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归尘(一)

个人日记

图片                                   

                                                (一)拜年

我最亲爱的朋友:在这新年里祝愿上帝保佑您!观音菩萨护住您!财神抱住您!爱神射住您!食神吻住您!从初夕开始,这样的拜年短信一条接着一条。时代发展了。拜年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撒播。头钉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指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友处祝贺。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柴萼的《梵天庐丛录》解释说:“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果。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明代的文征明有一首: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有一种情感叫怀念已故的至亲。有一种虔诚是请先人回家过年。

老家的拜年是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的。晚饭后天刚黑。父亲会找一个干净的木盘。拿几包用冥钱包好的先人和香蜡。点着灯笼。两个孙子一人一个。去村子边上接先人过年。到村口点燃香蜡。放几个炮。烧几张冥钱。然后喊一声。先人回家过年走。此时,虽说听不到什么回应。都觉得先人们已经知道小辈的意思了。很乐意随我们回家过年。据说到年三十晚上天刚黑时。先人早已在村口等着小辈们来接。到家后。将接回来的先人恭恭敬敬的立在桌子后面最中间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木制的牌位。上面写着:严们君之神位。奶奶拿出早已用面炸好的各种供品。分三堆。一层层的码好。面的供品前面放着各种水果。也是三堆。再前面是三碗刚做好的菜。筷子挑起一根菜。平放在碗上。到这些就绪后。父亲站在桌子前面。我们这些小辈依据大小依次排开。父亲恭恭敬敬拿三根香点燃后。然后再烧几张冥钱。大家都静悄悄的给先人磕完头。偶尔从烛光里会发现眼里泪花在打转。然后我们小辈们依次给长辈们磕头拜年。这个仪式结束后。在厨房。院子的中间和四个角。大门口点完香蜡。放几个炮。这种庄严而隆重的祭奠。便寄托着对祖先的哀思。缅怀和纪念。把人们的感恩之心挥洒得淋漓尽致。始终提醒一代又一代后人。永远不忘根本。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然后全家老小都坐在炕上。父亲此时会给我们发压岁钱。小时候最多十元。吃着平时难以见到各种吃食。我们几个学生给大人们依次汇报学习的情况。不管你之前做过什么错事。这时说了大人不会责怪你也不会打你。多好。当年调皮的我往往在这一晚一件一件的供述很多挨打的事哈哈。

初一早上打完喜神之后。就开始在本家的亲房家里走动。拿着像样的礼品。到亲戚家里后。进到堂屋。主人家的桌子上香蜡燃着。纸包的先人牌位在桌子后面立着。好象在等着小辈们的叩拜。拜年的人先点燃三枝香。然后烧几张冥钱。给先人先叩头。什么话也不说。主人此时也不会打扰你。会陪着你给先人叩头。起来后。再跪下。叩头后。叫声:爷爷。爸爸。。。给你拜年了。这个过程结束后。主人会热情的邀请你上炕。炕上的炕桌早已摆好。在你喝茶寒喧之际。主人家的女人早已炒好了菜。烫好了酒。这时你非吃几口不可。那怕你刚在前一家吃过。不然就是对人的不尊敬。这不热热的炕。香香的菜。浓浓的人情味。爽爽的笑在房间内回荡。

小时候大家的生活都不好。给亲戚拜年时如果在本村。一根筷子挑着三个油饼。如果去外村子。大人会按照要去拜年的家数。一家四个油饼用绳子绑好。高级一点的会一盒饼干。从这家传到那家。有时候你往出送时打个记号。过了十天半月又转回来了。因时间太长。打开后早已变了味。只好喂鸡哈。那时候最喜欢拜年又怕拜年。喜欢的是无论去那家。都会有向毛钱的压岁钱。怕的是如果去的家里人比较多。要一个一全的磕头。还要把辈份叫对。叫错了那会惹人笑的哦。因为怕。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进门时因为门槛比较高。脚还没进去。人已进去爬地上了。直接给先人磕头了。主人会说:不磕头了。你看香还着着。赶快上炕。磕头的过程可以免了。就这样。尤其是到人多的亲戚家。这种办法屡试不爽。嘿嘿。

                                                                                                  (二) 
打喜神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老家有“迎喜神”的传统习俗。“迎喜神”不知兴起于何时。其庞杂的内容虽每年都有所增减。但从未中断过。如今。“迎喜神”这一有趣的民俗不仅是乡亲们过年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吸引游子回家过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老家。迎喜神不叫迎喜神而叫打喜神。至于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只知道是老一辈沿下来的。一直这么叫。

      早上我们还在睡梦里。被父亲喊了起来。父亲。找来红纸裁剪了。折叠成手掌那么大的扇形。牵出家里的牛。找来刷子。梳理皮毛。然后把红纸做的扇子绑在牛角上。等着村口放第一声炮想时去打喜神。母亲的早饭还没有熟。村口的炮还没响。就这样焦急着。

不知道过了多久。村口第一声炮响了。父亲怀揣鞭炮。一手捏着焚香的一应用具。一手牵着牛出门了。巷道里。拉着牲口迎喜神的村民络绎不绝。渐渐地。这支队伍就长龙一般了。打喜神的都是男人。跟父亲一样。一手牵着牲口。一手捏着焚香和冥票。有人身边多了个小男孩。他们穿戴干净整洁。眉梢上挂着喜庆。一边低语着。一边疾走着。

家家的牲口头上戴着扎花。有的是两把扇子。有的是一朵大红花。有的是绿色的牡丹花。有的是红黄两色的月季花。有的吊着两绺红色的拉花。宛若两条长长的辫子。主人们前面走着。头顶扎花的牲口后面跟着。牲口脖子上大小不一的铃铛丁零丁零响着。有骡马长嘶奋跑。害得主人勒也勒不住。只能一边尽力勒着一边跟上跑着。马路两边站满了瞧热闹的人。有的大人抱着小孩。有的老人拖着孙子。他们对着牲口的头饰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偶尔会看到牲口掉落的头饰。

喜神的方位。是按照八卦来确定的。一年之中。东南西北的哪个方向能动土,就说明那个方位是大吉大利的。喜神就驻扎在那个方向。据说每一年“喜神”方位不相同,听我们的阴阳先生说。喜鹊窝的进口在那个方向。喜神就在那个方向。谁也没有真的上树去看看喜鹊窝的进口到底是不是和阴阳先生说的一样。不过我们的阴阳先生能算出来。位置早已定了。直往那个位置去就行了)至于具体地点。是不确定的。有一年在村外一处僻静的旮旯里。有一年在临近的一个碾麦场里。有一年在靠近河坝的边缘地带。有一年还得跨河来到对岸的一处小树林。来到“喜神”所在的平坦宽阔的地块。围成一个偌大的半圆。向“喜神”方位。虔诚地点蜡。燃香。烧冥票。然后叩头。起身放鞭炮。之后牵着牲口转一个小圈。离身回家。

因为工作 的原因。别人过年热闹时。我们却只能坚守岗位。多年了未能打过喜神了。每每只能在记忆里找寻仍然能找到儿时的那份简单的快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