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道经》第六讲

个人日记

《道德经》之《道经》第六讲

原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注解:所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长和短互为比较的,高和下互为对照的,回音和声波是相互呼应的,前方与后方是相互伴随的,永远都是这样。

讲解:老子在这一讲里把各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展现出来,最后说了一句:“恒也”——永远都是这样。那老子是认为事物的矛盾永远都是这样,还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永远都是这样呢?佛法讲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事物本身没有对立,而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心的分别把事物对立起来,然后再去拼命执着这种分别。

中国最古老的辩证法是把矛盾的双方用阴和阳来代表,太极正是阴阳的对立和统一。中国古代宇宙生成的学说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宇宙万物。

阴阳未分的状态就叫做无极,也称为混沌,这种混沌的状态不是我们用意识心可以去感知的境界,只有通过禅定的方法突破空间维次,才可能进入混沌的境界,那种境界就是儒家说的“天命”、道家说的“自然”、释家说的“自性”。  

所以,从宇宙万物回归六十四卦、回归八卦、回归四象、回归两仪、回归太极、回归无极,我们就找到了宇宙的本源,这样向内寻求,就叫做开悟。相反我们从无极走向太极、走向两仪、走向四象、走向八卦、走向六十四卦、走向宇宙万物,最后迷失在大千世界,如此向外驰求,就叫做愚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