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母亲

个人日记

       今天是母亲的祭日。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一周年了。
       三杯浊酒,一柱清香,几表黄纸,三个响头,用我们的方式,静静地表达着我们对母亲的无限哀思。照片里的母亲,一如既往地、慈祥地望着我们,无声地微笑。
       按着老家的习俗,在清明来临前,我们给母亲立上了碑。
       其实,不是母亲的独碑,是合碑。母亲和父亲的合碑。碑的正中,并排刻着母亲和父亲的名字。
       活人立碑,在我们这鲜有先例,认为那样不吉利。我们不同意 将父亲的名字刻上,可父亲坚持,说他和母亲,一生相守,从未分离,“生同衾,死同穴,”是他们的心愿。虽然母亲先走一步,但一定会在九泉之下等他,所以,他不在乎早点去会母亲。闻之,莫名心酸。见我们戚然,父亲又说:“世上能见到自己墓碑的能有几人?我能,是我幸,你们不必难过。”宽慰之言,更添几许心疼。阻挠之言,不忍再说。
父亲和母亲,几十年来的相濡以沫,甘苦与共。他们之间的那份感情,做儿女的,又能体会几分?
       父母相识于邵阳师范。那时的母亲,聪慧漂亮,能歌善舞 ,身边不乏追求者。那时的父亲,家境贫寒,其貌不扬,是不起眼的乡下仔。母亲不顾家人的力阻,顶着“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嘲笑及断绝兄妹关系的压力,选择了正直善良、刚正不阿的父亲。这一选择,就是一生。
      中师毕业后,母亲在没有娘家人的祝福下和父亲结婚。婚后,放弃了在娄底完小的工作,追随父亲到当时县里条件最艰苦的山区小学教书。清苦的生活,母亲没有半点怨言。
      60年代中期,刚正的父亲受到政治运动的牵涉,被造反派关押牢房。正孕育着我的母亲每天挺着大肚子,给牢中的父亲送饭,被造反派嘲笑、恐吓,胁迫她离婚,
和反动派的父亲划清界限。一向温顺善良的母亲此刻毫无畏惧,大声呵斥那些人:我的丈夫不是反动派,我也不会离婚。母亲的坚守,给关押中的父亲带来极大的鼓励。艰难的环境,反而使父亲母亲的感情更加坚固。
      社来社去运动中,父亲和母亲被双双遣送回老家务农。父母早逝、自小就在学校学习,对家务活和农活一窍不通的母亲,处处遭到村人的讥笑,是父亲的宽慰和鼓励,让母亲一步步适应了农村生活,她也以自己的善良和宽容,逐渐赢得了村里人的喜欢和尊重。
     一年过去,父亲和母亲重返讲台。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不久,因为成绩突出,父亲被提拔为文教专干。要强的母亲,为了不给父亲添一丝闲话,工作更认真,更努力,多年来,母亲所教过的班成绩每次统考都能名列全乡前一二名。也因此,母亲为自己在师生中赢得了好声誉。家长都为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母亲班里为荣。
       父亲和母亲,称得上真正的琴瑟和鸣。那时,县里每年都有文艺汇演。能歌会跳的母亲,被区文教委以重任,让她负责每届文艺汇演的节目编排。于是,父亲写剧本,母亲负责导演,默契地配合,送去汇演的节目,总能为区里拿回几个一二等奖。同行笑话说:夫妻搭档,无人能敌。
       大家庭住在一起,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摩擦。作为兄长的父亲,抱着和为贵的宗旨,总是以退让和宽容来化解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而每一次退让,母亲都默默地站在父亲身后,毫无怨言。即便有邻居暗地撺掇母亲,母亲也只是一笑了之。也因此,父亲和母亲,成为了大家庭中最受人敬重的人。
       母亲是个特别敬业的人。却也因此有时免不了被祖母唠叨。有一年家里翻修房子,祖母让她给匠人买茶食过茶时,结果等了半天不见她回来,祖母只得赶紧下了面条给匠人吃。派弟弟去寻母亲,母亲才提着一袋包子匆匆赶回来。祖母恼怒地问她干嘛去了,母亲笑着说是遇到学生家长了,那孩子近段上课有些异常,和家长交流去了,忘了茶食这码事。祖母向父亲投诉。父亲笑了:有啥办法呢,您不也常和别人夸您媳妇是个好老师吗。祖母听后恼也不是气也不是。
        母亲和祖母,其实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婆媳。母亲2岁失去了父亲,刚上中学失去了母亲,祖母常怜其身世,将母亲当做女儿来爱惜。母亲不善女工,我们姊妹的鞋子都是祖母亲手做的。缝缝补补的事,也都是由祖母一手包办。有老人笑祖母娶了个没用的儿媳,祖母却自豪地说,我们家大媳妇是个干大事的人,她教的书,那可是顶呱呱的。那些娃儿的家长,哪个不在我面前夸她?母亲对祖母,也如亲娘,每次上县里开个会出个差,总要给祖母买些最爱吃的酥糖和水果。镇里有了剧团来唱戏,母亲一定早早托人买来最好的座位票儿,让爱看戏的 祖母过把瘾。家里的财政大权,也交由祖母掌管。工资呀奖金呀,领到后尽悉交到祖母手里。直到我们长大,祖母回叔叔家生活,母亲才学着自己持家。母亲和祖母的和睦相处,给从小失去父亲的父亲,带来许多欣慰。
       父亲一向身体不好,用父亲自己的话说,他身上所有的零件,都出过毛病。尤其是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更是折磨了他的后半辈子。做不了重活,也不能运动。是母亲,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悉心照料着父亲。只是天意弄人,一次意外的事故,母亲摔伤了脑部,患上失忆症,慢慢变成老年痴呆。一向被母亲照料的父亲,反过来照料着母亲。每天默默地执手相伴,悉心呵护着母亲的饮食起居,四处为母亲寻医求方,那份执着,近乎偏执,让儿女既感动又心疼。
      而今,母亲离去。一年的时间,对我们而言,是那么匆匆一瞬。父亲却说,这一年,是他有生以来,最漫长最难过的一年。闻言,愈悲。为离去的母亲,更为饱受思念之痛的父亲……
(此文刚写完,不及发表,便见父亲刚写的小诗。读罢,潸然泪下。附诗于此)


