听了以后自己要思维,要发愿,这些都很重要,上师说如果有人发愿,这一个句子如果我作到,如果他这样发愿,就可以给他讲。所以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根基和佛子行的内容两个配合起来,适不适合。

《佛子行三十七颂》全文分三部分,是首义、正义和终义,首义又分为三部分,题义、顶礼与发誓造论。

先讲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即佛的儿子,分为两种,一是语子,一是心子。小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佛的语子,因为他们是由闻佛说法而证悟的;菩萨是佛的心子,虽然菩萨也是佛传法而得到证悟,但是他们行持佛的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称为佛的心子。依何说佛有两种儿子呢,依两种原因,一是依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发起来了以后就叫作佛子,这是从方便方面讲的;另外一个是智慧方面,证悟了般若空性的大智慧以后也叫做佛子。从方便世俗菩提心方面,加行道以上的都叫作佛子,因为他已经发起了无伪的世俗的菩提心,但是他还没有证悟法界。证悟法界的佛子,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学处,菩萨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包含在了三十七个颂词里了,这是题义。

次讲顶礼,“那摩罗个学亚”是梵文的译音,“那摩”意为顶礼,“罗个学亚”意为观世音菩萨,即是顶礼观世音菩萨。从印度的梵文译成藏文时,经文的题目、顶礼词不翻译。目的是让大家知道经文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另外是让人们回忆大译师、忆念译经师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些大译师的翻译,我们就根本不懂这些殊胜经论的意思。自从他们翻译以后,我们就可以懂得经论的意义,于是就可以修行,通过修行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呢,我们能够修行成佛都是大译师的恩德。另外,贤劫千佛都用印度的梵文来转法轮,因此现在我们学梵文是为了在阿赖耶识中种下一个很好的习气。

下面是顶礼观音菩萨的根本上师。

【谁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来”就是生,“去”就是灭,“无来去”就是无生无灭,虽然证得一切法无来去、生灭,但还是尽量度众生,尽量利益众生。谁在这样做呢,这就是殊胜的根本上师和观自在菩萨。因此恒时身、口、意三门恭敬地顶礼。

接着是造论的发心。

【利乐之源诸圆觉,从修正法而出生,彼亦依赖知其行,是故当说佛子行。】

世间的一切利乐是通过佛转法轮后,众生行善而得来的善果,故这一切得乐的来源,就是圆觉,圆觉是圆满的觉悟者,也就是佛。那么佛是从哪里来的呢,佛是从修行正法而出生的。那么正法又要怎么修呢?这就要依赖知道正法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所以现在应当说佛子的行为。这四句讲了著作这样一个论典的必要和目的。首义结束。

下面是第二个部分:正义。正义即正文所讲述的意义。分二,前行、正行。前行有七种,是在没有修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前,应修的七种法,这是修菩提心的基础。

【获得暇满大舟时,自他为渡轮回海,昼夜恒时不懒散,闻思修是佛子行。】

现在我们得到了闲暇和圆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这样暇满的人身,这个人身是多世累劫中,积累福报才得到的,不是无因无缘得到的,故应发起为了自他一切有情从轮回苦海里渡到彼岸的大愿。《入行论》里也有比喻。如果不渡苦海,那么下一世很难再得到这样的一个轮船,因此在白天晚上都不散乱不懒惰,精进于闻、思、修这三个主要的事业。我们初学佛的人首先要听法,如果不听法,我们就没有智慧,世间的知识只能使人得到世间的利益而已,得不到出世的法益。佛法里所讲的也有顺应世间的知识,但是大部分是出世间的智慧,如果我们学出世间的智慧,就能破无明。大圆满等一类法不是很强调理论的,但是,大圆满里面讲过,在末法时代,如果没有闻思智慧就不容易证道。以前的禅宗也不是很注重理论的,南宗的祖师里面也有不识字的人,也开悟了,但这是以前,习气很薄、业障很薄、福报很大的人,我们就不能这样证悟。那么我们怎么能证悟呢,首先要广闻佛法,听《中观》与密宗大圆满之类的一些理论,依靠这样的理论来打破我们的执著、我们的无明。所以,首先闻法相当重要,闻了法以后要深深地思维,然后把闻思结果用之于修行,不修行,那么最后的目的就达不到,这三者能分开。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里面说:后代随我修行的人要很长时间依止金刚上师,心念清净,广闻、广思维显密论典,累积福报,这样福慧双运才能证悟大圆满,否则不快攻证悟大圆满。所以从显宗到密宗,都很重视闻思修。这是第一条佛子行为。

