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em]e163[/em][em]e163[/em][em]e163[/em]祝福卓玛永远幸福、快乐!
欢迎访问我的空间小站.
个人日记
天路前言
我翻阅西藏史料发现,到过西藏的人,何止成千上万。这成千上万人之中,古人是没有多少的。他们对于那片神秘禁地的记载也寥寥无几。《西游记》根据玄奘的记录,充分发挥了想象空间,让人难以想象。据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过西藏,有可能是意大利人在吹牛,因为意大利国内研究者尚有争议。文成公主肯定是走着进去的,那时骑马、坐车跟走路也差不了多少。可是文成公主及其随从也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我只看到过一些壁画。真正让我为之感动的记录,还是解放军进藏,工程兵修公路,铁路工人修铁路。这才真正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坐在车上,从容地去欣赏那高原的风光。
一条路的终点,是另一条路的起点。
天堂的路有几条?天堂的路有多远?只有虔诚的信徒知道。我就是一个虔诚的信徒。西藏是我的天堂,是我灵魂栖息的地方。
我曾经多次走过西藏不同的地区,进出西藏的每一条路我都走过。有些路走过许多次,但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新感悟;有些路只走过一次,那也会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最让我难忘的是川藏线和新藏线。这两条线,就像西藏伸向世界的两条多情的臂膀,邀请着安宁、繁荣和文明,也邀请着所有向往、崇拜她的人们。
难忘,不仅因为它们东西相连,横穿了整个西藏;重要的是,在这两条被称为西藏“生命线”的国防公路上,常年生活、战斗着我熟悉的许许多多亲爱的战士们。
新藏线“苦”,川藏线“险”。新藏线像钝刀子割肉,川藏线像快刀子杀人。新藏线对生命的摧残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中完成的,而川藏线的塌方、雪崩、泥石流随时都有可能使生命化为乌有。
走在西藏的路上,你时常会遇到朝圣的信徒,他们从遥远的地方磕着等身头,一步一步,一直磕到圣地拉萨。他们是用胸膛行走西藏的人。我也是在用胸膛行走西藏。不同的是,他们朝圣的是神灵,而我朝圣的是我的战友们平凡而崇高的灵魂。
朋友,欢迎你一起行走千里天路去西藏,我用胸膛,你用目光。
天路之劫
在西藏,我感受最深的是,活着的艰难和死去的容易。
在中国西南部一块隆起的土地(三)
历史的背影
解放前,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辆汽车。
那时,西藏的物资运输主要靠骡马和人工,还有少量的牛皮船,许多人畜冻死饿死在艰险的古老驿道上。从成都到拉萨,每天最多只能走三、四十公里,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一年之中,真正能行走的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其他七八月时间,驿道被雨水、冰雪封堵。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记要》一书,形容西藏当时的交通:“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世上无论何人,到此未有不胆战股栗者”。西藏和平解放10年后,西藏拥有公路5648公里,民用汽车1330辆
。地上,有一条被人们称为“天路”的公路,那就是通往雪域西藏的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1954年建成, 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里程最长工程最艰巨的一条高原公路, 对巩固西南边防、繁荣西藏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程2400多公里,东起四川成都,翻越1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越12条大江大河,西至西藏拉萨。沿途一年四季冰川、水患、塌方、泥石流、雪崩等公路病害不断,阻通现象经常发生,车毁人亡事故频繁。
这条路被称为“天路”,至少其中包含两层涵义:一层是,这条路海拔很高,平均在3000米以上,行走在路上如同行走在天上;另一层是,走上了这条路,就等于走上了一条奇异之路,灾难之路,感觉就像在一步
步走向西天。
(三)
历史的背影
解放前,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辆汽车。
