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旧事
笔墨流年
记忆在梦里发芽,思绪就开了花,时光飞速倒退,回到一个地方,叫做老家。
岁月就像被人拨动的钟摆,呼啦一下就从过去转到了现在。我看到的,你看不到的,你听到的,我听不到的,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拽着向后退去,来不及流连就已面目模糊。
很久以前,很久以后,我站在中间,回望两端,就像一出拉开帷幕的大戏,台上念唱作打,台下只有我一个人,看的五味陈杂。
东街的石榴树下有几块青石板,是人们茶余饭后扯闲纳凉的地方。在田里忙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的都端着饭碗出来了,不一会儿功夫,石榴树下就热闹起来。天上地下,田间炕头,月亮里的嫦娥吴刚,圈里的骡马牛羊,从杨家将到秦叔宝,从诸葛亮到秦始皇,信马由缰,唠到哪儿算哪儿。我打小就喜欢听大人们唠这些嗑儿,在那个闭塞而落后的年代,这个话题永远让让我觉得趣味横生。
我们村叫燕子坞,一说到这个名字,我就会想起唐伯虎。可是事实上,我们村和唐大才子是半点关系也没有的,我想也许是因为他写过一首桃花庵歌,那种桃花盛开的美丽意境让我印象深刻吧。我们村也有很多桃树,结的桃子都有拳头那么大,红红白白的,还有杏儿,黄澄澄的,老远就能闻到香甜的味儿,熟的落一地都没人捡。不过,这是很久以前的事,那大概还是老奶奶年轻的时候吧。那时候山上还有很多野生的小动物,有时候还会跑到家里去,有獾,狐子,还有一种叫做mi(四声)子的,据说会迷惑人,只要它盯着你的眼睛看,你就会自己跟它走了。老奶奶说她就见过一次,那是一天傍晚,她去后院抱秸秆儿,下面有只mi子,有一岁小孩儿那么大,看见她就跑了。关于mi子,我只听老奶奶说过,也许是有的,但会不会迷惑人,大概只是传说吧。
老奶奶是村里年纪最长的老人,知道很多民间俚语和奇闻轶事。小时候我最喜欢偎在她身边,听她讲这些从前的事,还有那些老辈子传下来的民间俚语趣话儿,有一个瞎话儿我记得特别清楚:窗户台儿上种了二亩丝瓜儿,瞎子看见了,瘸子撵上了,光脊梁摘了一包(方言里指把上衣前襟掀起来兜着,就叫做一包)。意思是说,窗台上种了二亩丝瓜,有人去偷,瞎子看见了,瘸子撵上了,光脊梁摘了一包,因为每句都是假的,所以叫瞎话儿。还有一个顺口溜儿:剪子经,剪子经,一把剪子打的精,上铰天,下铰仙,一铰铰的乌云扯满天,扯了一座庙,四角zheng,哎哎咪呀哎哎陀。因为老奶奶说的都是方言,所以有些发音我只能根据记忆和自己的理解来用文字表述了,中间大约还有记不清漏掉的也保不准。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前面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后面两句是:小锅饭,吃着香,包子油馍胡辣汤。大概意思是说,有一大家子人,家里的小媳妇儿嫌大锅饭没滋味,和女婿打架,要上后院跳井去,女婿赶紧拉住劝她,过了十五就分家,等分了家,自己想吃啥就做啥。这个我小时候念的最多,也许是觉得很好玩儿,也许是包子油馍胡辣汤说着都觉得很香,所以只有后面两句记得清楚。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因为年月实在太久了,都记不全了,而且这些口口相传的方言俚语,很多都没办法用文字表达,就算牵强的写出来了,也失了那种趣味了。
我听老奶奶说过一个关于蛇的故事,说是那年山上有一条很大很大的蛇,把一个人的老婆孩子都吃了,村里人都拿着扁担去打,最后还是被胜利他老爷爷一剑劈开了肚子,孩子已经死了,没想到孩子他娘竟然还活着。这个事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胜利他家确实有一把剑,而且胜利和他叔叔都会抓蛇。那是胜利他叔叔结婚的时候,我跟妈妈去吃喜酒,在他家的老房子里看到墙上挂着一把剑,桌子上有两个透明的罐子,里面有两条粗粗的蛇,还吐着信子,吓得我再后来再也没敢去过他们家。而且,我是亲眼见过胜利抓蛇的,那时他应该还不到十岁吧,有一次我们跟三爷去地里玩儿,突然从草丛里钻出来一条蛇,有小擀面杖那么粗,可能是刚吃了个老鼠,肚子中间有一截儿鼓的有碗口那么粗,胜利一把就抓住了,然后生生给掐死了。因此,我是深信胜利他老爷爷会抓蛇的,而且一定比胜利要厉害的多,但蛇到底会不会吃人我就不知道了。