【亲方贪心如沸水,怨方嗔心像烈火,取舍皆忘痴黑暗,抛弃故乡佛子行。】

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必须要离开自己的家乡,以前的善知识说最好离家乡有一年的路途,中等的要走一个月,下等的要回去也必须要走三四天的路程。因为在家乡修行容易对自己的亲人生起贪心,贪心生起时好象是水已沸腾一样;对怨仇的方面就会生起嗔心,犹如烈火,难以熄灭。另外住在家里,常常要做家务,去追求现世、世间的圆满,还要安排子女的生活等等,被愚痴黑暗所蒙蔽,取舍都忘记,不会生起解脱的念头。所以如果要修一个真正的法,必须要离开家乡。

【舍恶境故渐减惑,无懒散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正见,依静处为佛子行。】

第三要依止静处,静处就是离城市、村庄比较远的地方。到了静处,远离了生起贪、嗔、痴的恶境,所以他的烦恼会逐渐地减少,这是第一个功德。

静处也没有可以懒散的地方,而在村庄城市,整天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空耗时间,比如说我们到了学院,如果我们一天不修行,一天不听课便觉得很浪费时间,如果今天没有课,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可惜,但是我们在城市,就是一两年不听课也没有这种感觉,在静处肯定会做善事,或者是听法或者是思维法,或者是修法。另外,到了静处以后和在家乡的心态也不一样。在家乡,总是充满杂念,追求一些世间的法,到静处的时候能看清轮回的过患痛苦,为了追求现世的圆满而过一辈子,没有意义,这时候心里就生起厌离心或者是出离心,心里生起这些厌离心和出离心的时候,就一定会学佛、修行,所以到了静处,善事自然就可以增长了,这是第二个功德。而且因为心里很清净,就得到很多佛法方面的功德,对佛法也就生起了正知正见。这是第三个功德。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聚财物留遗址,识客舍弃身客堂,舍此世为佛子行。】

第四是不追求世间的圆满,因为长住一的起亲友,总是要分离的,要随着各自的业力走,辛辛苦苦积聚的财物也总是要消散的,否则,死的时候带不走,只有留给后人,如果后人行善,还可以为他超度,如果一般人,就由其来消受。

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现在因为业力的关系而和合一体,心就好象是客人,身体就好象是客堂,但是业感消失或转变了以后,要舍弃而分离的,所以,不用太执著自己的身体。所以要舍弃现世的这些圆满,而追求解脱,这是佛子行的第四条。

【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是佛子行。】

比如说一个善知识,或者是亲友或道友,在没共住之前,自己的心没有很多的贪、嗔、痴等烦恼,但是自从跟他一起共住以后,心里生起了很多很多的贪、嗔、痴等三毒烦恼,不但如此,而且闻思修事业慢慢地减少。慈心悲心也都慢慢地减少,最后直至灭尽,这叫作邪师恶友,这样无论他是密宗里的金刚上师,还是显宗的善知识,或者是一般的修行者,不敢说他本人没有功德,但是自己和他没有什么好的缘份,如果还是继续交往,最后自己就得不到任何修行方面的功德,生生世世都没有了解脱的希望,所以不要讲他的过失,也不要反对他,但要提前离开他,也这是佛子行。

【依止何者灭罪过,功德增如上弦月,胜善知识比自身,尤其爱重佛子行。】

这是讲依止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呢?如果跟某人在一起以后,自己逐渐改掉了以前不良的习气,开始喜欢守戒、打坐等闻思修,还有心里慈心、悲心、出离心等等这些念头增多,恶的念头减少,戒定慧或者闻思修的功德,(此功德不包含世间功德,世间功德对于修行反是障碍。)好象是上弦月一样,一天比一天增上,这叫作善知识。找到了这样的殊胜善知识,就必须要爱重他胜过爱重自己的身体,这是佛子行。

【自亦束缚轮回故,世间天力能救谁,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这是说要皈依三宝,为什么呢?因为世间鬼神,他们自己还束缚在轮回中,还没有得到解脱,我们皈依他们不可能得到解脱。世间的天神,如果我们供养、祈祷他们,也许能得到现世的一些少许的圆满,但是因为们他没有证悟空性,具有三毒的缘故,他们也有一点点能力来损害自己,所以世间的鬼神最好是不供,所以要“依止不虚者”,就是三宝,如果供养三宝皈依三宝,只有好处、利益,没有害处。

以上是前行的行为,前行修成功后,即可转入正行修法。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一切非常难忍的痛苦,比如说地狱的痛苦,饿鬼饥饿的痛苦,旁生很劳累的痛苦等,这一切难忍的痛苦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不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安排,而是自己造业自己受,佛说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所以,纵使遇到生命的危难,也不再造罪,这是佛子的第八条行为。

【三有乐如草头露,一瞬刹那毁灭法,恒时不变解脱果,希求其是佛子行。】

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叫三界。三有乐是指的世间的一些圆满,这些圆满好象都是草头的露水一样,风一吹或者草一动就没有了,很短暂很短暂。这些世间的圆满都是一瞬刹那就毁灭的法,是不可靠的法,无常的法。那么不毁灭、可靠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恒时不变的解脱果,所以希求解脱果,这是第九条佛子行,这是说对轮回要生起出离心,对解脱要生起希求的念头。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乐何?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这是说从无始以来,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些母亲在轮回里面受苦,我怎能一个人希求得到解脱的快乐呢?所以,要发菩提心。这是第十条佛子的行为。