那时,西藏的物资运输主要靠骡马和人工,还有少量的牛皮船,许多人畜冻死饿死在艰险的古老驿道上。从成都到拉萨,每天最多只能走三、四十公里,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一年之中,真正能行走的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其他七八月时间,驿道被雨水、冰雪封堵。
1、西柏坡,毛泽东决定出兵西藏
1949年2月初,在西柏坡的一间普通的屋子里,毛泽东对苏联特使米高扬说:“西藏的问题,不难解决,因为陆地相连,不像台湾跨越海峡。只是不能太快,不能过于鲁莽,因为一是交通太困难,大军不便军事行动,后方给养供应麻烦较多,二是藏族长期与内地隔绝,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货币宗教军队等民族问题……”
可见,毛泽东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西藏那块神秘之地,在关注、思考西藏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交通运输困难的严重性。
1949年10月,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电报中指示:“经营云贵川康及西藏的兵力,为二野全军及十八军团,共60万人。”这是解放军的精锐部队,足以说明毛泽东对进军解放西藏的重视。
40天后,毛泽东又致电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经营西藏问题,请你提到西北局会议上讨论一下……西藏问题的解决应争取明年秋季或冬季完成之。就现在情况看,应责成西北局担负主要责任,西南局担负第二位责任。因为西北结束战争较西南为早,由青海去西藏的道路据说也比较平坦好走。班禅及其一群又在青海。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出兵当然不只是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故西南局到川康平定之后,即应着手经营西藏……”
二十几天后,也就是1949年12月中旬,毛泽东出访苏联途中,在火车上给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写了封信。信中说:为不失时机地解放西藏,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扶持西藏成为独立国家的野心,促使西藏朝内向转化,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否则夜长梦多,蒙古独立就是深刻的教训。
12月30日,彭德怀致电中共中央并毛泽东,详细报告了由新疆、青海进藏的道路和气候情况,提出:由青海、新疆进藏困难极大,难以克服。由四川康定兵分两路,一路经理塘、科麦,一路经甘孜、昌都,两路进藏比从新疆、青海进藏容易。
两天后,1950年1月2日,毛泽东从莫斯科致电中共中央、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西藏人口虽然不多,但国际地位极其重要,可以制约印度和英美,一定不能让西藏独立。”“由青海、新疆进藏,既然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5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由打箭炉(康定)分两路推进到西康、西藏的接境地区,修好汽车路或大车路……”
同时,毛泽东强调:“必须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一面沿路感化藏民。”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第二野战军确定由十八军担负进藏任务,以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为统一领导核心,筹划进军西藏和经营西藏的问题。
为了保证进藏部队的物资供应,西南局和西南军区确定了“只要使用合理,需要什么给什么”的支援方针,作出了“不惜一切代价,克服一切困难,抢修公路”的决定。毛泽东进军西藏指示发出10天后,第二野战军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尽一切可能的力量,从人员、装备、运输等各方面”,支援十八军进藏。
1月15日,在部署十八军进军西藏会议上,邓小平说:“解放西藏军事问题,需要一定数量之军事力量。但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从历史上看,对藏多次用兵未解决问题,而解决者,亦多靠政治、军事协同解决,还必须解决补给之公路。”刘伯承强调:进军的同时,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筑路。只有这样,才能站得住脚,建设好西藏,保卫好西藏。
