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的危害=自杀 !!!

个人日记

        图片     
                     
                          输液的危害=自杀 
                  素材/网络 编辑/江上
       
近日,一条"输液的危害=自杀"的帖子,成为微博热点,转发上万次。内容主要是说:我国
                   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
39万以上。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
                   
                   本没有输液的。文章详尽说明了输液的危害所在。敬请阅读。

                   图片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如医生违背这一原则,滥用输液,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是因为强行将药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输,要比口服药有更大的风险。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有的医生常大量为病人输注维生素C。其实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滥打“吊瓶”的输液反应也很严重。某科研单位统计:6个医疗单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输液反应,其中死亡7例。输液反应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滥打“吊瓶”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一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 40 “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图片

    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是万万不可滥用静脉输液的。滥用静脉输液一则多花钱,二则可使你的身体受到伤害,严重的甚至断送性命。那么,什么情况才能静脉输液给药呢?专家认为只有3种情况:
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 

      
许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延用老一辈专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滴”的用药原则,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不再短缺,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强调一步到位,动辄就进行输液治疗,已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国外同行把我们社区诊所的医生称之为“水大夫”!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图片               


  危害 
       
(一) 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毫微米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毫微米,所以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二) 输液过多过快将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 
三 )  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严重的恶果

        ( 
四 )  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为此每年全国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对策: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因为输液的相对药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图片

       
据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丁辉介绍,国家《药典》中规定的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但是有调查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径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有的甚至达到50毫微米以上。 

         
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是不超过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指出,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 

       
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丁辉认为,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多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发生。但是这样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医一院心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夫认为,这样做没有科学依据,虽然静脉输液会比口服药起效快,但停止输液后没有口服药维持的时间长。而且心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别是和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关系很密切,单纯地依靠输液并不能解决多大的问题。 
 


    


      ----------------------------------------------------------------------------------------------- 

          
一感冒就“打吊瓶” 输液泛滥谁之过? 
                             
2011年01月07日 08:12 济南时报 
              图片

      2010年12月
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刚当护士时,很少有市民输液,非一次性针管一天能用好几盒,但现在基本没人打针了,刚患病就会输液。”济南市某医院一护士坦言。她的话无疑代表了如今济南医院治疗的一个“怪现状”。

     老病号输液找不到血管了

   “护士长,这位大爷的血管太难找了,你过来看看。”昨天上午,在济南市一家医院的输液室里,身患脑梗塞的杜老汉着实让护士费了一番力气。此前该护士已反复拍打、摩擦他的手背,却只见一道道青筋,就不见血管鼓出来。“血管太硬了,硬得像钢丝一样。”无奈之下,护士长只得在杜老汉的脚背下针,才使这场持续了近10分钟的“输液大战”终结。

   “许多患心脑血管病的老病号都要定期到医院输液,打点儿活血化淤药物‘冲血管’,以防疾病复发。现在像杜老汉这样的老病号很多,针头反复刺穿血管,加之心脑血管病人血管壁硬化导致进针困难,得扎五六针才能扎进去。”该护士长说,其实心脑血管病人的这种“保健输液”并没有任何医学证据的支持。

      输液泛滥在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表现更加明显。记者昨天连续走访济南3家大医院发现,输液室里吊瓶挂得像蜘蛛网一样,约有七成患者是因呼吸道感染而输液。

  “我今天一起床就嗓子疼,特别不舒服,后天就该上班了,所以要求医生给我输液,这样能好得快一些。”正在济南市某医院输液的一女士告诉记者。而据了解,嗓子疼这一症状完全可通过先行服药在两三天内得到缓解。

                   图片

            
输液治疗不良反应高

   “现在输液的病人确实比以前多了很多。”该护士长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末,医院还没有多少输液的病人,病人患病后最常见的是“打屁股针”,那时候针管不是一次性的,一天下来能换好几盒。但近些年来,医院中常见的治疗方式是输液,其他的治疗方式基本不用。“我印象中,来打‘屁股针’的患者也就是打为数不多的几种针,比如安痛定、维生素B1、B12等,而且是因为这些无法用输液治疗。”