【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乐与他苦,真当交换佛子行。】

这以下是愿菩提心的行为,愿菩提心主要是修自他诸苦相换,在世间的一切痛苦,是从欲自乐,即为了自己好,从而杀生、偷盗等等恶业产生的。诸佛的来源是发菩提心,作利他的事业,因此,自乐与他苦的交换,是第十一条佛子行。交换的方法,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入行论》里面有具体的修法和理论,都讲得相当清楚。

【谁以大欲我财物,一切夺或令人夺,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人或非人,以大贪心来夺我的一切财物,或者派人来夺我的一切受用、财物,我不但不反对,不生嗔心,而且还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事都要回向于他,这是很不容易作到的。前面的依止静处、离开家乡,还有离开恶友、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等等,这些我们初期修行的人有可能作到,但是这样的事作不到,那么见到菩萨的这些伟大行为,心里就要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以后要发心愿,祝愿我们尽快能够实践这样的行为,达到这样的境界,这种发愿的善根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第十二条佛子行。

【吾虽无有少罪过,何者若断吾之头,然以悲心其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自己虽没有造任何罪过,但是另外一个人来砍断我的头,我不但不反对,不但不对他生嗔心,而且我还生起大悲心,他砍断我的头的罪过,也由我自己代受,这是第十三条菩萨的行为,一般人也是作不到。

【何者于吾诽谤语,若虽传遍三千界,又复吾以仁慈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有一些人诽谤我,而且传遍了三千世界,我不但不生气,不讲他的过失,反而以仁慈心赞扬他的功德,这是第十四条佛子行。

【何者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于彼还生益友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在聚集很多人的时候,有一个人来揭发我的过失,而且他还对我说很多的粗语,这时候,我对他不但不生嗔心,不以牙还牙,而且我还把他当成自己的益友,因为我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他说了以后,我自己就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可以改正了。所以把他当成自己的益友、自己的善知识而十分恭敬地对待。这是第十五条佛子行。这几个偈子讲的是世间八风,善施菩萨的行为。

【吾以如子护养人,彼若视我如怨仇,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是说我护养自己的儿子一样护养一个人,他不但没有报恩,而且把我当怨仇一样,这样是一般人很难忍的,但是菩萨却象母亲对得生病的儿子一样特别悲悯他,这是第十六条佛子行。

【与吾同等或下士,虽以傲慢作侮辱,吾恭敬彼如上师,恒顶戴为佛子行。】

如果功德与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我的众生,以傲慢心来欺侮我,我不但不生起嗔心,而且如上师一样恭敬他,经常顶戴在自己的头顶,这是第十七条佛子行。

下面是修贫穷和痛苦转为道用。学道修道的修行者遇到痛苦的时候,痛苦不但不成为他修行的障碍,而且成为修行的顺缘,依靠痛苦他可以圆满资粮,这样的修行方法叫作痛苦转为道用。痛苦怎么转为道用?

【贫穷恒受被他欺,虽遭重病及魔障,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自己没有钱财,而且常常受到其他人的欺侮,又遇到了很多的病和魔障等等,遇到了这些痛苦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愿众生的一切苦由自己代受,因为不但我一个人受这样的痛苦,还有无数的众在受这样的痛苦,故愿我一个人受了痛苦以后,其他人就能够得到解脱,不用受痛苦,遇到痛苦的时候不但是不怯弱,而且把痛苦转为道用,这是第十八条佛子行。

下面是幸福转为道用,也可以说是快乐转为道用,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有一点点福报和快乐的时候,心里就会生起傲慢心,菩萨则相反,不但不会生起傲慢心,而且会把幸福、快乐转为道用,把幸福作为修行的顺缘,转为道用。

【诸众恭敬遍荣誉,财物量等多闻天,然知世妙无实义,无骄傲是佛子行。】

一切众生都很恭敬自己,自己的名誉普遍世界,还有自己的钱财,相当于多闻天的钱财,(多闻天是地居天第一层天当中最富贵天人,就是沾巴拉财神)菩萨看这些都无实义,这样他心里不会生起傲慢的心,这是第十九条佛子行。大乘菩萨就是这样,遇到痛苦也没有怯弱,遇到世间圆满的时候,他心里也没有傲慢,他不受外界的影响,一心度众生。

【若无降伏自嗔心,外敌虽伏又增盛,是故以慈悲心军,调伏自心佛子行。】

我们如果没有有效地对治或降伏我们的嗔心,则遇到不如意的外境或不投缘的人时,很容易出口伤人,甚至拔拳相向,从而开始与他人结下了仇恨。一般世间人为了消灭自己的仇人,就动用武力,但杀死一个仇人,仇人的亲人都会成为自己的仇人,这样外面的仇人反而越来越多。因此要断绝仇人,首先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嗔心,自己降伏了自己的嗔心,就等于把外面的仇人都降伏了。而嗔心的直接对治法即是慈悲,所以,应以慈心和悲心的军队来调伏嗔心,最具体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这是第二十条佛子行。

