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志怪,抬眼看言情
个人日记
最近一直在看一本《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选》。里面的故事多选自《搜神记》《灵鬼志》《剪灯新话》等这些“高大上”的古书。虽是古文,好在我和小安学到初二语文,篇幅短小,居然勉强能懂。于是,每晚睡觉之前,被窝里挑灯读上一段,梦里都光怪陆离了。
搜神记里有一文名为《韩凭夫妇》原文如下: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想思树。想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这文是晋代的作品,我一见倾心,居然读了好几遍,深爱之。与梁祝的故事如此相似,一个被强豪所夺,一个被逼另嫁他人,都是不能同生但愿同死。一个化了蝴蝶,一个做鸳鸯和大树。虽然聊聊几百字,故事人物都刻画的生动感人。
于是,百度了一下,问题来了。标准答案的赏析是这样的:
这篇文章写的是宋康王霸占人妻所造成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比较鲜明地刻画了宋康王的荒淫、暴虐、残忍,以及韩凭之妻忠于爱情、宁死不屈、从容有智的形象。小说后半部分,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强化、升华了韩凭夫妇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反抗精神,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对他们的同情。
看完我有要骂街的冲动。无论是化蝴蝶还是变树变鸟,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都死翘翘了,还要美好愿望作甚?什么坏事都往封建礼教那儿推,祝英台她老爹和焦仲卿他妈外加董小宛她婆婆,一个都不能少。而从故事叙述上来看,对于宋康王的描写不多,他是这文的描写重点吗?怎么鲜明刻画的荒淫、暴虐、残忍?宁死不屈,从容有智?屈还是没屈,文章里看得出来吗?胡说八道。这种赏析,也就糊弄一下初一的新生,我们初二的学生根本不吃这一套了。要我说这文的主旨就是为了要让后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事件,让这个悲惨的故事流传下去。这是写这个文的目的。首先,这应该是一个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纵观全文,笔法简约洗炼,沉稳客观,或许作者对此事有感动有哀叹,甚至是共鸣,但只是客观的把故事写了出来,最后化蝶也好,变树也罢只是委婉曲折的表露了一下心迹,并没有强加给读者一个什么观点。由此可见,古人在写书的立意和目的上,是非常纯净的。态度是非常郑重的,措辞用字是非常谨慎的,感情也是很细腻和真挚的,胸怀也是非常圆融的。而以上几点均是现代小说所缺失的。更赞叹的一点是,故事本身隐恶扬善,没有恶的描述,也没有反抗的描写。从我看来,自杀不是反抗的一种表现。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屈从于命运。其次,这类故事是古代文人不太重视,但百姓喜爱的题材。一方面古代出书的成本极高,流通保存更是不易,从经济的角度,不关系国计民生,不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实在是末流了,虽然百姓们喜欢看。另一方面男女关系在儒家社会是不适合大肆宣说的,因此这类“言情”小说被并入志怪一类,其实最后化蝶不化蝶不重要,有没有变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情节,归到志怪一类才有了出版的可能。在资源有限的古代,只有出版了才能让这个故事流传下去,才有后人评说的可能。今人印刷术发达,流通快捷,书籍易得,生活快速,那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呢? 按照现在的思路,宋康王夺妻激起读者的仇恨要2万字,韩凭妻密书以及各种伤心各种生死离别要5万字,最后自杀变树化鸳鸯各种浪漫又要2万字。最后达到的效果呢?无非是赚几把同情的眼泪,然后迅速的忘掉,继续红尘中打滚,八苦中煎熬罢了。白白谋杀了时间,浪费了资源。物质的极大丰富,已经让人不晓得一个故事经过怎样的辗转才能流传到今日,更不知珍惜、珍贵为何物了。
同样的“言情”,莎翁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让世仇的家族化解的仇恨,从西方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牺牲是有用途的,是解决问题的。搜神记里的这篇晋代“梁祝”,虽然年代久远,雨夜灯下细读,觉得满口余香,荡气回肠。古人并无“言情”这种题材,但从修史到小品,无一不言“情”,只是今人拉低了言情的品格,创造出一种不受待见的“言情”小说。如今的“言情”都言的什么呢?我不说大家都知道。我们面对开放和自由,民主和平等,个性和非主流,不知道为什么,现代“文明”在我眼里觉得越来越粗糙,越来越纠结,好像一个张了血盆大口的怪物,让人不敢靠近,只好去故纸堆里寻找慰藉了。一方面我在享受这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一方面又质疑它,何去何从,我不知道。最近看了一部烧脑的影片吕克贝松的《超体》。据说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物体以很高的速度运动,当速度达到一个可怕的值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电影告诉我们:这个物体就会消失。同样我们以及我们的“心”,如果一直在这样高速“文明”中往复运动,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心”真的会消失了?快速的生活,只能让人关心肤浅的东西,只能去应付眼前的事情。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思想”这个东西越来越变得非常态,各种资讯充斥了头脑,无法鉴别,被迫接受,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反过来,这些标准粗暴的赏析,胡说八道的赏析,生吞活剥的赏析,却不知道该找谁去算账,这是多么令人懊恼的一件事情啊。
Ps1:切勿羡慕化蝶的故事。不止一个姑娘给我表示过,对梁祝的故事很喜欢,因为很浪漫。这里告诫姑凉们,切勿羡慕。因为化蝶那是堕畜生道了,人身难得,变蝴蝶真不是什么好事。
PS2:鸳鸯也不是什么好“鸟”。看了这个故事,应该明白“凭怨,王囚之”。鸳字怎么写?怨鸟也,怨气冲天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人们,你们是怎么想的?
文章评论
a
不明觉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