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鲜卑山
敬山读水
乘北去的列车穿越千里旷野,一路奔去大兴安岭。
我和夫君皆是滑雪人,在最冷的寒天走出温暖的家,扛板去森林山顶,想起来有几分豪迈,也有几分冷颤。一趟躺风驰电掣冲浪,又一次次疲惫不堪,却仍是一次次不肯放弃,大自然强悍的魅力征服我们去一次次追雪,当再次穿上雪板出现在大兴安岭山顶时,群山皑皑,蓝天净远,胸襟旷达无忌,心又回到无惧无阻的状态。
我和夫君皆是滑雪人,在最冷的寒天走出温暖的家,扛板去森林山顶,想起来有几分豪迈,也有几分冷颤。一趟躺风驰电掣冲浪,又一次次疲惫不堪,却仍是一次次不肯放弃,大自然强悍的魅力征服我们去一次次追雪,当再次穿上雪板出现在大兴安岭山顶时,群山皑皑,蓝天净远,胸襟旷达无忌,心又回到无惧无阻的状态。
时值三月,家乡的雪开始融化了,高纬度的大兴安岭却三月春风不渡,雪坡上阳光温暖的地方偶有软化,夜间高寒风硬,又冻成板块,雪质不够绵柔,陡坡一路有掀起的硬块冰棱,单板冲浪刮起一层浮雪,下面是一片光溜溜的硬板,脚下的双板刻着凹凸不平的雪坡,难做完美动作,更难滑出花样雪迹,三天下来就精疲力尽了。
那日改变想法暂不和雪较劲,上了朋友的越野车向西北越进40多里,到了鄂伦春市,这里是达吾尔族和鄂伦族集居地,再向西进原始森林,来到群山深谷中的大鲜卑山,鲜卑祖先的发源地遗址——嘎仙洞在这里。
群山峻立,密林矜持,一贯爱和山水闲聊的我,愿意在静谧中倾听山的述说。踩着石坡上山,走进峭壁中那神秘的原始山洞,洞口朝南方,太阳的光亮从前面的山脊顺过来,照到洞里,北魏人留下的《石刻祝文》立在洞的西壁边,拙朴苍劲的魏书,记录了鲜卑祖先发源的简况,古老的辉煌里沉淀着沧桑。石洞里宽大深邃 ,是鲜卑祖先群居生活的“石室”,靠近洞口光亮宽敞的地方有一深掘半米的石坑,上面是一块自然凹凸的石板,这是鲜卑祖先烤火取暖和烤制食品的灶台,远古的人间烟火延续了生命血脉,也饱满了自然,感受这一切,眼前久远的陈迹都显得鲜活真实起来。洞里边黑暗深邃,丈夫和朋友在前面借手电光向前探寻,拐弯处我们停下来回头看整个“石室”,如二层楼搬高大宽裕的空间,两侧壁有高低大小不同的小洞,我猜想那是栖身的“卧室”了,祖先在这里依托自然生存繁衍,一支华夏民族的根就从这里发源,一支血脉从这里流入中原,然后迁徙到大草原,从此有了拓跋鲜卑,有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雄美壮观,有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阔繁荣。从千古到如今,人类生生不息的作为才是上天最伟大的造化。我们在洞口敬然肃立,祭拜祖先,伟大的发源是神圣的,愿上苍保佑人类和自然共存不衰。
走出嘎仙洞,回头看大鲜卑山,还是那座远古的山,这里曾经有过喧闹,曾经有过根的故事,但现在回归到本然的宁静安然,千年沧桑依然不减雄奇,古树老绿如黛,摇云荡雾是山的伟岸神力。我想说,让我们敬慕这座古老的山,敬仰这座有血脉渊源的山,用我们一代代人的生命续写这座山永远伟岸的历史,永远——
拾穗写于2014年4月
文章评论
海风
拾穗姐的文章总是那么豪迈大气!真想一睹拾穗姐姐滑雪的飒爽英姿,留下些影响资料吧姐姐,等老了滑不动的时候,看看也挺美[em]e163[/em]
陶艺
大自然美!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用文字描绘如此壮观的自然景观更美!
一抹儿花嫣
姐姐的字大气、舒展,感叹这是何等女子?后悔极了在北京为什么没见?
回忆美好
[em]e1000058[/em]
国强
小妹在凌厉的寒风中进大山“考古”收获颇丰,精神可嘉。北方古老的民族也是华夏的一支根。望人类能不断进取,与大自然和谐共存![em]e179[/em]
我是激流
尽享大自然的丰美,虽经风雪雨寒,也有心中那份甘甜!
依依
喜欢穗君用文字幻化美丽,堆砌壮观,雕琢情感,书写精彩 ……
向晚烟雨
[B] 三月的大兴安岭,应该还是天寒地冻,而拾橞却在那里一展豪气,在雪地里舞蹈,显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在那里,你见证了冰雪的硬质和神奇,也体会到了酷寒天气下的冰质的滞涩。 嘎仙洞令人神往。那里散发先人生活的气息,留有古代文明起源的足迹,还有美丽的传说在流转。拾橞描写绘声绘色,表达一颗对贤者敬畏的心。浸在你的文字里感觉到大气端庄的一种表达,情调很高亢,给人以力量,好文字,赞。[ft=black,3,新宋体][/f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