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那抹乡愁 走回故乡去
个人日记
与其每年都听婆婆和老公在“唠叨”他们老家的事情,不如索性抽出时间回去一趟。
今年的春节,此事终于提上日程。初二与老家的人联系好,我们到安庆,然后由他们带路再回枞阳。
大年初三(2月21日)一早我们就从合肥出发了。
老公的爸爸共兄弟四人,大伯、二伯和四叔都在枞阳县官(埠)桥乡继光村,半个多世纪前,只有爸爸忍受不了家里的贫穷,带着婆婆奔走他乡。老公说:“我小时每年都回老家,每次回去都要住上一段时间,上学后回家就少了。最后一次回枞阳老家是1973年夏天,因为发大水,房屋和农田全被水淹了,没地方住,在老家住了三个月,那三个月玩得特别开心。87年爸爸去逝后,我们就与老家失去了联系,也不知老家什么样了。”
老公说:那时回老家真难,路上就要走两天,都是坐船,只记得在安庆的振风塔附近码头要换一次船,等船的时间,我们就在塔里塔外玩。枞阳下船后,老家的哥哥们就从码头用箩筐把我和弟弟挑回家,感觉那段路很长。一路上透过箩筐的缝隙我能看到外面的水稻,在上下震颤的箩筐里,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要走好长时间,才能到家。
近乡情更切
说着我们就到了安庆,老公的堂妹已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等着我们了,下车相认寒喧后,(多年没见,只通过电话,已经不认识了。)我们就直奔枞阳了。
我们的车紧紧地跟着堂妹的车,才刚走没多会儿,婆婆就问:到哪了?老公说:你别急,妹妹说走的快40分钟,慢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呢。婆婆又问:“到官(埠)桥了吗?”“没呢,到了我告诉你。”她还是不停地问:到了吗?到了吗?
得知到官(埠)桥时,婆婆兴奋的在车里站了起来,一个劲地说:“不一样了,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了?”“和原来不一样了。”我赶紧扶着80岁高龄的婆婆,劝她坐下。婆婆坐下后,告诉我,快到了,但前面的路就难走了。我说车能开到家门口吗?婆婆说不能。很快我们的车就岔到一条较窄的公路。我说这可能就是进村的路了。婆婆和老公都说:以前进村是没有公路的。他们在不停地指指点点,但还是找不到他们那熟悉的记忆。很快堂妹的车在一座二层小楼前停了下来,楼前站了很多人,我们的车一停下,他们便围了过来,堂妹首先将婆婆介绍给大家,大人孩子有40多口,一遍下来,我是谁也没记住,婆婆和老公也只是知道记忆中的名字,怎么也辨别不出他们儿时的轮廓,那种“少小离家…相见不相识,…”的乡愁感顿时在我心里涌起,此时的婆婆已泪流满面了…
团 聚
堂妹将我们引进刚才的楼里,介绍说这是她的二侄子家,当然也是我们的二侄子家。坐下后,老公问起长辈们的事,他们很沉痛地告诉我们:大伯、大妈、二伯、二妈以及四叔都去逝了,长辈只有四婶还健在,刚进门的四婶,紧紧地将我婆婆抱住,久久不愿松开。老公就对着哥哥们道歉说:四十多年没回来,长辈们我也从没尽过孝,对不起了。有帮圆场的,说他工作忙没时间。也有不愿原谅他,说他忘了祖宗,忘了本。老公说哥哥们批评的对,这么多年一直想回来,只因小时候都是爸爸带着回来的,爸爸走后,妈妈也不认路,我也早忘记了回来的路,好不容易找到妹妹,才回来了,否则还回不来。亲人们听了也都不再埋怨他了。兄弟姐妹们又重新排了一次序,基本能对上号了,但晚辈们还是一时半会对不上。
老公又问起以前住过的老屋,他们说早都扒了,现在的新楼都是在老屋基上盖的。说着便来到屋外,指着一座座的楼房告诉曾经的老屋。老公说老屋拆了太可惜了,他们说,后面是山,前面是农田,平地太少,占农田太可惜,所以只能在老屋基上盖。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楼的正前方是池塘,池塘的周围都是农田,地里郁郁葱葱的全是油菜,菜苔已经抽出了好高,性急的已经开花了。农田从远处看有点象梯田,排列的很漂亮。屋后是绵延不断的山脉,沿着记忆,老公就想往上爬,他们告诉老公,现在不能象你们小时候那样在山里乱跑了,里面有野猪和豺,危险。老公只能驻足,听他们讲山里的故事了。
我却惊不住感叹,这真是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
大堂哥说:我带你们到各家走走吧。于是我们就从村西往村东挨户走了一遍,人太多,一时半会我还是分不清谁是谁,悄悄地问老公,他们都与你有亲缘关系?老公说:这个村都姓汪,我们都是宗亲。大堂哥说:我们先吃午饭,饭后你们看看宗谱就什么都清楚了,再去宗祠祭祖。
祭 祖
虽然满桌都是婆婆和老公记忆中的老家味道,但终也吸引不了他们的味蕾,匆匆吃了两口,便看起了宗谱。不识字的婆婆,对此不感兴趣,早被等在一边的她的童年玩伴拉走了,边走边对我说:你不用管我了,我和她们去玩了。此时的婆婆,真象一个贪玩的孩子,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置所有事情而不顾,只一个“玩”字。