冬天的时候,找个靠墙又向阳的地方一坐,听老奶奶讲打仗的故事,时光就那么慢悠悠的从我们面前经过,淡然而绵长。老奶奶说日本鬼子孬透了,进村就奸淫掳掠,后来八路军来了,待人就很和气,就是说话听不大懂,我猜想大约是因为八路军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口音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再后来打土豪分田地,就有一些地主豪绅不愿意,关湾寨的地主豪绅还据寨抵抗,八路军久攻不下,用了很多办法都打不下来,最后还是派了个人偷偷进去把城门打开,才打进去,前后大概用了一个多月呢。关湾寨离我们村不远,后来叫了关湾村,那年久失修的半截子城墙,我小时候上学每天都会路过。我问老奶奶我们村有地主没有,老奶奶说文占爷他爹就是,我问那他们家是不是很有钱。老奶奶说,有啥钱啊,照样三顿玉米面糊糊就杂合面馍馍,就是有几顷地,也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说起来也真可怜,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了几块银元,刚买了几顷地,就赶上共产党的运动,被划成了地主,拉去游了一次街,回来就上吊自杀了。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攒钱买的地还要拉去游街呢。老奶奶说,那时候政策就是这啊。我问老奶奶为什么要买地,种地又累,她说,那时候穷人是没办法,但凡有点钱,谁不想置地啊,农民有地心里才踏实啊。
从前,文占爷家和我家是邻居,因为院墙很低,站在我家院子里就能清清楚楚的看到他家院子。文占爷高高瘦瘦的,通常穿一件盘扣的白布褂子,因为穿的年数多了,显得旧而稍稍发黄,下穿一条黑布裤子,脚上是一双家做布鞋,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着,右胳膊总是在身前半曲着,好像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似的,不像村里别的老人,总是把手两只手背在身后。文占爷有三儿三女,有一个女儿早夭了,另两个也都嫁了人,老二老三两个儿子还未到结婚的年纪,都在外学徒,不常在家,只有大儿子和媳妇儿是在一个院子住着的。大媳妇儿是未婚先孕,结婚的时候已经生了小孩儿了,所以不能像别人那样骑马,而是被架子车拉过来的。可是婚后两个人的感情似乎并不怎么好,常常吵架打架,大儿媳妇儿是那种有点彪悍的女人,我就亲眼看到过好几次她把她男人按在地上打,闹的半个村子都惊动了,等大家去拉,去劝,才渐渐平息下来。文占爷总是会训斥儿子的,但是并不管用,下次依旧会打起来。
文占爷的老伴儿文占奶奶瘦瘦小小的,常年留着四边儿齐的短头发,穿一件斜襟儿或对襟儿的深蓝色粗布褂子,扣子也是用同色的布盘成的。文占奶奶的精神不大正常,常常一个人在村里转悠,嘴里还念念叨叨的不知道说些什么。很小的时候,对她似乎是有些怕的,后来大一些了,也就见惯不怪了,有时候还会跟她说几句话。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她是有些诡秘的,因为她跟我说过一句话。她说,青婴,你知道你奶奶是怎么死的吗。就是这句话,她跟我说过三次,可是每次我反问她我奶奶是怎么死的时候,她就又开始念念叨叨的不知道说些什么。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释怀,后来我还问过妈妈知不知道我奶奶是怎么死的。妈妈说不知道,她还没过门奶奶就死了,听说好像是病死的。这个答案让我我有点索然,但时间并没有让谁来为我揭开一个扑朔迷离的离奇故事,于是我明白,我原也很不必去念念不忘一个精神不大正常的人信口说的一句话的。也许,自认为聪明的人,反倒往往容易做糊涂事。
有句老话说,高手在民间。我一直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文占爷很合适,在我的心里,文占爷是有点传奇的。这并不是因为他那会打架的儿媳妇,也不是因为精神不大正常的文占奶奶,而是因为,打我记事儿起,就常常见有人找文占爷看病。若他是坐堂问诊的医生,或者开方抓药的掌柜,那这也没什么稀奇了,可是,他既没悬壶,也没挂匾,不过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布衣百姓,平时该下地下地,该放牛放牛。有人来找他看病,他却也不推脱,搭手先摸脉,然后看舌头,或者再问问症状,不开方子,也不拿药,只是给你说个方儿(说几味药),让你回去找来煎了吃。就我知道的,好像还没有听说有哪个是没看好的。记得我小时候出水痘,就是文占爷给说的方儿,吃了几回就好了。文占爷看病是不收钱的,你带了礼物去,他也收下,你空手去,他也不会冷落你。
