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灾难中的公约数
灾区感言
寻找灾难中的公约数
在举世震惊的大地震面前,从政府到军队的及时反应、从一反常态的新闻透明度和工作效率看、从温家宝总理的泪眼看、从胡主席的魄力看、从没有先例的志愿者队伍的浩繁来看,从几乎感染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捐款捐物浪潮来看,我们对待灾难的态度少有的认真,足够的认真,并且得到了跨越种族和国界的承认。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又不够认真。我们一直走不出以前的误区,就是不能认真的直面灾难,不承认这是悲剧,而总是在有意无意中把灾难引申为一场胜利。
灾难就是灾难,灾难的第一个含义是悲剧,不是胜利,灾难也不会变成胜利。
这次八万多人死亡和失踪的地震,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抗震救灾的胜利。
这真实吗?眼下看来似乎非常真实。我们确实抢救出了为数不少的人,涌现出众多的英雄模范乃至民间自发的感人事迹,中国人表现了团结坚强的民族凝聚力。但时候过去一段时间后,胜利的意味会烟消云散。
在今天回头述说抗击SARS的胜利已经显得牵强,而描绘唐山大地震救灾的“胜利”,则会让人难以接受,因此比灾难中的死亡和毁灭,我们抢救出一些幸存者、财物,重建生活,以及涌现出一些道德模范,实在没有任何胜利的意味,更遑论伟大。而现在我们却确确实实在这样宣传着。
正如我们在灾区见到的那位给受灾婴儿喂奶的女警官所说,那么多孩子死去,我给孩子喂两口奶有什么值得好宣传的。
我们不是不需要一些激励人心的东西,不是不需要心灵的净化、升华与救赎。但前提是:把灾难当作灾难,而不是机会。
灾难不被当作灾难,后果是可怕的。灾难意识麻痹的程度可以直接换算成为伤亡数字。在地震之后,对于预报的质疑一直未断,据称在大地震前,曾有不止一份专业的学术报告对可能到来的地震做出推测。如果这是事实,可以设想,担心灾难消息引起的恐慌和不便,胜过了对人命的重视。不承认灾难,实际上是不承认人命的价值。
灾难不是宏大的仪式。
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非常熟悉仪式感,奥运会以及火炬传递更是近来中国压倒性的盛大仪式。
在不断发生的余震中,灾区的火炬传递被取消,外地的火炬传递也暂停和增添了默哀仪式。奥运的宏大仪式为了灾难让路,从这点来说,对生命的尊重战胜了仪式感的需要。
但地震灾难中不断产生和被发扬的仪式,却让人有过犹不及而变味之感。
从北川中学废墟上的红旗到担架上敬礼的孩子,从温总理关心过的截肢女孩到英模报告团,从天安门广场的口号到奥运火炬手的“四川,加油!中国,加油!”,仪式成为抗震救灾的先行主题,似乎救灾的繁难现实必须纳入某种规范才适宜公开传播。
灾难本身具有某种仪式感,并且有激发仪式感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敬礼男孩和写遗书的战士的真诚。灾难也需要某种仪式,舍弃降半旗和举国默哀的宏大形式,难以承载和表达我们的悲悼情感。
然而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一切仪式都含有腐烂的因素。仪式的背后是现实利益。我们选择仪式的合宜态度只能是庄重而克制,是籍助于仪式而非宏扬仪式。
敬礼男孩儿由于被媒体追逐而产生了心理疾病,英模报告团的全国巡回演讲也受到小声质疑。仪式在普遍传播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庄重意义被削减,对仪式最初所要想传递的情感造成了伤害。
难道说,我们真的就如此强烈的需要仪式?是由于现实的说服力不够吗?对仪式的倚重,相反的后果是引发对现实的怀疑。太过于渲染光芒往往使人怀疑光源。
应当说,这种疑虑给许多关切灾难同时习惯于独立思考的人们带来了两难,也是政府失去了整合这部分社会意识资源的机会。
就像英雄不可能产生于喜剧,而只能产生于悲剧,灾难也给了受制于日常生活的人群自我救赎的机会。普通的教师、学生、农民、战士、医生和志愿者,在灾难情境下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勇气、尊严与人道奉献精神。没有地震这快试金石,人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就不会呈现得如此充分,国民的凝聚力也不会增强到震后初期那样的程度。
但是一个事实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灾难中都有人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勇气、尊严与爱,都会产生英雄。然而这些灾难仍旧是灾难,它最大的含义仍旧是损失。
灾难也许是人类自我救赎的机会,但不是一个好机会。
在潮水一样涌向灾区的志愿者心中,自我救赎和救人、帮助人的动机不可分割。只要他到了灾区塌实地帮助受灾群体,力所能及地做事,并且尽量不给灾区政府和民众添麻烦,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究他奔赴灾区的心理动机。
但是仍然有些事情让我们感觉到了两者间的错位——在人们对当初只肯捐款200万的王石的声讨中,在对姚明的质疑中,在对朱学勤的言论鞑罚和对范跑跑的一片痛骂中。这些声讨和鞭策,究竟是抗震救灾必须的,是对正义原则的宏扬,对道德底线的维护;还是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道德感,以他人为砖石砌成自己的道德纪念碑呢?
