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个人日记
祭灶后的第七天就是大年三十了,这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的晚上叫除夕,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一年中最特殊神圣的时段,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就是“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守岁”,俗称“熬年”。“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守岁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在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中就有记载。如今,除夕之夜,合家欢聚一堂,观看“春晚”,伴随着欢歌笑语“守岁”迎新。不过,其最早的驱赶百鬼的含义已荡然无存,守岁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
守岁是一种回忆,是对逝去的一年时光的总结,更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想到新旧交替,光阴似水,回首往事,面对未来,各人自有不同感慨。文人雅士们常忍不住即兴吟诗,留下了许多耐人品味的诗篇。
梁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中生动地记叙了诗人在除夕与妻子一起宴饮守岁、欢乐待晓的情景。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守岁诗之一。
唐代诗人杜甫在《守岁》诗中对守岁作了生动的描绘:“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中写道:“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酶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详细描写了宫内除夕守岁的豪华欢乐情景。
古代文人惜时如金。唐代诗人卢同在其《守岁》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当垆一盍酒,争奈两年何。”北宋苏东坡在《守岁》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清人席振起也有一首题为《守岁》的诗:“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明代才子文征明,在他25岁那年的除夕挥毫赋诗,既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又在《除夕》中自嘲:“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文征明除夕之夜仍不忘挑灯用功,终于成为明代中期最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有些漂泊异乡的文人,在诗中多有思亲怀乡的佳句,如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唐代诗人张说的“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戴叔伦的“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孟浩然的“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等等。清代蒋士铨在《除夕过太常金先生宅守岁》中把这种感情抒发到了极致:“爆竹声中岁两更,怀乡思母岂无情。长安客有终身住,百感心同一夜生。尘世华年喧梦蚁,朱门歌舞到侯鲭。谁知冷屋灯檠畔,游子凄然坐到明。”诗人客居异乡,被友人邀去过年守岁,尽管主人家热闹又盛情款待,还是不能免除诗人怀乡思母之情。
一些仁人志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们的守岁诗就多了一分悲壮和凝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狱中度过最后一个除夕时,引吭而吟:“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他愿让自己的生命与除夕一道结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爱国志士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适逢除夕。当夜,他辗转难眠,有感而发:“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菀枯。碎裂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条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身处逆境而心存浩气,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除夕之夜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自然引发出对国家统一、民族兴盛的企盼。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冯荣先生《除夕怀旧》一诗道:“万里寄相思,断肠人岂知。年年除夕夜,长是两分离。”郭慧衡先生《壬子岁暮》云:“爆竹声声腊鼓催,故园西望几低回。辞年独自寻酣梦,守岁徒教忆旧醅。”诗人曾志鹏先生的《客中除夕》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辞年一醉且高歌,流浪天涯可奈何。惟有梦魂不惮远,寻亲飞渡洞庭波。”
守岁,已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文化。在芬芳烂漫的古典诗歌中,“守岁”诗犹如斗妍的奇葩,使除夕之夜飘逸着酒香一样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宁静致远
文章评论
烟花易冷
烟花给你拜年了,祝新年快乐
慧眼
新年快乐!
风雨彩虹
新年快乐,万事顺心[em]e6098[/em][em]e181[/em][em]e18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