     据了解,在国外输液治疗是有严格控制的,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在我国输液率却高达60%—70%。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对省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后发现,在所涉及的十几种用药途径中,输液、口服和肌肉注射是主要途径,其中输液引发的不良反应占到了7成。

    齐鲁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主任郭瑞臣介绍,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它虽然具有便于给药、有确切疗效等很多优势,但因是直接将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没有吸收的过程,容易导致并发症、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同时,静脉滴注的药剂大部分是抗生素。静脉滴注的泛滥,对抗生素滥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八成感冒是病毒引发,不需用抗生素。而一感冒就输液的习惯,使不该用抗生素的患者也滥用了。抗生素滥用使市民体内耐药菌增多,疾病更难治愈,反而非输液不可,形成恶性循环。”

      医患双方催生输液泛滥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输液这种治疗方式的泛滥?采访中一些医生向记者抱怨,有些患者就医时点名要输液,特别是孩子和白领,认为这样可好得快些,不耽误上学、上班。对此,医生有时劝说反而起到反效果。

                                           图片

                           图片

  “如果坚持让患者吃药不输液,患者的病情会好得慢一些,有些患者会认为这是医生为了利益而故意多开药。而且医生如果不给患者输液,不开抗生素,万一患者病情发展了,可能还会牵扯上医疗纠纷。”记者了解到,除了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在所有医保报销种类中,医保病人输液治疗或预防性输液报销比例偏高也是患者喜欢输液治疗的原因。

      输液“当道”还另有隐情。有医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普通感冒为例,最贵的感冒药售价不过十多元,每盒可服用6日左右;而肌肉注射,以最便宜的青霉素为例,目前一支80万单位的青霉素价格为0.55元,肌肉注射一天两针需青霉素160万单位,加上注射费、材料费,总共不超过10元。如果输液,以两瓶共800万单位计算,所需青霉素的价格为5.5元,加上葡萄糖、材料费、注射费等费用,总计40元左右。更何况现在用青霉素的已很少,都是用头孢等更“高级”的抗生素,价格又会高出好几倍。

     有关专家呼吁,输液虽然见效快,但相对来说并不安全。在治疗时还是要遵循“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的原则。以感冒为例,一旦患病要先考虑服药,如果服药两三天不管用,才应考虑打针输液。对于医生的开药行为,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杜绝医生趋利为患者滥开抗生素。 


         ------------------------------------------------------------------------------------------ 

   
      分析称我国医疗输液泛滥成灾缘于利益驱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23:42  央视《新闻1+1》 


                           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
         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此专家分析认为,这和医院及医生迫于生存
         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有关。央视《新闻1+1》2011年1月6日播出节
         目《输液,为何泛滥成灾?》,以下为节目实录:

              图片

                 节目导视: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

  医生: 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

  解说: 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

  患者: 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解说: “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胡皓夫: 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

  黄建始: 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

  主持人 李小萌:  欢迎来到《新闻1+1》。

                          图片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字幕提示:2011年1月6日

  解说:  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  感冒了。

  记者:  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

  患者: 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  第二瓶吧。

  患者2:  第五瓶了。

  解说:  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属:  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解说:  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字幕提示: 2010年12月28日新闻 晚间新闻 8瓶!输液输出“高”水平

  同期:  去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全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解说:每人8瓶,有媒体称,中国人几乎把输液当成了可乐喝,一个全民输液时代悄然到来,输液泛滥成灾,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记者:  一般的时候你要是病了,是打针还是吃药?

  患者:  一般是输液吧,好得快,赶紧回去上班。

  患者:  很少感冒发烧,如果要是感冒发烧了,一般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字幕提示:新闻直播间 广西南宁

  市民:  输液快一点。

  市民:  不影响工作,见效快一点。

            字幕提示:山东青岛

  市民:  吃药我觉得可能几十块钱,用不了一百块钱,应该就差不多(好)了。但吃药可能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记者:  你还要上班吗?