很多时候,我们处于不敢直面自身的状态。但当郭跳跳自作主张代表我们跳出来,以放大和夸张了的式样在电视屏幕上漫骂范跑跑时,我们被迫面对自身的真实形象:不过是矫情的卫道士!我们觉察到了内心的错位,大部分网友从而放弃了郭跳跳而甘为范跑跑。
范跑跑是一个面对灾难没有完成自我救赎的人,他被灾难打倒而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他试图用思辩和文字进行自我辩护。范跑跑犯了脱离行动本身试图自我救赎的错误,却给公众提供了籍他的行为完成自我救赎的机会。
在这样的道德批判之中,社会的道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从范跑跑和郭跳跳的辩论来看,放大和脱离实际的道德批判,必然难以为继,使我们最终只能选择认同范跑跑,而失去了通过行动和现实自我救赎的可能。王石和姚明最终大幅度追加捐款,朱学勤的沉默,都未必是好消息,反倒意味着人们不敢面对自己心中的范跑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永远要向那些忙于实际救灾行动而没有时间和心情参与争论的人表示敬意。我们要向献出生命的人表示敬意。
舍己为人,临危不惧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标杆,造就了道德高地,但我们不能将其据为己有或当做脚凳。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人类的艰难处境、灾难的来临,并不意味着道德底线的收紧和提高,这时需要的恰恰是宽容,因为在灾难中人们的生存底线被收紧了,道德底线就需要适度放松,否则二者的同时收紧将是不折不扣的灾难。这就好比在大饥荒中宣扬失节事大,在卫国战争中不允许人当俘虏。灾难加大了人类道德领域的纵深,对此只能持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怜悯”之心,即理解人类自身无力处境的心肠。
通过面对灾难,我们的理解力与同情心加深了,行动能力得到了考验和加强,我们只能在这样的向度上完成自我救赎。所以,灾难是自我救赎的机会,但不是一个好机会。比起灾难,我们宁愿庸常。
灾难也不是制度救赎的好机会。
灾难是制度救赎的一个机会。地震来临之时,政府的决心、人道精神、动员和行动能力得以充分展示,人们对政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因为面临危机而上升,公民对政府的容忍度在增大,主动放低了对制度合理性的考量底线。抗震救灾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制度的建设和改良。
但是灾难并非制度救赎的好机会——如果说灾难中的个人不能籍助于牺牲者的道德高地来鞭策别人,那么制度也不能籍助于危机中公民的认同和让步来维护自己。
随着救灾进程的推进,一些起初被危机遮盖的体制上的痼疾、腐败行为和效率低下确实逐渐显露,灾难是纯粹的天灾还是含有人祸因素的问题,渐渐浮现在人们面前,此时公民们发现他们仍然不得不进行制度监督和批评,而这种监督和批评的范围仍然受到类似震前的限制,效果也依然隔膜。
应该说,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也触动了一些东西,改进了一些东西,最主要的如信息公开、新闻报道不受限和志愿者参与,与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当救灾渐渐由危机应对转向日常重建,人们不能不渐渐无奈地感到,改变和触动仍然是表面的,一些人们希望触动的东西没有被触动,一些有待理清的领域混沌如故。
比如,大地震前学者的预测是否确有其事?
比如,震区内与此次地震次生灾害密切相关的西南地区某些行业领域的布局规划究竟应否调整?是否应该以此为鉴更好地保护西南的环境和生态?
比如,四川盆地的某些工业布局,是否应该考虑到地质和环境问题?如何保证本身自然条件优越的“天府之国”有一个平安美好的未来?
