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

个人日记

 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

李镇西

学校一定要有“特色”吗?

面对这个问题,有人会惊讶:“这还用说?”

是呀,这是一个热衷于谈“特色”的时代。几乎所有学校都在争创“特色”——你弄“书法教育”,我就搞“剪纸教育”,你做“人人都会拉二胡”,我就来个“学阿拉伯语从娃娃抓起”……

仅仅增加一门选修课,就叫学校教育的“特色”吗?

当然,也有学校的“特色”不仅仅体现在选修课,而是在“理念”上“模式”上甚至“培养目标”上都有“创新”有“突破”:比如“让学生拥有诗意的人生”,比如“312课堂模式”,比如“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于是一种“教育服务”应运而生。某些专家,某些机构,专门到学校帮着“提炼”“梳理”“总结”该校的“特色”,于是很多简洁整齐的句式,或夹杂着数字或字母的短语满天飞,比如“教学共生,师生互动”、“6S教育”、“五合教学”……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无数“新理念”“新模式”以及表达学校“特色”的词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只是因为怕得罪人,于是很世故地不一一点出罢了。

现在很多学校的所谓“特色”,要么是凭空杜撰的几个富有“特色”的标签——比如,标榜“××教育”,但其内容却和其他学校一样,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要么是多开了一门或几门国家规定课程之外的选修课;还有就是学校的什么体育或艺术“传统项目”,如篮球项目,舞蹈项目,等等。

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特色学校?当然有。所谓“特色”, 应该是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格、个性或独特性,而决不仅仅是开了某一项选修课或课外社团活动,更不是提出了一个别人没有说过的概念。

也许我比较观念比较保守,我一直对义务教育学校大谈“特色”以至“特色”泛滥感到疑惑。愚以为,就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义务教育” ——的学校而言,至少在教育方针(含培养目标)上很难说有什么特色。教育方针由党和政府制定,比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育 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国家意志,显然不允许 什么也不应该允许各学校自作主张在教育方针上还有“特色”。培养目标也是如此。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全方位打下全面素质基础。培养在人格、知 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共同目标,难道还有其他富有“特色”的目标吗?当然,如果是职业高中或 大学,在培养专业性人才方面确立自己的特色,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我说的是义务教育。

这样一说,是不是小学和初中就不可能有特色了呢?当然不是。我只是说在根本的教育思想上,还是慎提“特色”为好。而在我上面所说的“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教育者完全可以实事求是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或者说“特色”。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真正的特色不能速成,它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所谓“需要实践”,就是说特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很遗憾的,现在好多“特 色”恰恰是“说”出来的。好多学校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或为了迎接什么大型的验收检查,赶忙请来专家帮着“提炼”“梳理”,找几个别致新颖、言 简意赅的短语,“特色”便诞生了。所谓“需要时间”,就是说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瓜熟蒂落,是一种水到渠成,是同行心服口服的 认定,是社会众望所归的认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办三五年的学校,最好免谈什么“特色”——更别说提什么“三年打造名校”之类的口号了。但现在一些学校的 “特色”则不需要时间,学校刚刚落成,便向教育局“申报特色项目”了。当然,也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热衷于让各个学校“申报特色”,人为地展现“一校一 品”,这是典型的教育浮躁。

此文写到一半,我参加了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的一次课程改革现场活动。活动结束前,副局长左华荣在总结中说:“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特色观。许多学校都说‘要 形成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所拥有的思想和方法。我特别担心办学特色的功利化,机械化,和泛化。一个学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 造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学校长期发展自然而然得形成的,不断积累,完善,升华。是日积月累,是源于实践的。”

坦率地说,我很少听到教育官员如此清醒。会后,我抑制不住激动,罕见地上台握住局长的手“大拍”其“马屁”:“说的太好了!”

他谈到反对“功利化的特色”,我理解所谓“功利化特色”,就是为“特色”而“特色”,是假特色。而现在的假“特色”是在太多太多。但教育哪有那么多“特色”?

