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岱庙
个人日记
七日清晨,喝上一碗清香的糁粥,把马广东主席款待我们一行的盛情酩领肺腑。坐上他送我们去岱庙的出租车,我心里还咂吧着马主席告别时的嘱咐:我们岱岳文联期待你们此行观后的文章来。两日的叨扰,他对我们周到妥帖的招待,似乎这是他向我们唯一索要的“报偿”。
我们很快抵达位于泰安市区北部泰山南麓的岱庙。
从晨阳里感受到当日气候的温热,庙前街路边几棵窜天的古银杏树却带给人几许清凉。因刘光义老师联系当地一位朋友在来的路上,我们就等候在岱庙前的“遥参亭”石坊周围。
盘桓在庙前的牌坊碑亭间,我饶是兴趣的解读着。岱庙,俗称的“东岳庙”,又名东岳行宫、东岳行祠、泰山庙、齐天庙等,它是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也是道教神府。创建历史悠久,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它是泰岳地区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作为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作为文化载体的东岳庙,最早起源于对众人对泰山神的崇拜,后经过不断传播,发展成影响全国的信仰。我想起咱们连云港海州白虎山脚下的“碧霞寺”,可以佐证所谓的——隋唐以后,凡是有泰山信仰的地区几乎无不建有东岳庙,所以历史上有“东岳之庙,遍于天下”的说法(明孝宗《重修东岳庙碑》)。
遥参亭,是岱庙前庭。是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必先在此举行简单参拜之后 才能进入岱庙举行正式大典,所以又被称为“草参亭”。
我们绕着遥参亭牌坊前的双龙池,扶栏端向嬉戏拍照、也算是未进庙先参拜了。这方水池,在岱庙乃至去泰山的中轴线起始端,大概是得水濯龙之意。据说这方水池是清光绪六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我探看池内对称两角尚有雕龙的残垣,听说盛景时,池内一龙首吐水,一龙首吞水,甚是添景。我们与刘老师对调位置,摄下我们池边与壁刻“龙跃天池”的像片。
双龙池南为通天街,行人熙攘。西有唐槐一株,标牌书名,茂枝荫蔽。立于双龙池南面向北看,一条中轴线一穿后望,逐次通过遥参亭牌坊、“泰山第一行宫”、岱庙坊、再往后便是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岱庙的正阳门。有道是登泰山先从岱庙起,我们此行虽是颠倒了顺序,岱庙,此刻对我生出更大的磁性。
见到刘老师邀来的朋友,稍作寒暄,便由她担起了我们的向导。
顺着建筑群的中轴线,离开遥参亭,过“观泰山起始点”便见到“岱庙坊”(玲珑坊)。据说它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我们见其整体造型雄伟,结构是四柱三间三楼式,高低错落,通体浮雕精工细琢。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图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图和雕刻技术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几个无不被眼前的这座建筑精美的石坊所吸引。绕其三匝,见坊的内柱阴阳面均有刻联。坊的南面据说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我揣摩其意是:高峻的泰山与天齐,它辅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显赫的威灵镇慑东方。坊的北面还有一联:“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这联出自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题联并书。观下猜意: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气概,它那化生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界,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苍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
品咀双联,感叹其概括了高乎其巍的泰山之精辟,对神威无比的泰山神的赞美极致。此喻泰山已是王皇权柄的象征,所谓的泰山安则四海平;所谓泰山高可比天,它佐助天地化育万物,当之无愧的被世人所瞻仰;泰山神把握群神仙灵,其显赫宏大的声威震慑东方,其保佑众生的功德无与伦比。于是乎泰山神威已崇上云天。
我边看边听着姜楠的“嗯哈…”声不绝于耳,那是她特有的惊叹叫绝的发音。对目会意,都被这扑面而来的泰山文化而感染。
仰观岱庙面南的正阳门,气势巍巍,城堞高筑。据说周城劈八门。南向五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据说还有东向称“东华门”;西向称“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岱庙的四隅分别还有巽、艮、乾、坤角楼。因始建于汉,虽经过多次毁损历朝修缮,却仍然保持着汉式建筑风格。我们看到的岱庙,在总体布局上是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的。它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众多的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从岱庙南门外的门户建筑遥参亭起,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