比如,“豆腐渣”教学楼工程的责任人,那种克扣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以及疏于向学生普及避险知识的教育部门本身,是否应该在不同的层次上追究责任?
比如,红十字会在对捐赠款物管理和发放上的效率及廉洁问题向来使人心存疑虑,而此次暴露出的户外用品商店冒领救灾物资贩卖的问题,并未能更深一层地触及,政府采购和慈善机构管理制度性课题都被轻轻带过。
一个含蓄的事实是,虽然对在抗震救灾中牟利和懈怠的官员处罚得很严厉和公开,但是对于地震及其造成的损害本身却没有责任追究机制,也就是完全视其为不可制止、不可预测,人力无从干预的天灾。
对比近期日本发生的7.2级地震,我们可反省的不止是一个方面,“收放自如”式的危机处理手腕是行不通的,实质性的问题不容回避。如果只是将灾难看作凝聚国民心理认同的“好机会”,而不是作为刻不容缓的体制改进和利益调整的“坏机会”,那么“好机会”可能很快会走向反方面。
让我们铭记那些带着血汗和疼痛的馈赠。
相比于灾难本身的规模,一个社会和人群在灾难中的所得永远是微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人类社会进步了很多,但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规模,这些进步却只能在微观层面来理解。只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的科学和道德、总体社会形态有了进步,是缺乏人道的表现。从总体来说,如果一场灾难使人类社会在某些方面有所进益,那一定也在同样广泛的范围内造成了退化,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毒害了人道意识,出现了可以毁灭全人类的武器。
在大地震面前,谈论民族精神的发扬、国家形象的提升、国力的展示这样一些宏观话题因而没有实质意义,甚至是一种不敬。
但是,不管是在情感、生命还是制度层面,我们需要注意和汲取那些微观的东西,这是我们在一次灾难中的所得。好比一个房屋被震坏的灾民,抢救出一些零星的却是可贵的、日常必须的什物。
我们需要记住那个为救学生而卡在门框里的老师遗体,记住那个女孩为了帮助同学逃生而拉断的手臂,记住那个死去的孩子手里紧握不放的笔。我们需要尽可能记住所有感动和震撼了我们的细节。我们要记住那些像罐头里的小鱼一样挤在一起死去的小学生,也要记住失事直升机机长最后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是志愿者,我们要记住第一次照料灾区民众所学到的生活常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都是一场灾难能给我们的,带着血汗和疼痛的馈赠。
我们需要关注志愿者和NGO在此次救灾中的参与形态,规模和方式。通过救灾,志愿者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现象,NGO得到了发育和展示力量的机会,这些必将推动其在以后危机事件中的社会参与度,以及日常生活中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的发育。
我们也需要关注灾区重建条例。震区学校抗震标准膏腴普通标准的规定,重建中先农民住房再学校再公共设施再道路桥梁的顺序是具体的,却是实质性的进步,我们需要珍惜这种进步并监督其实施。
在一场这样巨大的灾难和悲剧之后,让我们珍惜那些微小的精神财富,关注我们获得的微小的教益和进步,在实际中去维护和促进它们。在灾难中失去,必将在灾难中得到。这是我们在一场灾难中所能抢救出来的零星的、然而却万分珍贵的的事物,是失去中的所得。
让我们以孩子的名义,守望明天的曙光。
团结一心、生命至上和人道真诚——抗震救灾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相信未来许多年以后,人们仍然会深深铭记过去的这几个月,我们的国家,我们自己,是多么的不一样。
但是,随着惊天动地的生命救援转为繁难长久的灾后重建,爱与哀愁的感叹号也渐渐让位于一串问号:实现的进步会否持续?唤醒的力量会否沉寂?生活的旧轨会否复归?
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不想让大爱无疆、患难与共的公民精神再度流失,不愿意见到自私冷漠、颓废麻木固态复萌卷土重来。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热爱祖先埋骨之帮,渴望自己的国家从灾难中涅盘走向重生。
国难当前,感动并不难,难的是反思;反思也不难,难的是行动,一时的行动也不难,难的是持久战。这持久战的敌人,不是大自然,而是一切冷漠、犬儒与自私。
而制度化的进步才是对灾难的真正补偿。因为危难中爆发的精神力量,不会自动地融入未来;收获的无形资产,也不会自动地变成永恒。民主、开放、科学、理性,如果不能贯穿到灾后重建的日常事物中,抗震救灾中千辛万苦积累的精神财富,将会随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地缩水。
将抗震救灾的进步制度化,将使民族精神、人性之美,不必靠危难来激发,而像空气与阳光一样,无声却无时不在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人们都还记得第一次为平民之殇而降下的国旗。举国同哀,举国更当驻足沉思:如何将灾难中升华起来的情感变成持久的共识?如何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寻找最大的公约数?
