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 谁能?
人生感悟
•网文
朋友劝我:“趁现在清静,赶紧去拿个博士学位。四十多岁戴上博士帽,多酷。看看人家国外,八十岁还有去读博的呢。”我把手臂摇断了似的反对:“不了,要看什么书,我自己会选,何必去学别人指定的东西;有没有弄懂,我自己心里清楚,何必把懂不懂的鉴定权拱手交给那个叫做导师的人。”对于那些老学霸,我真的很尊敬,敬而远之,那样的人生仿佛不适合我。
说也奇怪,人生一过四十,立马失去了那种争强好胜的劲头。是血管里的那种属于年轻人的激素减退了呢,还是因为传说中的那种不惑?
之前的人生里,看得无比重要的东西,慢慢地淡然了。
比如说相貌。
曾经遗憾自己不是貌美如花。如今觉得这中人之姿反倒非常合适,即使再丑一点也无妨。因为这样的一种相貌有着很大的弹性。生活方式节制些,保持清瘦,再在腹内塞几本诗书添些气质,完全可以凑一个中上品。如果不想费事,就那样面目模糊地活着,也相当舒服自在。更重要的是:美貌并不会给人生寻觅幸福添加任何方便,有时反倒是一种障碍。更有甚者,到了中年,发现早年的美女们相貌呈现颓势,越来越淹没在我们这种普通人中,真是做梦都会笑醒。
再比如所谓的事业心。
先说一个故事。释迦摩尼有个名字叫周利盘陀伽的弟子,呆头呆脑,连一句简单的经文也记不完全。一天,佛祖对他说:“喂,你脑袋不好使,经文不记也可以,以后你就扫地好了。”于是周利盘陀伽按佛祖的吩咐日夜扫地不辍,一天突然开悟,成就大道。
年轻的我要是那个弟子,一定得跳起来:“扫地,你开玩笑吧。”我那时真是傲气,某件事情要是别人也做得来,我都不屑为之。二十多年,在社会这样庞大的体制里,聪明地跳来跳去,消耗着教育资源,并寻找着能将利益最大化的舒服位置。如今,回头一看,一塌糊涂,并没有活出所以然来。也许埋头扫地来得更实在些。所以,现在对所谓事业的淡然,不是内心尖叫表面不动声色的那种淡然,是真的释然了。那种自己想象中的优越感,没有也罢。
一旦想开,你的孩子就不用再背负“完成你未完成的夙愿”的压力。你自己憋屈了,孩子没有义务帮你出净胸中恶气。他只负担他自己的人生即可。是在仕途上春风得意,还是当腰缠万贯的亿万富豪,还是在清扫车上自在地吹着口哨……各种滋味,他尽可以自由地选择。那是他的人生。
不再听谁谁家的孩子上了清华北大,就惊跳起来。也不再心急如焚却口是心非地对孩子说我看好你。那都是加诸于孩子虚伪的技术手段。等你的内心真正云淡风轻了,你就会发现孩子怎么这么可爱,这么敦厚,这么有人的不忍之心。你这颗对孩子真正欣赏的心,孩子一定能通过特别的途径捕捉到,还需要说什么多余的话。最终,你一定能收获到你唯一要求孩子的:他的快乐。
再回到博士这个话题上来。
中年以后,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不再寻求外界的承认。官职、财产、学位,这些几乎都成了每个个体的标签。但人过四十,终于慢慢发现:即使拥有了全世界,也填不满你内心深处某个缺失的黑洞。人的内部,也存在着一个未被唤醒或者说我们没有关注过的世界。光忙着在外面证明自己,忽略了自己内部发出的求助的呼声。从此以后,静下心来,听一听,看看除了拼命让自己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还能做些什么。看看自己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能不能有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一个年轻的小弟问我:“姐,没有冲劲的人生还有意思吗?”
有意思。
一个朋友,曾经嗜烟酒。他对那些不沾烟酒的男人不屑一顾:“不抽烟不喝酒,活着还有什么劲?”
后来,因为健康原因,他戒了烟酒。他说:“烟瘾酒瘾,没有了,反倒拥有了之前想象不出的自在。”
是呀,欲望而已。那些喂养欲望后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快乐。
欲望是束缚在我们身上的绳索,哗哗地解掉后,剩下的只有——
自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