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
个人日记
看《舌尖上的中国》,心里幸福,眼睛饱福,可却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情感寞寞的抓不在手心,时间久了,我发现这像极了系在家乡那头的一根丝带,沿着丝带走着扑面而来的便是热气腾腾的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愈浓,我愈按捺不住要写的冲动,思量许久,还是用自己微薄的文字记录下家乡人最喜欢、最朴实的几种美食。
家乡的烧馍兴起在八十年代中期,那时街道里只有两三家卖烧馍的,一毛钱一个,人们争着抢着买,不是因为它便宜,因为它能填饱肚子,而是让你吃一口就放不下的那一种依恋和牵挂,但它独有的味道离不开烤馍的火炉,离不开做馍人的功夫。
家乡人烤烧馍的炉子用的是工厂里废弃的大柴油铁皮桶子。人们把油桶的一个圆面割开,在里面砌上砖块,然后用泥糊好,再在割开的口的上方留一圈能烤烧馍的台级,中间再留一个碗口粗的火口用来烧焦炭。焦炭无烟,是烤烧馍的最好燃料。
做烧馍的面很有讲究,必须在夜里四点左右和好面,而且软硬一定要适度。和好的面早上五六点面就要发好,然后人工使劲揉,揉到那面摸上去柔软、光滑、筋道又有弹性才算到位。等面揉好了,接下来就是做烧馍了。做烧馍时要把面滚成条状,然后用手拧下一块一块的放好,再用擀面杖擀成圆形,在上面抹上油、辣子,再垫上芝麻和花椒粉,然后放在炉子上的平铁锅上烙几分钟,等到馍皮紧住了,就移到铁锅的下面,也就是离火口最近的圆形台级上,翻烤三到四分钟,一个香喷喷的烧馍就烤熟了,还没等你咬一口,那由里而外散发的香气就让你的肚子“咕咕”的叫开了,你赶紧的咬一口,那外脆里嫩的甜软感会把你肚子里的馋虫都叫醒了。
现在只要有饭馆的地方就有卖烧馍的,有时走在路上都能听见“卖烧馍喽----”那声音拉的长长的,你不用回头那香香的味道已经丝丝绕在你的身旁,让你欲罢不能。一些移居到大城市的家乡人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买上一袋子烧馍带上,他们说,这烧馍已经和家连在一起,是剪不断的思念。
我见过奶奶做豆食的全过程。
首先是挑豆子。奶奶说做豆食的豆子一定要干净,要饱满。奶奶挑豆子是极细心的,豆子里面哪怕针尖大的细枝条都要挑出来。奶奶把豆子挑好然后洗干净放进滚烫的开水里煮,煮到八九成熟后捞出来放进一个大瓦盆里,盖上盖子,用一大块布子把瓦盆捂严实了,再用绳子缠紧绑结实,然后放到热炕上把棉被捂上,悟到四五天能闻见豆食的味了,这时候就把所有盖着的东西都揭开,一股发酵的豆子味一下子就装满了屋子,我们说很难闻,可奶奶会心的一笑,再用筷子在里面捞一下,捞出的豆子已经变得黏糊糊的,还带着细细的纤,奶奶便给里面撒上盐、辣子面、花椒粉(味道要重),然后让父亲使劲的揉搓,等揉匀了,就用两手抓一把捏成馒头一样大的圆疙瘩,然后一个一个放在干净的箅子上在太阳下晒,等到天冷了,上街买几斤肉回来煮熟了切成丁和豆食炒在一起夹馍吃,那肉不腻,那豆食麻辣,那味道真的是无法形容的美好。奶奶曾说,山里的好东西皇上都吃不到,这日子知足着呢。
可能是我对奶奶做的豆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现在每年的冬天都买,但买回的少了一种味道,我知道那是藏在心底的一种亲情。
妈妈说做搅团也有讲究,一,开始在水里的稀面糊必须要熟到,二,第二次撒进去的干面粉必须使劲的搅动,不然就结成了生面疙瘩;三,搅动面糊时,必须顺着一个方向搅,不然做出的搅团就不筋道,最后一点,搅团要好,要搅一百搅。
