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道经》第四讲
个人日记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规律与功能两者都是道的属性,只是名称不同,都称之为玄妙,玄妙之中还隐藏着玄妙啊,它是宇宙万物所有神奇奥秒的源头。
讲解:老子在这里把万物运行的规律与创生万物的功能归结为一个字:“道”。规律与功能是一不是二,是一体两面的东西,都是道的属性。万物依据什么来运行?道。万物靠什么来创生?道。那究竟什么是道?儒家说的“天命之谓性”,道家说的“道法自然”,释家说的“明心见性”,天命即性、即自然、即心。性也称为自性,那什么是自性?这里就借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24岁开悟时讲的五句话来体会:“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如果用老子的思想来诠释的话就是:道圆满具足,道不生不灭,道不受干扰,道不会改变,道能生万物。前四句讲的都是规律,最后一句讲的就是功能。
老子为什么在这里描述“道”是“玄之又玄”呢?因为道是孔老夫子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可以实证不可言说的东西,不是人可以用意识心去认知的,更不是可以用语言可以说清楚的,因为我们的意识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什么才是真心?真心是真诚心,什么才是真诚心?借用曾国藩的一句话来说叫“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只有要去认知“道”的起心动念,我们的心就不诚了,就变成了妄心,妄心就远离了“道”,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认知事物,怎么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呢?缘木求鱼肯定不行。那“道”岂不是“玄之又玄”不可认知么?有没有正确的方法呢?有,禅定。当我们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我们就能进入禅定的状态,就是释迦说的“三昧”或四禅八定,我们进入的禅定越深,就越接近宇宙人生的本源——自性,靠什么认知?就是《心经》里说的“照见”。
所以,佛经里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讲的就是对道的认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