刘伯承在听取十八军参谋长陈明义汇报后,又一次指示:“要保证和平解放西藏,关键问题是交通运输。从某种意义来说,修路、运输比打仗还重要。这就叫作解放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在大军准备进发西藏的前夕,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央提出“由西康(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四省多路进军西藏”的建议,这样,可以收到协力合击之功效,也能解决粮食与地形之困难。毛泽东很快同意了这个建议。进军西藏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最先行动的是西南一线。西南军区调集了十八军的3个步兵团、军区工兵部队和雅甘工程处的两个技术大队,还有数万民工。1950年3月25日誓师从成都出征,“一面筑路,一面进军”,4月10日,抢通了成都至雅安的道路,然后继续前进……
5月中旬,青海方向,由第一军八千多人组成的筑路大军,从西宁向西藏进发……
5月下旬,新疆独立骑兵师和一个骆驼团2000余人,以及民工1800多人,从于田普洛,修筑通往西藏的道路……
8月初,以十四军之一步兵团和3000骡马,组成入藏纵队,开始修筑滇藏公路……
10月,昌都战役打响,解放军一举歼灭西藏藏军主力,10月19日昌都解放,对和平解放西藏铺平了道路。
川藏线,是当时所有进藏道路中地形最艰险,投入人力最多(先后有藏、汉10多个民族10万人参战),也是对解放西藏发挥作用最大的一条道路。
修筑川藏线,之所以极其艰难,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没有可靠的地形地质资料,线路难以确定;二是山高路险,沿途有14座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山,还要跨越许多深谷激流,山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夜里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三是道路要通过原始森林、草原、沼泽地带,运输线长,给养极其困难;四是要穿越筑路史上罕见的新生代地质区,流沙、冰川、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灾害较多。
为了选出一条通往拉萨的合理路线,从筑路初期,就先后有10支勘探队,走进崇山峻岭、冰峰雪谷。其中有一个勘探队,行程6000多公里,翻越了200多座高山,历时一年多,才回到部队。由于山高路险、密林重重,他们曾经有好几个月与司令部失去联系,战友们以为他们已经……当他们一个个衣衫破烂、满头长发、胡须满腮、面黄肌瘦出现在营地时,在场的所有战友都认不出他们了,愣了半天才明白过来,然后扑上去抱住他们,高兴得泪流满面。
筑路司令部政委穰明德,亲自带领10个技术人员和一部电台,再次对南线进行了踏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通过大量的勘探比较,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两条通向拉萨的线路:一条是北线,从昌都经丁青、索县、黑河到拉萨。这条线地势比较平坦,但海拔比较高,冬季冰雪封堵严重。另一条是南线,从昌都经邦达、波密、林芝到达拉萨。这条线路海拔较低,森林较多,气候较好,但问题是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冰川、泥石流、塌方比较多。
走南线?还是走北线?筑路司令部拿不定主意。
1953年12月初,筑路司令部司令员陈明义和政委穰明德带着技术人员赶到重庆,向贺龙和刘伯承两位领导汇报。他们打开地图,仔细介绍南北两线的难易和利弊。贺龙认真地听着,像战争年代一样深情严峻地盯住面前的地图,沉思良久,然后挥动着手里的红铅笔,果断地在南线重重画了一道,说:“走南线!”
接着,贺老总陈述了理由:第一,南线气候温和,海拔低。在西藏高原,这是黄金都买不到的优点。第二,南线经过森林、草原、湖泊,物产丰富,不仅筑路时有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而且还有青稞、牛羊、水果、燃料等生活物资。更重要的是,将来建设西藏,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经济价值可以开发利用,更符合西藏人民的长远利益。
刘伯承说:“我同意老贺的意见,你们迅速向中央汇报!我认为这个方案,中央一定能够通过!”
第二天,穰明德飞抵北京。他先到交通部向王首道作了汇报,接着与王首道一起到彭德怀家。听了汇报,彭德怀高兴地说:“我赞成走南线!”当即打电话给邓小平,邓小平也表示赞同。
农历大年初一,穰明德随彭德怀、王首道到中南海怀仁堂,在中央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毛泽东听取和阅读了走南线的方案,郑重地问彭德怀:“现在这个方案的根据是什么?”
彭德怀说:“穰明德同志亲自进行了实地勘探和调查。”
毛泽东立即笑了,对穰明德说:“你亲自品尝了梨子的味道,这很好!”
接着,挥笔在报告上写下五个大字:“同意新方案”。
又说:“就照你们的意见办!”