【一切欲妙如盐水,如何享受越增贪,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世间的这些诱人的欲妙,好象是盐水,不能解渴,反而越喝越渴,世间的这些圆满也是这样,越享受越增长了人的贪心。一个修行人,就要把能使人生起贪心的事物,无论是什么,顿时舍去。比如说离开容易让人生起贪心的人,如年轻的异性,或者是把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这些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把执著打破,了达万法为空性,这样以后就肯定不会生起贪心,这是最好的舍去的方法。否则贪心越来越大,最后就造很大的孽。这是第二十一条佛子行为。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下面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胜义菩提心即佛、菩萨的根本智慧。

【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现象为自己的心,显宗里面有万法唯心,即一切外面的现象都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出来的,比如说,晚上作梦,梦里所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其实白天的现象,也正是这样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释量论》里面讲的比较广,还有唯识宗里面的《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等讲的比较广,《中观》里面也有唯识的观点,这些以后咱们慢慢去学。“一切现象唯自心”,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性本为离边戏”,意思是说,心的本性就是空性。二取就是所取、能取,能取就是心识,所取就是外面的外境,领悟了一切法是心造的,心的本性是空性,如果对一切二取的这些现象,不去作意,也就是不去执著,那么它们就融入了空性,这是菩萨发胜义菩提心的方法。这四句里面的内容相当广,相当深,要依靠其它的论典来解释,就用禅宗来解释这一句,也是很合适的,禅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和《楞伽经》,《楞伽经》里面也讲了空性,但是它主要是讲万法唯心造,《金刚经》并不是不承认万法唯心造,而是着重宣说是空性,这两个观点,配合起来,就是《中观》的观点。另外用《中观》的观点来解释也是很合适的。这是第二十二条佛子行。

【会遇悦意之境时,当视犹如夏时虹,虽现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欲佛子行。】

菩萨了达了一切法是心造,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此后遇到一些悦意境相,不会继续生贪心和追求这些圆满,为什么呢?当时他应当伺察,这跟夏天的彩虹一样,只有现象,没有实质,所以当下即应断除贪欲的心,这是菩萨胜义菩提心的学处。这里不是依靠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而是依靠胜义菩提心,精通一切法是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这是第二十三条佛子的行为。

【诸苦如同梦死子,实执幻象极劳累,是故会遇违缘时,视为幻象佛子行。】

遇到痛苦的时候,还是依靠精通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自己在梦里梦到自己的儿子不幸死了,心里无比的悲痛,但是一苏醒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自己的梦境、幻觉而已,其实是不成立的,菩萨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是看作梦里死子一样,而不执著。实际上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我们去执著这些幻象,这样就有痛苦的感受,梦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梦里遇到了痛苦的时候,如果知道这是做梦就不会有这些痛苦,如果不知道这是做梦,他就会执著,一执著了以后,就把痛苦引出来了,可见痛苦跟外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跟自己的心是有密切的关系,心执著了就产生痛苦。不但是感受,而且外面所见到的山河大地等现象也是自心所造的,自心造了以后自心去执著,执著了以后它自心去受痛苦,如果自心不去造这些现象,它也不会执著,如果心里面没有执著也不会有痛苦。比如说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就根本没有人我执,所以他的身上没有痛苦。对阿罗汉的身体左边用刀一块一块割,右边涂洒檀香水,他也没有什么贪心,没有什么痛苦,在阿罗汉的心目中刀和檀香水没有什么差别,而一般人根本不行,因为有了执著。而得到了一地菩萨以上呢,他的身体就根本不会有痛苦的感受,《十地经》里面就讲过,比如说有三棵树木,有一个人来砍断了两棵树木,一棵树木没有砍断,这时候没有砍断的树木不会生起高兴或不高兴,因为树木它本身就没有心,不会有什么感受,得到一地菩萨后如果有人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也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遇到一些违缘、痛苦时就把这些视为如幻如梦的现象,也就不会有太大的痛苦,但是初修的人在开始阶段如幻如梦不是修得很好,只是刚刚知道而已,所以对治力不强,效果不会很显著,这是怎么办呢,就加修前面讲过的:“众生诸苦己代受”。

这下面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先讲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报异熟,布施便是佛子行。】