无数的中国人泪雨倾盆,最难抑制的泪水,流给了那些受难的孩子;他们的离去,让我们心碎;他们的无助,让我们颤栗;他们的坚强,让我们汗颜。
我们以感天泣地的悼文献祭那些凋谢在废墟中的花朵,以深切真挚的同情安慰那些伤痛欲绝的父母,以最美好的言辞赞美那些相拥相携相守逃离劫难的孩子。哽咽声中,总理叮嘱大人:“好好地照顾孩子们。”
不要把伤痛轻易遗忘,不要让时间轻易冲淡记忆,不要让柔软的心灵再度变硬,为了这一切不再发生,让我们记住:“好好地照顾孩子们”,并以孩子的名义重新出发,去寻找凝聚民族力量、激励国家前行的最大公约数。
这个公约数,首先是重拾人心。因灾难而流露的坚毅民族精神、被唤醒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因灾难而催生的高昂民气,聚集了无可质疑的强大感召力。这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源,如何善用这资源构建和谐,推进政治经济与民主民生的进一步改革,不仅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是无可回避的历史责任。惟有坚定地把改革进行到底,为了孩子!
这个公约数,还需要固化救灾救难中表现出来的政治进步。现代公民意识的唤醒,不仅仅是由于灾难本身,更由于灾难面前信息透明、新闻开放等政治进步。民有难,国之殇;国有殇,民相望。公民意识的启动,首先是由于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当灾难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民众面前,当从国家最高领导到所有的救援队伍为了生命决不放弃的场景通过媒体可触可摸的时候,中国人的爱心与责任,自然不会沉睡。
设立国家哀悼日降下国旗,宣示了对民众情感的尊重和民众呼声的倾听;破天荒地接受外国救援队,显示了开放是“以人为本”的逻辑延伸。应该固化这样的进步,把这样的进步进行到底。眼下首先就要对灾难中暴露出的建筑质量等问题,对救灾款物发放等民众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继续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相信这对救灾和灾后重建,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弊。
这个公约数,还蕴含着这样的意味:相拥相携、真诚对看,不应总是等待灾难的激发;爱我同胞,放下算计,放下自私逐利,更应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常态。既然人与人的心如此靠近,那就靠得更紧吧;为废墟中坚强的绝壁花朵而震撼流泪,就应该在教育上多投入一点,不仅让所有孩子免费上学,还要让他们有坚固的教室;为11岁的留守男孩背着妹妹徒步翻山越岭安全转移而感动,就应该给身边每一个外来儿童以同等的受教育待遇;不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户籍和高考招生等刻不容缓的改革;为不惜一切从废墟中抢救生命并想方设法救治而感动,就应该不再容忍任何病患因无钱医治等死的麻木与冷酷,推进有病能医的医改。
这个公约数,还要求我们像这次救灾一样,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对安全生产、黑工童工、血汗工厂等阳光下的黑暗、我们所不能容忍的痼疾,挥刀痛医,为的是每一个孩子不要哭泣,每一个父母不再伤心。
这个公约数,还包含这样的警示:防灾避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环,逃生救生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我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大国,所有的建设布局,都应该考虑地质与环境灾害的防范,包括校舍在内的每一栋楼宇,从设计、选址选材到施工监理,都应该把认真二字坚持到极致。震不垮的希望学校,应该成为灾难中高扬的旗帜。
那个夜晚,共和国总理在都江堰聚源中学躬身从残壁断瓦里扒出孩子的书包和鞋子,一位电力工人赶到现场支起应急照明灯,他说:“因为有亮光,孩子们就会有希望。”
一个给自己孩子以亮光和曙光的国家,将拥有未来。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一个维护创造和平的国家,将拥有值得世界的尊重。灾难,让亮光醒了,曙光来临了,千万别再重新睡下。让我们以孩子的名义,永远守望明天的曙光与亮光。
恒古以来,非凡而丰富的精神遗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承流转。跨越不同的信仰、文化、传统,爱心与给予始终是人性最鲜明的代表。当今世界,关爱公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价值理念。每个人,一个你,一个我,积沙成塔,共建全人类的大家庭。这是一个简单的理念,这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理念。戮力同心,我们将推动人性尽现至美。
今天,诸位为了这一美好的慈善精神集聚一堂,并将帮助世界的决心和能力播撒四方。"5.12"让我们看到日益众多的全球领导者投身公益,支持慈善的理念,将责任、关注、爱心倾注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慈善的光芒惠及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每一个人。中国充满潜力、生机勃勃。让我们大家心连着心,手拉着手,互帮互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世界变得不同。
(本文参考了 新华社、 中国青年报、 中国教育报、 新京报、 京华时报、 成都商报、 重庆时报、 南方都市报、 南方周末、香港中华书局《四川大地震》等相关刊物及媒体新闻报道, 在此一并致谢。)
心连心手拉手国际志愿者团队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出处,感谢您的支持.