  市民:  明天就该上班了,所以我想赶快好,就想打个吊瓶。

  高燕 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有的时候病人可能恨病用药,流感是个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像现在输液的话,大部分还都是抗菌素,对他(患者)根本是没有效果的。流感的病程,自然的病程就是需要三到五天,你即使输液它也是需要三到五天才能好。

  解说: 今天,面对人均8瓶这个令人吃惊的数据,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另外一个数据。“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品直接进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输液产生的危害应该是一个医疗常识。

  高燕:  能口服的就不要去输液,这是一个公认的原则。我想可能还是大家一个认识的误区,出现输液反应,这个很常见,病人轻的,可以只是有一些皮疹,注射局部的疼痛。重的话可以出现一个过敏性休克,甚至经常还能有一些死亡病例的报告。

                          图片  

 
解说:“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这张一人多高的海报就挂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但是,无论是前来就诊的患者,还是为患者开药的医生,谁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在中国,输液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危险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主持人:  全民输液时代,像这样的总结还是少一点的好。说到这种过度输液应该是两方,医生还有病人。你觉得在这个事儿当中两方分别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白岩松 评论员:  先说这种现象。刚才就在咱们播短片的时候,你看外面的导播在耳机里都跟咱们说,他儿子为了输液要排一个小时队。说明输液不是躲的问题,而是求之不得,甚至成了某种待遇。我觉得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患者。1,患者想快,快点儿好,由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导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现在这么着急。2,他觉得这好,别人也打,我为什么不打呢,否则就吃亏了。

  主持人:  高级别的待遇。

  白岩松:  一个求快,一个求好,而且是对比当中他要这么做。

  第二,医生。1,医生第一是“被”,很多患者觉得你要不让我打点滴,你就怠慢了我,你对我不太负责任。2,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吃药的10倍价格,那个二三十解决了,这个要二三百,这里有利可图。

  第三,我觉得也非常重要,我们也有责任,媒体、社会及整个周边环境,对输液所产生的危害做的宣传和科普太少。

  主持人:岩松已经把过度输液的各种社会原因分析清楚了,我们再听听专业人士的看法,我们来连线公共卫生专家黄建始教授。黄教授,您好。


                         图片 

  黄建始 《健康管理》杂志主编:您好。

  字幕提示:电话采访《健康管理》杂志主编黄建始

文章评论

飘逸的云

一般有一点伤风感冒到医院,医生都会让输液,说是见效快,久而久之病人也就有了这样的观点,却不知道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危害,以后可要注意了,谢谢江上为广大朋友们提供了这么有价值的医学常识!

曉月圓舞

[em]e100[/em]祝我们的朋友健健康康每一天。有什么千万不要有病

生如夏花

在医院里人们常说,病人的死亡,一部分是病死的,还有就是被药毒死的。人啊,只要是生了病,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哪怕他明明知道: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能吃保健品就不要吃药的道理。只求快点痊愈。而大夫也不会征求你的意见:咱要不吃点药?打青霉素?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希望每个人都关注[em]e156[/em] 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社会的健康问题。就像白岩松所说: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们正在用过度使用抗生素或者说打点滴的这种方案,让自己变得更弱,而让你的对手病毒变得更强,而我们人类将成为最终的受害者。[ft=,3,][em]e115[/em]感谢江上哥哥!让我带着疑惑来,带着思考走。感谢老藤解封这篇日志,让我受益匪浅。也感谢老藤顺便把我的空间也解封了吧。江上哥哥就别光站在那里了,赶紧过来和我一起拜拜:天灵灵,地灵灵···[em]e156[/em] [em]e156[/em] [em]e157[/em] [em]e157[/em] [em]e195[/em] [em]e195[/em] [/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