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自然

俗人日记

    或许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烛,火焰向上,泪流向下。
                                                   ——贾平凹《带灯》
    我喜欢看书,也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上初中时是记书上那些自己认为精美的句段,后来喜欢写写自己的感悟,慢慢地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书,就在书上圈圈画画、点点评评,再后来则很少评写了,读过之后,留在脑子里的就是收获,接着忘掉的就是浮云,任其飘走。现在看看,原来的笔记又有多少重新翻起过?
    喜欢读《红楼梦》。初读时是极力想弄清书中各家族的关系线索,再读就关注里面人物的命运结局,后来读时感觉书中就是一个社会,现在再读,则纯粹是兴趣使然,书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首首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乐趣。

    原来读书,喜欢看大家、读名著、赶潮流,总是人看己看、人云亦云。就如同旅游,喜欢去扎堆有名景点。看风景,也是看热闹、看名气、看虚荣,好像不这样就不是旅游。好书是自己看出来的,而不是别人说出来的。偶尔从山中摘到的野果,也许比超市里卖的包装精美的高价名果更合自己的口味。正如你周末独自骑车顺小河去野外游玩,也许比假日挤景点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所以,现在读书,不再为“名”(名人、名著、名气)所累,看得更广,兴趣也更高。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读书,不再带有太多的期望值和“使命感”,悠然自得,得失怡然。 
    刚刚看完贾平凹先生的《带灯》。跟他的《浮躁》《废都》《秦腔》《古炉》相比,这部书可以说是很没名气的一本书了。但这本书却有着作者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和平朴,这不是一部吸引人眼球的刺激的枪战片,而是一轴耐人品味的古拙的风景画。
    书中的主人公带灯,是秦岭一个小盆地里贫瘠而古朴的樱镇的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她美丽而善良,却干着最棘手又最烦琐的工作。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履行“维持基层社会稳定”的工作义务。她的工作繁杂沉重,她的内心却又超然脱俗。然而,随着“大工厂”的落户樱镇,环境被破坏,矛盾更突出。污染不只打垮了人们的身体,也熏黑了很多人的心。有人因想发财丢掉性命,有人因想升官丧尽天良,原本古朴的除了几个上访者外人们都在平静生活的樱镇,开始上演一幕幕人间丑剧。出淤泥而不染的带灯,再也无法躲避,无法“寄情山水”,无法诉之于她一厢情愿爱恋着神话了的远在省委供职的乡人元天亮,精神濒临崩溃。喜欢在山风树谷中寻找安宁的带灯,在残酷的现实中痛苦挣扎,却又无处可逃。她再也没有能力做到既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又尽力维护百姓利益。她无法救赎别人,甚至无法左右自己,如同现世中的萤火虫,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却命里注定的微弱无力,终归尘土。
    现实无法抗拒,心却应该自由。正如带灯所说,“鸟儿无法不飞向蓝天,虽然天上没有它栖身之处。蜻蜓不能不伏向河水,虽然河水没有它立足之地。” 不要再贪婪、自私地奢望挽留过多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应该让它们自然地去留,就如同我们在世上自然地来和去。



文章评论

一缕阳光

去留自然,很高境界[em]e179[/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