HEART TO HEART-HAND IN HAND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TEAM
Internet Address:http://www.scxinlianxin.com
Contact Us:scxinlianxin@gmail.com
文章评论
狼
易姐 你晚上不休息哇,两点过还在写文章哦 支持你的观点!!!!!!!
卓明大猫(简称:猫)
“我们需要关注志愿者和NGO在此次救灾中的参与形态,规模和方式。”这将是一篇伟大的论文... 我期待这样的论文。 我觉得..把经验模式化制度化,这样,那些死去的人们也会睡得更安宁…… 当直面死亡的真相的时候,我相信人们对于逝去的人们、对于灾难的哀悼,不是煽情,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悲痛…… 这种悲痛是有力量的,是有良知的,是孕育着希望的曙光的。 那些小小的行动,要比网路上热闹的骂架来得有意义得多,我打心底敬佩那些低头做事真诚地奉献的人们。
爱心蚂蚁-刀螂
精辟而又深刻! 不仅有过去总结和反思,也有对未来的规划和设想。
树叶子
用心去阅读、回想你们在什邡的日日夜夜,深为心连心手拉手志愿者的大爱而感动,更佩服易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你们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送来温暖带来光明。但你们也见到遇到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可恨的人和事,要是心连心手拉手团队实力再大一点、影响力再大一些,相信人间爱与和谐的主弦律将奏得更为美妙……
风中的云
[ft=#6600ff,2,]博大的心胸,忧国忧民的奇女子啊!佩服![em]e179[/em][/ft]
苏洋
想在脚下留下些什么,却又无从说起,我短暂的志愿者经历是以失败告终的,我是本着很原始的初衷 去四川的,我是想做一些事情的。 作者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对512的深刻理解,我举双手赞同。 在这里,我想表示一下对成都聂老师的敬意,她不折不扣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
709703921
姐姐 喜欢您的为人、 喜欢您的思考 您很棒! 加油![em]e163[/em]
中国心志愿者团队
辛苦了。
┌9荱妖貓﹞`灬.°
四川还好吗?汉旺还好吗?做为一名空降兵战士 我恨自己没能救出更多人 谭千秋老师 东气中学 东方气轮机场 绵远抗洪 太多太多 我的老家都江晏 也是重灾区 没能回去 但有你们 四川会更加美好 加油
虚凡
很深刻的文章 赫尔岑说:俄罗斯的文学史不是殉教者的列传,就是囚徒的名单。象托斯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那种宗教的救赎、对苦难的关注是无可比拟的。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会产生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癌症楼》这样的作品。一个地震,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些什么?我们看到了如此多的就是歌功颂德,有几个人看到了真实的鲜血?在此打住,套用古代的一句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遂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了阜阳奶粉大头娃,没有过多久就要哀五福二小,聚源中学、湔底中学………中的冤魂,你还没有缓过气,接下来就是三聚氢氨,所以很容易理解我们的文学不象俄罗斯的文学那样关注苦难,因为那们只会把自己累死。也可以理解,庄子为什么说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小胖哥渔具(浮漂)
易姐,昨天听完您讲“5.12",觉得您很伟大,新时代的偶像来的,佩服~~~[em]e179[/em]
走鱼_S.H
这个老照片啊,也不知小女孩怎样了...
大虎·朋友
好文章:因为在灾难中人们的生存底线被收紧了,道德底线就需要适度放松,否则二者的同时收紧将是不折不扣的灾难。这就好比在大饥荒中宣扬失节事大,在卫国战争中不允许人当俘虏。灾难加大了人类道德领域的纵深,对此只能持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怜悯”之心,即理解人类自身无力处境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