一条世界上著名公路的线路,就这样,在中国农历1953年的第一个早晨确定了。
毛泽东61岁寿辰的前一天,解放军将公路修到了拉萨。1954年12月2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天,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全线通车了。西藏拉萨、四川雅安、青海西宁三地,同时举行盛大集会,庆祝两路通车。
这一天,日光城拉萨天空格外晴朗,藏族人民家家户户挂上了红旗,街道两旁彩旗招展。布达拉宫前,3万多人穿着民族的盛装,汇聚在一起。修筑两条公路的指挥员陈明义、穰明德、慕生忠和筑路官兵们热烈握手,相互致意。张国华司令员在西藏地方政府代理官员的陪同下,走到彩门前,剪开了红色的绸子。矗立着毛泽东巨幅画像的彩车,带领着长龙一样的车队,从布达拉宫前缓缓驶过。军乐队和三大寺庙的佛乐鼓手一齐吹奏,人群中掌声、欢呼声、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藏族群众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争相挂在毛主席像上、搭在从身边经过的彩车上……
这天,新华社以《拉萨、雅安、西宁分别举行大会,庆祝康藏、青藏公路通车》为题,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已被中国政府接到首都的达赖喇嘛从北京向筑路大军发来了贺电。
贺电中说:“这不仅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奇特的创举,同时标志着毛主席的光辉胜利地普照着整个西藏。对于发展和扩大汉藏兄弟民族的团结将起重大的作用,对于发展西藏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也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我谨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并在祖国的首都北京遥向你们祝贺和表示万分的谢意。”
这一天,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毛泽东准备第二天的61岁寿辰宴会。阳光很好。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正在看报纸的毛泽东,听到西藏两路胜利通车的消息,分外高兴,站起来,走进书房,在那张后来的纪录片中经常出现的大书桌前,挥笔写下一行大字:
记忆的碎片
川藏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军队集中精力放在修筑天路上,中央政府当时没有实际控制西藏,使印度和英国有机可乘,浑水摸鱼,悄悄移走原来的藏印界碑,蚕食气候物产最好的藏南部分土地,并快速扶持西藏固有土地上的锡金独立,定都甘托克,之后印度又吞并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中国政府至今没有承认锡金的合法性。川藏公路1954年建成通车后,中国政府很快在1955年全面控制西藏,国旗五星红旗取代西藏的雪山狮子旗,解散西藏各级原来的政府和藏军,货币更换,分批从内地迁入汉族人口入藏定居,维持藏族宗教不变,传入汉文与藏文并用等。
川藏公路在之后解放军迅速平息1959年的西藏叛乱,取得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以及西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方面,这条雪域天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川藏公路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仅载入我国公路灾害史的就有数十次:
1953年,古乡冰川暴发大规模泥石流,数十里森林被毁,桥塌路断。
1967年腊月,发生2000万立方米的巨大塌方,毁坏路基,壅塞河道, 道路阻断半年之久。
1988年夏季,米堆湖冰川暴发,冰雪、山石、泥石流挟裹着呼啸的寒风,飞泻而下,摧毁200多公里路段,直抵帕龙天险。本来就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川藏线,遭此灭顶之灾,彻底瘫痪,整整中断了两年。
1989年,业拉山下的嘎玛沟发生特大泥石流,冲毁桥梁6座,毁坏路基20公里。1990年9月27日,该路段又一次遭受暴雨袭击,发生塌方100多处,冲毁桥涵25道……
川藏线处于半瘫痪状态,每年通车时间只有半年。
为了确保这条国防公路畅通无阻,几十年间,国家陆陆续续对一些重点路段进行了修补,但效果不佳。1990年起,国家下开始对川藏线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最初的投资是10个亿,之后又不断追加。武警交通部队接到上级命令,一部分兵力就是从这个时候,从青藏公路改建工地上陆续撤出,开进川藏线,对其中最艰难的路段进行整治。
从此,这些身着橄榄绿的军人们,在千里川藏线上,与塌方、雪崩、泥石流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留下太多太多的故事和那永恒的血染的忠诚。
很巧,那天是苏积浩十九岁的生日。
途中,他们突然遇到了大暴雨。回到中队后,排长发现苏积浩的车不见了。前面的车回来了,后面的车也回来了,唯独不见走在中间的苏积浩的车。这么窄的路,他们能到哪儿去?还能飞了?排长慌了,急忙带领战士们顺原路寻找,一直找到料场仍不见那辆车的影子。他们又往回找。这次他们找得很仔细。走到一处悬崖时,发现路沿边上有轮胎划痕。排长将绳子一头拴在汽车轮胎上,一头拴在自己腰上,下到山崖下去寻找。下到一半,在一块山石上看见一滩血迹,他头“嗡”地一下,几乎掉下去……
谷底河边,散落着汽车的残骸。排长在旁边找到两个战士的遗体,班长苏积浩的遗体一直没有找到。
在烈士陵园里,战友们给苏积浩造了一个衣冠冢。
后来,我去他们的部队慰问时,听说了这个凄惨的故事,站在烈士陵园他们的坟墓前,我写了一首诗:
你修路,
是为了别人走向远方,
回归故里;
你自己,
却长眠在遥远的西藏,
连骨肉也没有留下。
是陆属于你。还是你属于路?