                                                   
叶青逝世周年

去春痛送汝辞世,

断肠思念谁可知?

日长更惧佳节到,

开卷怕阅红豆诗。

2013331



文章评论

彼岸临风

榜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苦来过,一生至此何憾之有。学习啦,文字,品行,处事,为人!!

忘忧草

一边看着祭母文,一面满脸流泪。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愿我们的母亲在天之灵能够感知我们的一片思念之情!愿你的老父亲在有生之年活的快乐健康幸福!

念佛要紧

我们这都是合碑啊。很正常的。区别是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人在碑上的名字颜色不同而已。

庸叟

那么恩爱的两位老人,母亲去世,可以想象这一年来父亲那悲伤的心情,逝者已逝,照顾好健在的老父亲吧。

想说无题

思念是涌动的泪,常常盈满眼眶......遥祝老父安康[em]e183[/em]

山里大哥

[ft=,4,tahoma] [M][ft=,3,宋体][B]去春痛送汝辞世,[/B][/ft][/M] [/ft] [ft=,4,tahoma] [M][ft=,3,宋体][B]断肠思念谁可知?[/B][/ft][/M] [/ft] [ft=,4,tahoma] [M][ft=,3,宋体][B]日长更惧佳节到,[/B][/ft][/M] [/ft] [ft=,4,tahoma] [M][ft=,3,宋体][B]开卷怕阅红豆诗。[/B][/ft][/M] [/ft]

紫荷

愿书堂的老父安康!能有如此情深的家人、伴侣着实有幸,开心快乐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