在轴线两侧,东线有汉柏院;西线有唐槐院,两侧呈对称分布。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建于庙正中偏后的高大台基之上,据说与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岱庙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修缮的,整座建筑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我们进了正阳门,先选从东边汉柏院游看。进了李铎书巨匾高悬的“炳灵门”, 这里位于庙东南隅,因汉武帝东封时在此种植千余棵柏树,故称其汉柏院。据说院内周围尚有五株汉柏。我们寻得一株,见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瞩目其身姿,它那无与伦比的劲拔乖张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气势,不禁令人屏息仰瞻。千年汉柏,沧桑尽数遒劲地展示它的姿态语言,似乎带着种植人的灵魂,穿过漫漫的历史长路,把一个民族的精髓传承至今。据说“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列在其中。看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看院内一块块历代碑碣,那里有乾隆皇帝登岱传作;摸一摸亭台及东墙内嵌数十余块,那里有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这些都在景外吗?显然不,最简单的是把我们几个淹没在书法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了。
汉柏院北底过门的东御座,说是清代皇帝驻跸的地方。匆匆浏览里面的陈设。行至庭中花苑,见得秀竹婆娑,姜楠和我摇竹合影,便直径到西边唐槐院。
西院有唐槐一棵,因此而得名。据说原树茂盛高大,荫蔽亩许,民国年间枯死。我们见着的是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母仪惠达的刘姐,紧着叫我为她摄下这一景。我便忙着看树下“唐槐”大字碑,碑铭乃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转身看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择到树西,定睛辨读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我不禁感喟不已:一株老槐,千余岁沐雨经霜,千余年完其一生。本生的寂寂不名,只因其生的地处不凡,才喻其生灭皆一尚辉煌。在这里,说它是一棵树,何尝不能说是一段伟大的文明呢。看它老躯更添新槐,那里更替的不仅是老朽与新生,而是薪火相传的文化,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文明。看院内新槐遍植,值此初夏满院绿荫,蓄凉清风仪怀,真心希望它们都能接着老槐的精神永留后世。我环顾唐槐院: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真真是别有一番情境。
日头中天,我们不知不觉走进一座场院。我未问所在,只知道是走进了碑林。而且都是昨日登泰山时所见过或没见到的石刻碑书,似乎在这里都再见到了。有碑石粗犷的“飞龙崖”“翔凤岭”;有碑体典型的“五岳独宗”的古碑;有新置的“上善若水”或排列有序,或错落有致,林林总总蔚为大观。要说昨天有登山的力脱不济而不能详尽观看,到此间尽可放开身形饱读参观。刘光义老师抱着百寿字的寿石意在“讨”寿;复与姜楠重飚一把“二虫”的情趣;刘姐找到一处秀竹扶窗的假山墙,一把折扇,玩着公子小姐墙头会的游戏;我倚着“静观自得”呼喊来人拍照……我们几个一下子如得水的鱼,开心嬉戏在碑林之间,欢做一团。
偶尔,我发现“正经”石刻。寻向前去,“高山流水”下,一大片山石上刻着大篇字体。哇!浓缩版的经石峪‘曝经石’上的《金刚经》哎!这就是: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的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瑰宝的经石峪版本吗?!我昨日错过,今日得看小版,总算弥补了遗憾。我欲临近仔细端详,却被姜楠那一心的讲究而拦下,不容我脚踏经文上去,亵渎了佛经。
籍着虔诚,揣着恭敬,双足套上鞋套,我们正心端形迈进“天贶殿”。立时感觉我们昨天所历经,今天又转悠了这一上午,触摸到的所有泰山文韵,值此皆成了铺垫,似乎只为此刻轻履来拜泰山神。
殿内祀泰山神,面容肃穆,像高庄严。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气派。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真是为泰山神展足了声势。