希求菩提果位的这些修行人,他应布施自己的身体,身外之物的财产、眷属则更应在布施之列。但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允许布施身体,初地以上的菩萨任何行为都是他的禅定能力去做,布施的方法也不象一般布施的方法。初地以下的这些凡夫则不允许布施身体,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断除执著,如果布施身体他有同样的痛苦的感受,容易生起后悔心,这样就有退菩提心的危险性,所以这些大乘里面所讲到的这些伟大的行为,一般的众生只有心里发愿,祝愿自己尽快能够做到这些行为。另外密宗里面把身体作为佛的坛城,如果认为身体不是佛的坛城,而是不清净的苦谛和集谛,在这样看法的前提下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就犯第八条密乘戒(无论是不是为法苦行)。初学者除了身体以外自己所珍惜的财产用来布施,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便是佛子行”,这是第一步。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是故无有贪有心,护持戒是佛子行。】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戒,则我们自己的利益都不会成就,如果自己都不能度,想度其他人哪里有可能呢。怎么护持呢?不能有贪有心,这里的有是指三有,就是指的是轮回,比如说守戒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遣除前途的一些违缘,或者是为了下世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为求世间的圆满,就是贪有心,无论是居士戒、出家戒,守持戒的原因是为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而守戒的,这叫作无有贪有心。在家的居士戒中,五戒是最殊胜的戒,起初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这五条戒当中的一条或几条,但是心里应发愿能够很快就守其它的戒,守不住的戒还是不受好,因为不能护持的戒授了以后很快就会犯戒。这是

下面是忍辱:

【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是故诸众无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善物就是善业,欲享善业是说很想作善业的佛子,把一切外面损害自己的违缘都看作宝藏,因为所有的众生对我都恭恭敬敬,那还忍辱什么呢,如果其他人欺侮我就是给我一个修忍辱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学道的菩萨来说是很难得的,因为菩萨有慈心和悲心,不会去害众生,故众生也就很少害他,修忍辱的机会也就比较少。因此菩萨特别珍惜这些损害、违缘,害他的众生越多他就越高兴,这是佛子行。

下面是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见勤如救头燃故,为利众生功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生起了出离心的小乘修行者,非常精进学法,就好象是头发要燃烧,立即想办法熄灭它一样。小乘道的修行者仅仅是为自己求得解脱的利益,但是已有这样的精进,大乘的修行者不仅是度自己一个人,而是度化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把自己作为功德的来源,更要发精进心,这就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胜观,能断一切烦恼障,远离四处无色心,修禅定是佛子行。】

具足胜观和寂止,能够断除烦恼,寂止是什么呢?是心不散乱,安住本性,心专注于禅定,一般的禅定,如四禅里面所讲的一样,心平定下来,没有任何杂念,专注在一个所缘境,胜观是什么呢?领悟本性的智慧叫作胜观,胜观和寂止要双运,如果没有寂止,那么智慧就不会是很圆满的,如果没有胜观,仅有寂止,这是一般的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也就不能得到解脱,所以寂止和胜观要双运,这样禅定才能够断除一切烦恼障。要远离色界和无色界的行,否则就得不到解脱,这是第五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不证悟空性,没有智慧,修布施等前五度还是不可能得到佛的果位。六度里除了慧度以外其它的布施、持戒等五度叫作方便,三轮是三种执著,比如说布施的时候,布施者就是自己,有能布施的行为,布施的对象,这三个叫作三轮,对这三轮都精通如幻如梦叫作三轮清净,也即是慧,这样方便、智慧双运,才能够得到佛的果位,这是第六度。   下面讲经里面的四种学处。

【若不细察己迷惑,以法形象行非法,是故恒察己过失,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不详细地观察自己的迷惑,自己的烦恼,而天天去数落别人的长短,并且“以法形象行非法”,比如说我们出家人穿了出家人的衣服,起了出家人的名字,于是就拿出家人的身份来做恶业,或者居士不修行,不发心,去做一些坏事,所以要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世间上的人,看到他人的功德一般都不愿意讲,如果他看到他人有一点点过失,就会连观察都不观察,马上就散布出去,而自己的一点点功德,就会四处宣扬,自己很大的过失也不愿意跟人透露,这是凡夫的习惯,我们得到了一些殊胜的法,懂得了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懂了以后我们要实行,我们如果实行就一定能够做到。

管家则不同,他们不但观察自己,而且还要观察其他的人,但观察到了以后不能有嗔恨心,应在慈心和悲心的基础上来处理这些事,我们不愿他人知道自己的过失,那么推己及人,他人也不会愿意暴露他们的缺点。菩萨不能赞赏自己,不能诽谤他人,要诽谤自己要赞赏他人,如果不能赞赏他人也就不讲他人的过失就对了,如果有人在搞什么坏事,你不讲则对我们的修行、学法有影响,可以给管家和堪布讲,讲当然要有根有据,我们从佛法的慈心悲心的角度来处理就对了。因为我们到这里来没有其他的目的,就是来学法。