(五)
天路上的爱情线
在所有的游记中,以西藏的游记最让人百读不厌,永远保持着高的点击率。而西藏的游记中,又以川藏线的游记最能吸引眼球。我想除了这条线路旖旎的风光,曲折险峻的路途,还有就是那发生在川藏线上的若有若无的爱情了。“西藏不怎么样,但去西藏的路上却很怎么样。”最让人留恋的,往往不是风景,而是路上的人,路上的心情,还有就是各不相同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西藏,与自己的内心悸动永存的西藏。
一、为什么爱情总是发生在川藏线?
荡气回肠的爱情都要有一个非常的背景,比如
《泰坦尼克号》的冰海,《英国病人》的撒哈拉沙漠。川藏线基乎符合所有的条件:壮丽的风光,险峻的旅程,渴望身心解放的上路的驴(注:“驴友”指称背包旅行者,下文同)。新藏线太荒凉;青藏线虽然也壮丽,但毕竟悬念少;滇藏线也险,但走的人还是少,擦出火花的概率小。相比之下,川藏线上,起伏跌宕,有足够壮丽的风光寄托自己各种的心情,有足够多的未知条件让一切发生。
二、什么人容易在川藏线上发生爱情?
一般来说,孤身上路的驴是高发人群。如果是一帮相熟的朋友在一起,嘻嘻哈哈中,是很难有机会的。再说熟地无风景,都很熟的人了,没有新鲜感。最多发现张三的饭量原来这样大,李四原来不是像平时那么臭讲究。而只有陌生人,才有保持探究的兴趣,新鲜感是保持内心兴奋的首要条件。而兴奋是感情发生量变的持续条件。
男驴在路上背着背包,破的也好,崭新的也好,脚上的鞋子沾上泥尘,看不出原色也好,脸上留着高原太阳灼过的痕迹,如果胡子刮得不干净,更添点苍桑。比起平时毫无个性地出现在办公室、游荡在大街上时,更接近男人的本色———带点粗旷和野性。
女驴背着背包,没有脂粉的掩饰,不经意间裤腿上沾着的泥巴,都是不同于OFFICE的精致得不真实的感觉。“柔中带刚”永远是美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女性美,只有在路上才可以遇到。
这样的男驴遇上这样的女驴,故事具备了开始的视觉因素。
三、坏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走西藏的人都会碰上几次甚至更多的坏车。或者车本身是坏车,又或者好车坏在了路上。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路上,孤零零的车停在了崇山峻岭间,冷风吹过,万山无言。人与人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与别人交流,渴望能相依。
如果车子坏在了悬崖边上,生死一线间,心手相牵,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一马平川的旅程很容易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只有未知和惊险才会有永不磨灭的记忆。走川藏线,如果没有碰上蹋方,会是最大的遗憾。看过这么多精彩的游记,驴们最深刻的对自我灵魂的拷问,都是发生在塌方后的等待时刻。那时有足够的时间发呆,有足够的时间想想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于川藏线上的爱情,蹋方基乎是感情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战略性转折点。那是在“驴”不停蹄的旅途中,非人为因素的停下,有足够的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爱情往往在这时乘虚而入。
五、神山圣湖是精美的点缀
面对万籁俱静的神山圣湖,人自然而然在融进这片土地特有的宗教氛围,忘却平时的烦恼和牵绊,直面最真实而又最被压抑的自己。天高云淡中,身心得以解放,感情也在奔腾。谁不想牵着她(他)的手?如果她(他)已和自己有这么多的心灵的默契。在如梦的路上,如梦的风光中,感情是不是也如梦般不可把握?