妈妈说的这一百搅是多了点,但说明要让搅团好吃就一定要多搅,才能吃出它的美味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做搅团不再用玉米面,都改成了白面。用白面做的搅团那口感更胜一筹,而且现在人们用的调料也讲究了,西红柿可以炒成汤水也可以炒成酱用来做汤,切些葱末放上辣子面用热油泼了,再捣些蒜水,还有香菜、熟芝麻......这些调料让搅团的味道锦上添花,也成了城里人回到乡下首先要回味的第一道佳肴。
家乡的美味还很多,像硬米面做的黄黄馍,软米面做的软馍馍和吃一口香甜香甜的软油糕......它们朴素的像开在崖畔畔上的野山花,越是经着风、经着雨越是开得让人惹眼。它的美味里有着亲情,有着家乡人的智慧,不管世界千变万化,但家乡的味道不变,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不变,愿家乡的美味在家乡永远流传,也愿它走的更远,站的更高。
家乡的味道愈浓,我愈按捺不住要写的冲动,思量许久,还是用自己微薄的文字记录下家乡人最喜欢、最朴实的几种美食。
(一)烧馍
“下了七里坡,闻见烧馍香,紧跑慢赶,肚子还在闹意见”,这句话里的“七里坡”离卖烧馍的街道足有三里远,三里远的地方就能闻见烧馍的香味,可见这烧馍的魅力不一般了。家乡的烧馍兴起在八十年代中期,那时街道里只有两三家卖烧馍的,一毛钱一个,人们争着抢着买,不是因为它便宜,因为它能填饱肚子,而是让你吃一口就放不下的那一种依恋和牵挂,但它独有的味道离不开烤馍的火炉,离不开做馍人的功夫。
家乡人烤烧馍的炉子用的是工厂里废弃的大柴油铁皮桶子。人们把油桶的一个圆面割开,在里面砌上砖块,然后用泥糊好,再在割开的口的上方留一圈能烤烧馍的台级,中间再留一个碗口粗的火口用来烧焦炭。焦炭无烟,是烤烧馍的最好燃料。
做烧馍的面很有讲究,必须在夜里四点左右和好面,而且软硬一定要适度。和好的面早上五六点面就要发好,然后人工使劲揉,揉到那面摸上去柔软、光滑、筋道又有弹性才算到位。等面揉好了,接下来就是做烧馍了。做烧馍时要把面滚成条状,然后用手拧下一块一块的放好,再用擀面杖擀成圆形,在上面抹上油、辣子,再垫上芝麻和花椒粉,然后放在炉子上的平铁锅上烙几分钟,等到馍皮紧住了,就移到铁锅的下面,也就是离火口最近的圆形台级上,翻烤三到四分钟,一个香喷喷的烧馍就烤熟了,还没等你咬一口,那由里而外散发的香气就让你的肚子“咕咕”的叫开了,你赶紧的咬一口,那外脆里嫩的甜软感会把你肚子里的馋虫都叫醒了。
现在只要有饭馆的地方就有卖烧馍的,有时走在路上都能听见“卖烧馍喽----”那声音拉的长长的,你不用回头那香香的味道已经丝丝绕在你的身旁,让你欲罢不能。一些移居到大城市的家乡人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买上一袋子烧馍带上,他们说,这烧馍已经和家连在一起,是剪不断的思念。
(二)豆食
豆食是家乡人很稀罕的一道美食,而且这道美食正在不断的被一些外乡人赞誉和接受。现在每年的冬季,街道上卖豆食的人随处可见,你要张口问一下价钱,回答你的人冷不丁是个外地人,让你会惊讶的半天回不过神来。我见过奶奶做豆食的全过程。
首先是挑豆子。奶奶说做豆食的豆子一定要干净,要饱满。奶奶挑豆子是极细心的,豆子里面哪怕针尖大的细枝条都要挑出来。奶奶把豆子挑好然后洗干净放进滚烫的开水里煮,煮到八九成熟后捞出来放进一个大瓦盆里,盖上盖子,用一大块布子把瓦盆捂严实了,再用绳子缠紧绑结实,然后放到热炕上把棉被捂上,悟到四五天能闻见豆食的味了,这时候就把所有盖着的东西都揭开,一股发酵的豆子味一下子就装满了屋子,我们说很难闻,可奶奶会心的一笑,再用筷子在里面捞一下,捞出的豆子已经变得黏糊糊的,还带着细细的纤,奶奶便给里面撒上盐、辣子面、花椒粉(味道要重),然后让父亲使劲的揉搓,等揉匀了,就用两手抓一把捏成馒头一样大的圆疙瘩,然后一个一个放在干净的箅子上在太阳下晒,等到天冷了,上街买几斤肉回来煮熟了切成丁和豆食炒在一起夹馍吃,那肉不腻,那豆食麻辣,那味道真的是无法形容的美好。奶奶曾说,山里的好东西皇上都吃不到,这日子知足着呢。