在这里人较多,应自己修自己的行,自己做自己的事,该做的做,该修的修,该念的念,不要管其他人的是非就对了,那么人多人少对你就不会有什么影响,这方面呢我们要强调一下,大家要记在心里,我们传法学法有三个目的,第一是自己修行,第二是自己修了以后还要给别人传,即宏扬佛法,第三是在自己修和宏扬佛法时得到一些善根、福报。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我们自己修行,为了我们修行来听法,我们听法不是来玩,我们不讲他人的过失讲自己的过失,不管他人管自己,这是最初级最起码的一种行为,如果连这一点点也做不到,那么我们得到解脱和修菩萨的行为就根本没有什么希望,其他大乘的经典里面就没有什么我们可修的法了。所以这一些原因懂得了,大家必须要抓紧时间认真地做,如果不做,从无始以来就这样的散乱这样的懒惰,现在也是这样的,那么现在我们不会无因无缘就往生净土,不会无因无缘就得到解脱,这次我们得到了佛子行,必须要有一种结果,即这里面讲的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我们要去做,这方面大家要认真,大家要记住这些话。

【以惑宣说佛子过,以彼减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过,不宜说是佛子行。】

以烦恼宣说佛子、菩萨的过失,反而减少自己的功德。实际上不管菩萨有过失和无过失,都不能宣说,如果说了就犯戒,其他众生的过失也同样不能说。

【贪欲财敬互争执,减弱闻思修之业,故于亲友施主家,断除贪心佛子行。】

如果对亲友或者是施主有贪心,便会为了钱财与恭敬而与他人产生争论,一产生这些争论,自己闻思修的功德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亲友,施主的家不要有贪心,这是佛子行,这里主要是对出家人讲的。

【粗语伤害他之心,失误佛子之行仪,故于他人所不悦,断恶言是佛子行。】

如果口出粗语伤害他人的心,他人当然不高兴,这样就失去了佛子的行为,因为菩萨的行为不是害他,而是利他,所以,让其他人不高兴的恶语要断除,这是佛子行。

【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

串习就是习惯,烦恼习惯了以后,对治就很难,变得很难控制,很难断除,该做不该做的这些分别智慧叫作正知正念是常常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的作业,如果在做恶业,当下就要断除,如果没有做恶业,做的是善业,就应该继续作,这叫作正知正念,正知就好象是军队或者是兵一样,正念好象是宝剑一样,正知正念的人手里持着宝剑,贪等烦恼刚刚萌生时,就要当下铲除,这是佛子行。

最后是归纳。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行相,恒以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都应当观察自己的发心、有没有利他心,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嗔心,恒常以正知正念,作利他的事,前面所讲的一切菩萨的行为,都可以归纳到这一条。

【如是勤修所生善,为除无边众生苦,以净三轮之智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断除无边众生的痛苦,将前面修行所生起的这些善根,以三轮清净的智慧,回向给一切众生,善根无论大小,修完了以后,必须要有回向,否则会因嗔恨心等而在途中空耗、浪费,而不一定能够成熟善根的异熟果如果回向众生及菩提,他的善根就永远也不会穷尽,以前讲过,无论是行大的善事,行小的善事,必须要具备三生,三生是什么呢?初期行善之前要发菩提心,中期行善之时心不散乱,一心一意做善业,后期就是回向,那么怎么回向呢?最殊胜的,也是佛亲口宣说的回向文是《普贤行愿品》,更简单的,可以观想往昔的佛和菩萨怎样回向功德,我也如是回向.另外龙树菩萨说过一切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即是生生世世中信法、宏法,因为其它的回向已包括在这两个回向里面,在造善根之前,也可以这样发愿。

比如我们每次听经之前,要发菩提心,上师法王仁波切说,最好是一出房门就发菩提心:我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要成佛,所以今天要去听法。或者一听到讲法前吹海螺声音的时候发愿,最上等的修法者是这样的。其次我们开始听法的时候,再发愿也不迟。

在讲法期间我们一心一意听法,听完了以后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回向,这样我们每天都造了很好的善业,每天都得到不可思议的福报。《普贤行愿品》最后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每天的听课一方面成为成佛之因,一方面也成为往生极乐世界之因。

以上是全论的正义,下面是终义。

【为利欲学佛子道,显续论典所言义,跟随圣贤之口决,著述佛子行卅七。】

为了利益想学佛子道的这些众生,根据显续的菩萨们所造的论典里面所讲的意义,以及以前的这些圣贤的口诀来著述了佛子行。

【吾浅智慧少学故,虽无智者所喜诗,然依经典教言故,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智慧很浅,所学很少,所以就没有智者们喜欢的诗,(著论典的规律,包括在声明内)但是从内容方面来讲,这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是依靠很多经典的教言,所以所讲的菩萨行为应该没有错误。

【然诸广阔佛子行,愚钝如我难测故,违理无关等过失,祈请诸圣贤宽恕。】

但是菩萨的行为非常深广,再说我本人根基也很愚钝,我一样的钝根的人要去测菩萨的行为,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论典里面也许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有上下无关的地方,不通顺的地方等这些过失,祈请一切圣贤者宽恕,而在这里忏悔。