说文占爷传奇,还有一点,就是我一直不知道他的医术到底是跟谁学的,也从来没有听人提过,是师出有门呢,还是自学成才,不得而知。也许老奶奶会知道吧,她是村里最老辈儿的人,文占爷都要叫她婶子,可是老奶奶在的时候我还小,从没想过问这个,等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奶奶已经去世很久了。前阵子因为胃痛,跟妈妈打电话的时候随口提到让她问问文占爷可有什么中药能吃,没想到妈妈说文占爷已经去世一年多了。看来,这个疑问是没有人能给我解开了。
有人说,一念之差,地狱天堂。有时候,走错一步,你就再也没办法弥补。
上次回家,在门口看见个小丫头,七八岁的样子,扎两个头发辫儿,尖尖的脸上两只大大的眼睛,很精神。我问妈妈这小丫头是谁,妈妈说是铜锁的闺女。我很惊讶,铜锁回来了。妈妈说都回来快一年了吧。我说回来一年怎么就有这么大的闺女了,妈妈说那是铜锁他媳妇儿带过来的。后来我见了铜锁的媳妇儿,小小巧巧的,有点黑,但一双大眼睛让整个人显得很活泛。我说铜锁还挺有福气,找了这么好看一个媳妇儿,还带了一个漂亮的小闺女儿。妈妈说,啥福气啊,半辈子都扔在那里面了。
铜锁爹娘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靠土里刨食儿养大了铜锁弟兄三个,两个哥哥生性木讷,不善言辞,只有铜锁从小就调皮捣蛋,喜欢东跑西逛。十七八岁的时候,上了初中,那时候孩子上学大都比较晚,这也不稀奇,不过,也因此,都不大好管。铜锁是玩儿的时候一个顶仨,一看书本,脑子就成了一盆浆糊。本来从小就是猴儿惯的,再加上初中的课又听不懂,索性就三不五时的逃学出去跟几个小青年儿瞎混。开始的时候只是聚在一块儿玩儿,后来不知谁想的点子,去劫别的学生,弄几块钱一起吃喝,得手几次以后,胆子渐渐大起来,连大人都敢劫了。终于有一次出了事,大约是劫道的时候人家不肯乖乖交出钱物,于是发生了争执,然后打死了人。那几个人是怎么判的我不知道,只听说铜锁因为年纪最小,只是站岗放哨,所以判了二十年。那时候我还小,对铜锁没什么印象,二十年后铜锁出来,已经变成了一个小老头,其实也还不到四十岁,但想必二十年都面对着那四面墙一片天,到底要老的快一些吧。我不知道二十年的牢狱生活在铜锁的生命里沉淀下了什么,但那样漫长的时间,一定是很难熬的吧。
有人说,很多事,好或者不好,其实都是对比出来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跟铜锁比起来,小普就没那么幸运了。小普家跟文占爷家的厦房是连着的,也就是跟我家斜对脸儿。我管小普叫叔,还记得小时候他常常抱着我打牌,有时候还问我要出哪个,我就在他手里的纸牌上瞎指点。小普叔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是老小儿,虽说都是穷家小户,但也是他娘心肝肉的疼着长大的。二十岁上,除了有时跟着爹娘下下地,并没有吃过大苦头。也不知怎么的,想着要出去寻个活儿干,他娘虽说舍不得,但想着二十多的大小伙子了,自己能挣俩儿活钱儿也好,就答应了。他娘要知道这一出去就要了她儿子的命,恐怕就是说出个金山来也不会同意的。只可惜他娘不会未卜先知。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小普在外面干了大半年,一直没拿过工资,跟老板要了几次,都没要出来,眼看快过年了,小普又去跟老板要,还是没要出来,心里不由气起来,谁知道路上偏又遇见老板他爹,遂恶向胆边生,一砖头拍在老头儿的头上,老头儿一下就倒下了。小普一看血流了一地,也知道怕了,就赶紧跑回家去。谁知那老头儿只是晕了过去,醒过来就报了警,小普前脚到家,警察后脚就到了。没几个月,小普就被枪毙了。
几个饭钱儿,就赔了二十年的青春。一念之差,就葬送了一条性命。这不是故事,所以情节不够曲折,结局也不够戏剧化,可是,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活生生的残忍,直白的让人忘了疼痛。
小秋跟四海又跑了。已经是第三次了,这让人们都有点见惯不怪了。
说起来,私奔也是自古就有的,那卓文君跟司马相如雪夜私奔,还传为佳话了呢。可是,小秋和四海,我想不管到了哪朝哪代,都与佳话沾不上边儿。这不只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家庭,都有孩子,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们竟然前后私奔了三次。我是想不出来,到底是怎样惊天动地的爱情,能让他们这样无视礼教,不顾颜面,甚至不惜一而再再而三的置家人于不顾。