刘光义老师带领我们一一奉上叩首,及献了功德。起身观礼殿壁上号称泰山人文景观三绝之一的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壁画东西北三面墙上,东面已经被幔布遮掩保护,所能见着的是北半墙和西面墙。据说壁画高3米多 长有62米。“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 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我们看到的一半,应该是泰山神回銮部分。看画中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浩荡壮观。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追问岱庙壁画的历史,说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千余年中随着庙宇历经波劫,庙殿屡建屡毁。唐宋原图业已湮灭无存,今之所见之图,当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岱庙后所制。
也许是因为保护壁画的缘故,大殿内没有常见庙堂那样的香烛烟火供奉。我们退出大殿,所有人的感觉都似意犹未尽。
我回头,再瞻仰座上的泰山神,想着他就是我自小读《封神演义》中那位战功卓著的黄飞虎,觉得有份亲切。书上说他被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封来此做“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这几千年来,他可谓是奉天享誉、尽忠职守威震九州了。则可知我等一行,三叩崇拜的当不是敕封前的黄飞虎,而是这位主管世间一切生物(植物、动物和人)出生大权的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泰山神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在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泰山神,虽然受佛、道两教造神宣传影响,但在亿万信众心里,他已是完整的神。信奉泰山神,已经成为我们大汉民族独立的宗教信仰之一,其渊源深远是其它宗教都无能相及。
离开大殿,看殿前院里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等。历数碑志,可见历朝历代帝王政权,是如何隆重确定岱庙尊贵地位的。这些难道仅仅是出于对泰山神的民间信奉吗?
显然不仅是!——东岳大帝,在这里业已成了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说他大,是主宰着天下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往小点说,他是掌管世间人的福禄官职、贵贱高下、延年益寿。说他上管诸神生死之期,或得道成仙,即:他掌管着天下365路诸神。他下管着鬼魂之统,是阴曹地府十殿阎君和十八层地狱的主宰者。如此事职大权在握之神,但凡是世间人物,几人能放下功名利禄的期许,几人又能勘破生死攸关呢。我所领会中的泰山神,对凡人而言,似乎比儒释道更具有现实价值和实际意义
仰望中天,晴空丽日。我们复回正阳门,上了城门楼,凭高北望,巍巍泰山遥遥心拜。听惯了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说惯了“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看惯了泰山为“峻极之地”,相信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崇拜这位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泰山神的神祗到底何在?!
所见的岱岳,那巍巍雄姿,一山青翠,嶙峋山石、跌宕的峰峦沟壑。聊想到那一块块屹立于人们意象中的那神灵无比的石敢当,恍然觉得——泰山神,不就是所谓的“自然造化”嘛!我们崇拜有加的泰山神有所谓的通天接地之能,那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得道之象吗!我们诚惶诚恐敬畏泰山神的那柄所谓主宰法杖,不就是自然更替的自然法则吗!我们所尊重的泰山神的神通,不就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切生灭指向吗……
泰山神,自然道力,被人们物化形象的神灵。从神话到物化,从物化再到神话,只不过是要求我们遵从自然大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这就是我们大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自然道行,他就是我们应该崇拜的真神。
2015年5月于竹影梅斋
本空间文字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或自取发表。
文章评论
碧海蓝天
跟随香尘姐姐的文字,我移步易景,游览了一次泰山岱庙。姐姐的游记写得真棒,文采出众,史记丰富,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醉不思归。又看到姜楠姐姐啦[em]e192[/em] ,很喜欢她的国画,香尘姐姐,你们一起去的?[em]e112[/em] [em]e163[/em] [em]e156[/em] [em]e163[/em] [em]e156[/em] 。
绿绮
佩服您文字功夫深厚,学识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