最后回向善根。

【以此善业诸有情,依胜二谛菩提心,无住有寂之边际,愿成怙主观世音。】

依靠我著佛子行的善业,祈愿一切众生的心里生起二谛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生起了以后,就无住有寂,有就是轮回,寂就是涅槃。如果有胜义菩提心不会堕轮回,如果有世俗菩提心不会堕涅槃边际,以两谛菩提心不让众生堕二际,一切众生得到观世音的果位,这是回向善根。

此文为利自他,讲教理之土美尊者于恩曲仁钦铺造也。讲教理是讲说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教理,指教证和理证。   

三宝弟子愿以此法布施 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伴彼若使三毒增,且损闻思实修事,令丧慈悲斯恶友,断然弃之佛子行”。 

假如和某人相伴相随,不但会增长我们的烦恼,还会使闻、思、修佛法的事变得衰弱下去,那么这时我们就应

佛 子 行 三 十 七 颂》 注 释

 

“此生幸得暇满船,须度自他出有海,故应昼夜不散惰,闻思修是佛子行”。
如此在佛子行三十七颂所讲的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已经得到了,也闻到了佛法!但再过几天就又过去了一年,这一年当中我们做了什么意义的事情?该回想一下吧。(2011年2月1日 21:26) 

“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忘取舍痴具暗冥,故弃家乡佛子行”。 
此时此刻我在想这里提到的家乡到底指的是什么?有可能是增加贪嗔痴的就是这里面指的家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回去看父母的心态上应该有改善,怎么改善呢?保持没有取舍的清净的心态去欢聚一堂。最后家就在自己的(清净)心中。 

“弃恶境故惑渐减,无散乱故善自增,心澄于法起定见,故依静处佛子行”。 
要想没有烦恼和散乱的心,只能找一个能生起信心的地方!是清净的地方?还是找一个清净的心? 怎么去找?再思考思考吧..

“久伴亲友还别离,勤聚之财终捐弃,识客尚遗身宅去,故舍现世佛子行”。 
这就是从“合者必离,聚者必散,生者必死,”无常的角度去看才会了解的。不然会觉得舍弃现世怎么会能做到菩萨的行为呢?这就是菩萨的最伟大之处,抛弃自己的一切去偿还别人的利益!但我们现世的凡夫人的眼中他就是疯子...阿弥陀佛! 

“依之若令过渐尽,功德更犹初月增,于此善士当爱重,尤胜己身佛子行”。 
假如和某人相依相靠,不但会使我们的过错渐渐地消失殆尽,而且还会使我们的功德像上弦的月亮一样迅速地增长起来。对这样的人我们应当比对待自己的身体还要保护和尊重!并要把这样的传统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义务。 

该断然决然地抛弃这种能令自己丧失功德和慈悲的恶友,有关这一点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分清楚善友和恶友了。 

“自身尚系轮回狱,世间神祇能救谁,故当皈依不虚之,胜妙三宝佛子行”。 
自己也还尚被系缚在轮回的牢狱中,类似这样的世间神祇,他们到底又真正能救得了谁呢?因此,对那皈依了它,却不会蒙骗我们的稀有胜妙的三宝去救护。所以三宝才是我们皈依的真正对象。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是恶业果,故纵遭遇命难缘,终不作恶佛子行”。 
那些极端难忍的恶趣之苦,释迦牟尼佛说,那是出于恶业的果报。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就算是丢了性命,也绝不去作恶业,这是我们作为佛子应该作的。 

“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胡于不变解脱果,力追求是佛子行”。 
"三有"的快乐,就像那草头的露珠一样,具有稍纵即逝的属性,因此,努力追求永不变坏的胜妙解脱之果,是佛子所学习的。所以,我们得精进修好永不变的菩提正果。 

“无始时来悯我者,母等若苦我乐何?故为度诸无边众,而发菩提佛子行”。 
从无始以来对我等永怀爱悯之心者,我们大恩的所有母亲(众生)仍在深陷痛苦的话,那么,我们独独自乐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度无边的众生而发起宝贵的菩提心,这就是佛子的行为。这就说明我们不应该为了仅仅填饱自己的肚子而滥杀无辜。发菩提心需要"七重因果"的次第来修。次第为: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心、和菩提心。 另外还可以自他相换的方法来修菩提心。无论那一种方法来修都是一样的,最终到达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无量世界就和平了。这个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一份责任,加油吧! 