第一次,两个人跑到新疆,吃花用尽了,就回来各回各家了。第二次,四海把家里的积蓄都从他媳妇儿春蓉手里哄了过来,又带着小秋去新疆了,这次还撺掇了另两个有家有口的女人小红和瑞枝一起去,小红因为约好的那天起晚了,没赶上人家的趟儿,瑞枝倒是跟着去了,听说后来被小秋和四海留半道儿上了,然后自己又灰头土脸的回来了。这事让瑞枝被村里人在背后笑话了好一阵儿呢,有上了年纪的人甚至当面说她,那小秋和四海是跑野了的人,你咋敢跟着人家胡闹呢,弄的她十分尴尬。这是个插曲,继续说小秋和四海。这次出去了大概有两三个月,好像是盘缠又用完了,又回来各回各家了。春蓉其实是有点气性的人,但是因为不识字,人又实在,所以降不住四海。发生了这样的事,心里就有一百个不是滋味,也只会冷言冷语相对,并不知道怎样处理。倒是小秋的男人金锁,抱定了一个想法,只要你回来跟我过,我就好好对你。所以,小秋回来后,金锁没有张口骂一句,没有抬手打一下,依然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有换瓜换苹果的来,就成袋成袋的往家给小秋搬。那时候我还小,但也觉得金锁活的太窝囊,不过事到如今,我反而能够理解金锁的做法了。农村本来就穷,自家条件又不好,娶个媳妇儿那整个家都是要伤筋动骨的,所以,但凡能过,谁都不想散。在那个时候,那种境况,男子汉的气性,当不得一毛钱,当不得一顿饭,跟一个活蹦乱跳的媳妇儿比起来,更是不值一提。它就像席上的熊掌鲍鱼,对有钱人来说,是一种体面,对穷人来说,不过是无用的奢侈。
有时候,窝囊,其实是一种无能为力的麻木的隐忍。不过,金锁的委曲求全,并没有换来小秋的死心塌地。消停了没多长时间,四海就把家里能卖的都偷着卖了,连一个破黑白电视都没放过,然后又带着小秋跑了。还是新疆。我是不知道新疆到底有多好,以至于这样吸引他们,还是说,在他们心里,新疆就是个私奔的圣地。不知道他们私奔的路上有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风花雪月,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曲折离奇,只后来听说在那儿给人家摘过葡萄,摘过棉花,最后可能实在维持不了生计了,到底还是回来了。这次之后倒没再跑,两个人干脆各自离了婚,名正言顺的过成了一家。四海弟兄六个,个个人高马大,金锁呢,弟兄三个,两个都是老实巴交,还有一个在大牢里住着,家里还有一个几岁的半聋半哑的儿子,他自然不会去找四海打架拼命。常常听人说什么咽不下那口气,其实,有时候,在现实面前,它就是个铁钉子,你也能咽下去。
时隔多年,金锁早已又入赘别人家,春蓉也早已带着儿子另嫁,小秋和四海的女儿都上小学了,就连金锁那半聋半哑的儿子也娶了媳妇儿了。陈年旧事,也不再有人评说。
闲来突然忆起关于老家的一些旧事,想想也许久没有写字,就信手拈了一些来写写。你要有兴致呢,就往深处看看,要是图热闹呢,咱就全当看个故事。
我也是许多年没有回去,那青石青瓦,那桃杏梨花,早成记忆里的一抹风景画。听说如今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还在那里住着,清静自然,远离喧嚣,想必空气也要比外面干净的多。
那就到这里吧,故事听完了,也该散场了。
文章评论
理想
仿佛回到了老家,想起来许多旧事
淡若尘
小水,或许下个月俺就出现在郑州街头呢?到时候你是接待呢接待呢还是接待呢?哈哈哈哈哈哈
水阁
你说,要接待一土匪心里还真挺有压力。 不过你咋也学会这了呢:,,,,,呵呵呵,开玩笑的呢。 17:11
理想
说的我都想去郑州了
大千
某些人就是典型的流氓,妹子别怕俺要是去了肯定不用你招待,把往返车票给报了得了!
文十二
牵起一段记忆,留下一抹清新。思绪真好,可以停留在时光的任何一点! 多久不见你的字了,问候中秋。
&天使的翅膀&
好久不听你唠叨了!有点想念。呵呵……
菡萏足下开。
这沉香屑燃了好几炉香了。
芷悠
再熟悉不过的文字,也不用多评点。不过,还真想问一问,最近铁杆子忙啥呢?O(∩_∩)O
『魔域桃園』
意犹未尽却嘎然而止了,中秋嗨匹。
酒暖回忆思念瘦
青缨,中秋节快乐!
潇潇细雨
中秋快乐
雨泪夕颜
节日快乐
小 青
不管漂泊多久,家才是真正的温馨港湾。中秋快乐!
奥7马
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