这是属于川藏路上的感情。
也许它根本就没有发生,脸上平静如水,内心波浪滔天,最后随着旅程的结束,一切又归于平静,只把它留在了内心,留在了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里,留在了远去的西藏的天里,风里,云里、经幡里。
[em]e163[/em][em]e163[/em][em]e163[/em]祝福卓玛永远幸福、快乐! 蒙蒙雪域之都,彰显贵定安邦,传颂神密古张,藏康山水显露天险,步步惊心,探险索密,留下悬念重重,贵族迁安,善于心存,叩拜佛陀,天神动容,人佛心诚!留下青史记载,细心保存寻衣着据完善创举!远方的阿都康巴汉子,雪莲之花的女强人们,祝你们合家安康,幸插美满!扎西德勒! [em]e100[/em] [ft=#660000,5,] 走不尽的连绵起伏的山峦,
望不到边的翠绿的草原。
数不清阡陌纵横的河流,
道不完美丽神奇的传说。
美丽的西藏,人间的天堂,
它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多少人魂牵梦绕,
多少人深情向往。[/ft] 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的景色,友情是彼此相连的心弦,让我们用心灵的笔墨点缀人生路上的风景,用真诚的付出收获着人世间最感人的真情!愿我的祝福象朵鲜花给你带来缕缕清香,祝战友心想事成,事事顺心 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的景色,友情是彼此相连的心弦,让我们用心灵的笔墨点缀人生路上的风景,用真诚的付出收获着人世间最感人的真情!愿我的祝福象朵鲜花给你带来缕缕清香,祝战友心想事成,事事顺心 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的景色,友情是彼此相连的心弦,让我们用心灵的笔墨点缀人生路上的风景,用真诚的付出收获着人世间最感人的真情!愿我的祝福象朵鲜花给你带来缕缕清香,祝战友心想事成,事事顺心 空间有您的来往 倍感亲切 空间有您的关爱 非常开心 空间有您的支持 更加精彩 空间有您的祝福 深感荣幸 祝福朋友 健康快乐 平安幸福 空间有您的来往 倍感亲切 空间有您的关爱 非常开心 空间有您的支持 更加精彩 空间有您的祝福 深感荣幸 祝福朋友 健康快乐 平安幸福 [em]e163[/em] [em]e179[/em] [em]e142[/em] 叙述得非常清晰!川藏线真是条生命线![em]e182[/em] 我没有去过西藏,我对那片地方的了解源于电影,源于朋友的日志描述,和我亲人的讲述。我知道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和迷人的风光。其实,我对那片土地也并不默生,在卓码描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就有我的三位亲人,他们中的一位也因汽车事故而长眠在川藏线上,现在我的远房兄弟还有两个战斗在那里,一位已经是师长,最小的也是运输营长了。我为西藏的历史而骄傲,但我更为西藏的明天而祝福。总有一天我要亲自去西藏看看,去领略那里一切的一切。。。。。。。 [url=http://soso6.gtimg.cn/sosopic_f/0/15284710471552593614/100][img,48,48]http://soso6.gtimg.cn/sosopic_f/0/15284710471552593614/100?pt=3&ek=1&kp=1&sce=0-12-12[/img][/url] 对于西藏的了解,都是在卓玛妹妹的日志中,从前很少关注这个地方,觉得离我是那么的遥远,自从学会了上网,自从和卓玛妹妹成为好友,就从妹妹的空间,知道了好多关于西藏的故事,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解放军铺就的是一条天路,树起的是一座丰碑。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行走在千里天路,一定是神圣的感觉,是肃然起敬的 一声问候一句祝福,让我把最美好的祝福留在你的空间里。 一声问候一句祝福,让我把最美好的祝福留在你的空间里。 文章评论
雪
高原孤鹰(淡网)
夕阳的路鸣非
雪里红
苦咖啡dame(外地出差)
苦咖啡dame(外地出差)
苦咖啡dame(外地出差)
军人(拒绝闲聊)
军人(拒绝闲聊)
神鹰
老班长
缘在8731
缘在8731
张淯如( 绿色远方)
张淯如( 绿色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