“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故将自乐与他苦,真心相换佛子行”。 
所有无余的痛苦,都是从贪求自乐而引起的,而究竟圆满的大觉佛陀,却是从利他的情怀中产生的。因此,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的那些痛苦真心实意地进行交换,这也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通过"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换"这两种殊胜的世俗菩提心的发心方法,对于具有大乘种性的修行人而言,自然可以暂时发起无比珍贵的菩提心。但毕竟"发心不难难常继",在具备各种顺缘的时候,我们固然能半真半假地发起一点儿"为度众生愿成佛"的善良心愿,我们从这里开始做起吧?不然这种善良的心愿,可能就被嗔怒所毁,而变得"落花流水东逝去"了。所以,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地修安忍也是至关重要,但是也很不容易,因为"无如嗔罪大,无如忍难行"。 

“彼纵因贪亲夺尽,或令人夺尽吾宝,犹将身财三世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就算有此人因为巨大的贪念,而亲身夺尽或者令人间接夺尽了我所有的财产,但是我还是要把身体、受用以及那些三世的善根都回向给他们,能做到这样的是佛子们的行为。我想就是佛子难能可贵的地方,学习吧,再学习! 

“我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首,于彼还以难忍悲,愿代其罪佛子行”。 
虽然自己没有丝毫的过错,但有人竟来砍杀我的头颅,即使是这样,却还以难忍的悲悯之心,发愿将那人的那些恶业都拿到自己身上来代受,能做到这样的是佛子们的行为。 

“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谣传遍三千,吾犹以深慈爱心,而赞他德佛子行”。 即使有此人对我用各种不中听的话语,甚至是在三千大千世界的广大范围之内到处宣扬,但我更要以深深的慈爱之心来称赞那些人的功德,佛子们的行为应当是这样的。忍受他人的谣传,同时赞叹他人的功德,这就是佛子(菩萨)啊!阿弥陀佛! 

“纵人于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于彼还以益友想,而恭敬礼佛子行”。 
在多人集会的场合之中,就算有些人极力地攻击我的隐私、并说些难听的坏话,对于这些人,我却更友谊的想法而来向他们恭敬地鞠躬致意,这就是佛子们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开始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行为,佛菩萨加被我们!阿弥陀佛! 

“视若己子所爱人,彼纵待我似寇仇,还如母对重病儿,倍爱怜之佛子行”。 
曾经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养育、栽培过的某人,就算他把我看成是仇敌一样欺凌、虐待,对于这种恩将仇报的恶人,我还是对他像慈母对待患病的儿子一样,而加倍地爱怜他,这就佛子们的行为。这说是容易做起来很难,愿佛菩萨加持我们!但是,光说佛菩萨的加持,没有信心和自己加倍的努力也不行的。所以,佛说:我给你们已经指好了解脱道路,至于能不能得到解脱还是看你们的了。因此我想得精进修心,不然就白来一趟了:-)

 “同等或诸寒微士,纵以傲慢屡欺凌,我还敬彼如上师,愿恒顶戴佛子行”。 
那些地位和自己同等或者地位更加低下之人,即使他们以傲慢之心而屡屡地欺凌我,但我却要像礼遇上师那样,而恭敬地奉于自己的顶心之上。这就是佛子们的行为,作为佛子应当实践的。在我们世人眼里,最难咽下的一囗气,便是被人欺凌了。但世间法和佛法毕竟有别,所以有些难度,可是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学,那等到什么时候才学习呢?再说:我们现在具备条件的时候应当努力! 

“纵难过活常被欺,复遭重病及魔侵,我犹愿代众生苦,且无怯懦佛子行”。 
就算是生活窘迫,而且还经常被人欺凌。就算是自己不幸罹患了极重的疾病,并遭到了鬼魅的侵扰,在这种众苦交煎的时刻。但我更要发愿将所有众生的苦难都拿来背负到自己的身躯之上而毫无怯懦之感,这样的行为就佛子所应实践的。阿弥陀佛!我就在想,我们平常的眼中认为的苦难,对佛子们来说不一定是苦难。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标准就是不一样的!比如:乞丐的苦难什么?员工的苦难是什么? 老板的苦难是什么?等等苦难。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静下来思维的问题!

“五欲本质如盐水,任几受用渴转增,故于令生贪著物,顿然舍是佛子行”。 
五欲的德能,或者说五欲的暂时益处,其实就像那咸咸的盐水一样虽然看似能够解渴,但无论怎样受用它们,到头来,却只会使我们的贪爱越发地增盛起来。因此,对于那些产生贪著的人、事、物,而去顿然舍弃它们,这就是佛子们应当作的。 

“诸所显现唯自心,心性本离戏论边,知已当于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眼前的这些如此这般显现着的境相,其实,都不过是自心的幻变罢了;而自心的本性,却本来就是远离有为戏论之边的。在认识到这种真理之后,我们就不应该再在那些能、所二取的表相上空绕着圈子苦思冥想了,有关这一点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 

“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实有徒增恼,故于遭受违缘时,当视为妄佛子行”。 
各种各样的痛苦,其实都是像梦中梦出的儿子死去了一样虚妄不实;将虚妄的幻相错误地执以为实了,因此,就疲惫和忧恼。由此可见,当我们遭受各种不顺缘时,应把它们看成是虚妄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