可能是我对奶奶做的豆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现在每年的冬天都买,但买回的少了一种味道,我知道那是藏在心底的一种亲情。
(三)搅团
母亲说,那时人们生活艰苦,加上我们这里的土地贫瘠,大家每顿饭吃的都是玉米面馍、玉米面片片、玉米面面糊和玉米面做的野菜疙瘩 ,时间久了不知谁把玉米面用冷水搅成糊状,倒在正烧着的热水里,然后不停的搅动,看到面糊熟了,再一把一把的往里撒上干面粉,(搅动的勺子不能停),等到搅动的那只手感觉稀稠均匀了就不能再撒面了,但还要不停的搅,直到搅到面糊筋道的搅着费劲了才可以停下来,然后盖上锅盖,用文火烧,过十几分钟后再揭开锅搅一次,这一次过后再等十分钟就熟了。熟好的稠面糊舀在碗里,等稍微的凉一点,浇上炒好的酸菜汤,用筷子夹一块放进嘴里,软溜溜、酸溜溜、滑溜溜,筋道道,特别的爽口,因它的功夫在一个“搅”字上,人们就给它起名“搅团”。妈妈说做搅团也有讲究,一,开始在水里的稀面糊必须要熟到,二,第二次撒进去的干面粉必须使劲的搅动,不然就结成了生面疙瘩;三,搅动面糊时,必须顺着一个方向搅,不然做出的搅团就不筋道,最后一点,搅团要好,要搅一百搅。
妈妈说的这一百搅是多了点,但说明要让搅团好吃就一定要多搅,才能吃出它的美味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做搅团不再用玉米面,都改成了白面。用白面做的搅团那口感更胜一筹,而且现在人们用的调料也讲究了,西红柿可以炒成汤水也可以炒成酱用来做汤,切些葱末放上辣子面用热油泼了,再捣些蒜水,还有香菜、熟芝麻......这些调料让搅团的味道锦上添花,也成了城里人回到乡下首先要回味的第一道佳肴。
家乡的美味还很多,像硬米面做的黄黄馍,软米面做的软馍馍和吃一口香甜香甜的软油糕......它们朴素的像开在崖畔畔上的野山花,越是经着风、经着雨越是开得让人惹眼。它的美味里有着亲情,有着家乡人的智慧,不管世界千变万化,但家乡的味道不变,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不变,愿家乡的美味在家乡永远流传,也愿它走的更远,站的更高。
文章评论
雪亦飞
大家都来晒一晒家乡的美食,让家乡的美味在舌尖上舞蹈.........
筑心耕夫
说到吃,俺就是行家,什么好吃的,我都能品出来。当然,要让做,那就别找我啦......[em]e6013[/em][em]e4018[/em]
子墨
中国的美食太多了,但说起来,谁都会觉得自己家乡的美食好。[em]e100[/em] [em]e156[/em]
冰泉二月
哈哈,有机会我来亦飞的家乡,一定做给我吃呀,我都馋了。[em]e120[/em][em]e181[/em]
秋日阳光
我家乡的“锅盔”,用很硬的发面烙成的,有两寸厚,也是饼子的一种,很好吃。
山楂树
我喜欢黄米馍馍
闲敲棋子
馋人吗这不是
念奴娇~~
舌尖上的家乡,也许就是舌尖上的家乡的味道,当然也就是舌尖上的美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念奴娇~~
没想到瓜大姐还会做搅团,其实做完搅团后粘在锅边上的瓜瓜更好吃!是不?
宅[。)#)))≦
[em]e100[/em] [em]e163[/em] 吃过;蚂蚁爬树、荞麦糊、、、、还是好友请客的。有些东西不管吃的习惯不习惯,都会记得!
敏而好学(小溪)
哎呦呦,妹妹家乡的馍真个好吃唻,馋死个俺唻、陕北的馍全中国出名!分享啦。[em]e179[/em] [em]e163[/em]
似水流年(拒加群)
肚子饿了,有机会到你家乡去尝尝美食
鸿雁于飞【暂别】
亦飞啊亦飞,俺细细读来,这三种俺们这儿都有啊![em]e120[/em]
鸿雁于飞【暂别】
第一种俺们这儿叫“锅盔”,第二种叫“豆豉”,第三种叫“面疙瘩”[em]e113[/em]
鸿雁于飞【暂别】
有木有这样一句话——川陕一家。[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