我想到上半年一位领导来我校视察,我陪他转校园。他问我:“李校长,你们学校有什么特色?”我说:“没什么特色啊!”他看了我一眼,好像不太明白我的意 思,我解释说:“我们学校才办几年,而形成特色是需要长期实践积淀的。再说,我现在也没想那么多的什么特色,就想让我们的老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认认 真真教好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带好每一个班,我呢,认认真真帮助每一个老师成长,就可以了。”这位领导对我的说法深表认同。

说实话,当该领导突然问我“特色”时,那一瞬间,我也想过一些词语,比如“平民教育”啊,比如“新教育实验”啊,等等。但这些能够说是我校的“特色”吗?难道只有武侯实验中学在搞“平民教育”吗?难道只有我们学校在搞“新教育实验”吗?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教育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就行了。何必要刻意追求什么“特色”呢?

有人曾对我说:“李校长,你的没有特色,就是特色!”

我知道这话很时髦,而且显得很“深刻”。但我也不接受。因为我并非为了“特色”而“没有特色”——如此“没有特色”还是在刻意追求“特色”。

我的确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我和我年轻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好多学校不喜欢的孩子——当地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弟。教育局划片分配生源,我们 不可能将其中任何一个孩子排除在校门之外。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没想那么多,就朴素地追求“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我们研究的,不是什么“特色”,而是一 个一个具体的难题:有的孩子为什么上课心不在焉?他上课为什么听不懂?有的学生为什么要辍学打工?孩子的家长为什么不愿意到学校来开家长会?怎样才能让学 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果考不上高中他将来能够做什么?……当然,我们学校也有相当部分的天资不错的孩子,所以我们同时也在思考:怎么让这些聪颖的孩子最大 程度地获得知识,最大程度地提升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乃至极致?正是为了每一个孩子——是的,毫无疑问是“每一个”,我们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和课堂改 革,同时相应地进行了考核评价改革。

特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特别理解和支持我的武侯区教育局和成都市教育局,他们为我校的改革不但大开绿灯,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这里我说了领导的好话,这是我的心里话。我犯不着在领导听不到的地方 “歌颂”领导(我知道我的博客是从来不被局长光顾的),但我得实话实说,这是做人应有的起码诚实。

写到这里,也许有朋友急切地想知道我校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对此,我要让大家失望了。一切才刚刚起步,我不愿多说细节。所以目前我基本上谢绝了所有媒体报道,因为事情才开始做,就大谈“成果”,这样不好。

还有和“特色”相关的一些说法,我也常常越想越觉得不是味道。比如,学校要“打造品牌”,又比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是 一种办企业的思路,是面向市场的思维。品牌是一个商业概念,它以产品质量取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任度、追随度,因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企业可以为品牌 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企业打造品牌,产品追求特色,理所当然。

一些大家公认的真正名校(关于名校的产生和意义,我将另文阐述),产生了类似于“品牌”的社会美誉度,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抹杀。但是,我这里要批评的 依然是那种为“品牌”而“品牌”,把“品牌”作为学校的主要追求的做法。学校是企业吗?学校需要面向市场吗?也许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业学校包括综合型大 学的专业设置,和企业有密切联系,而且需要有市场思维,但我想问,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要“品牌”来做什么?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意义何 在?像企业一样争抢市场份额吗?当然,有人会说:“是呀,学校有品牌了,有影响了,就有竞争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嘛!”且慢,按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 小学和初中,不都是由教育局划片或微机排位分配新生吗?你为什么老想着去抢占什么“市场”呢?说白了,不就是抢优生以提高“升学率”吗?不就是收择校费壮 大财源吗?当然,这些话是不能摆到桌面说的,但大家心照不宣。然而,这心照不宣的意图,不是“假教育”是什么?

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为了什么“品牌”什么“市场”,而是“对内”的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没有“市场”,又有什么关系?

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市场”!

这是我们的教育良知所在。

                                    2011112329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