宗谱有厚厚的三本,记载了屯阳汪氏的渊源——祖先是明朝时从江西婺源迁徙至此。此次是汪氏第七次修谱,2013年完成的,此谱只记载到我公公这儿,因不知道我们的情况,而没将我们写进宗谱,但我们可以在电子版上随时增补。看了宗谱,这才基本能把亲人们的关系捋顺。
大哥告诉我们,去祠堂还有一段路,车都准备好了,坐车去吧。路和我们刚来时的差不多,窄但却平坦。老公问他们,“这路是什么时候修的?”“也就这几年,因为进村的路太难走,大家就集资修了,也是方便自己。”
很快我就看见一个独立的院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粉墙黛瓦典型的徽派建筑,这就是家族宗祠。大哥告诉我们,很早很早这儿是汪家老屋,后改为祠堂,58年破“四旧”时,有很多东西都被消毁殆尽了,政府把这个院子变成学校,这才保存下来。2005年家族后人联名给县政府写信,要求恢复汪氏宗祠。县政府同意后,汪氏后人集资,从2008年秋季开始破土动工,2011年2月底峻工。宗祠的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砖木结构,采用古代三进格局。汪氏宗祠现已被列为枞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开汪氏宗祠的大门,一股古朴清新的气味迎面扑来,让人倍觉神爽。祠内石鼓柱基,立柱穿坊,雕龙刻凤,惟妙惟肖。前后天井保持着光线充足,空气流畅。院内两棵桂花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了。祠内的显祖大雕像、大供桌、大香炉、大烛坛,特别是上方的双层八面吊顶是按周易八挂布局设计,实属罕见。走进汪氏宗祠,如同走进艺术殿堂。2015年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纪录片,也收录了宗祠里的部分文物内容。
参观了宗祠,我们又在大哥的指引下,完成了所有的祭祖仪式。
从宗祠回来,看着沿途的风景,老公给我讲述小时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趣事,大哥指着老公:就数你最淘。回到大哥家,兄弟姐妹聊起了各自的工作、孩子们的学习等。大家基本上都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工作的城市有自己的房、车,孩子们也正在不同的城市上大学,但不管怎样,每年的春节大家都回来相聚。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早已摆脱了过去的贫穷,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文化上的,更可喜的是,他们还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相聚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当我们终于要和亲人们说再见时,我们的车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老公拉着兄弟们的手,用浓重的乡音告诉他们:我们以后每年也回来。载着亲人们的叮嘱依依不舍地走了。
婆婆兴奋的象个孩子,那是她生长的地方。老公的“怯”是长辈们是否还健在?他遗憾回来的太晚。但欣慰的是:多年未见的兄弟姐妹们凭着自己的努力都过上了好日子。晚辈们也能以读书为重,兴国兴家,代代传承。
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享受丰厚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而此时在这古老的乡村,我找到了。勤劳、纯朴、善良散落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渔樵耕读,和谐发展”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符号,而她正流淌在故乡人们的血脉中,成为一个民族傲然挺立的灵魂。
老公说:追根溯源,这才是我们的根,说着说着,就盘算着明年回去的日子了……
文章评论
泡泡妈
感动!
Yana
张阿姨这文字功底真心了得!句句深情,催人泪下啊,一口气读完,感动贯穿全篇,我得好好学习啊~
珍源
犹如身临其境。
Knightley
张姨功力深厚啊。仿佛跟您一同回到了家乡,动情动人~真美!
自然清新
满含深情的故乡行,精彩的文笔,好文章贵在情真意切!
雁过留声
嗯,很亲切的乡情、乡味,很亲切的文字。
7(pRxⅵ〖⊕
[em]E163[/EM] 呵呵、辈悲D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