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

个人日记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善知識」者, 「善」謂於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知謂知心。識謂識形。如《法華文句四》曰:「聞 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故知此「知識」二字,為知心識 形之義。故善知識亦稱善友。相識相知導我於善之人,稱為善友,即善知識也。又《圓 覺經大疏十五》曰:「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名善知識。」是謂能了別真妄,通達 真際,知眾生根,應病予藥,名為善知識也。又《安樂集》依《法句經》曰:「佛言, 善知識者,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 如,住於實際。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 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該經復云:「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又《法華經妙莊嚴王 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 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 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 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覺性者,性覺妙明也。善能通達 本有性覺,故云善達覺性。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故云「不因修生」。因此 正是行不到處也。「抉擇」者,善能分別諸法相也。「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 「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 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讚大乘經》云:「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 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行, 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又《大論》曰:「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 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 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 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是故彼經結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於真善知識能知能求,故必證菩提也。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 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復云: 「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謂父母、眼目、腳足、梯橙(橙同凳)、飲 食、寶衣、橋樑、財寶、日月、身命等。後結云: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 汝等親近。大眾聞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今日值於如來,乃至未曾報 恩,無心親近。說是語已,重復舉身號泣。」是故《圓覺經普覺品》普勸曰:「末世眾 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且恭敬善知識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難。故云「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蓋善知識難遇難識,今幸求得,倘於彼善知識所 示,不能信受奉行,則良醫束手。如是則遇同未遇。故於善知識教,應聞而能信,信而 能行。是為甚難也。上明遇佛,聞經,遇善知識,聞法能行,均極難得,甚為希有。
恭录《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註》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