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虚怀若谷》我写旷朗无尘老师(上)

友谊如诗

 “旷朗无尘 “是他的网名,空间名称“可心斋” ,陕西渭南人。在空间里我们这些他的好友们都喜欢称呼他“老师”。认识无尘老师还是五年前的事,二零零九年小妹去世后,我一直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一天在办公室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一个空间跟着一个空间看着,眼前一亮;啊!品位着空灵的内心,伴着舒缓的云水禅心;旷达的情怀、禅茶一味的生活状态跃然纸上。稀饭,馒头,平淡的生活不是高寂,也不是落寞,它是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浮华世界,芸芸众生,能够这样完全忘情袒露个性化的独立品性,绝对非一般性情中人矣!
它是抵达—— 向散淡、闲适的生活状态与追求。这就是《淡泊明志、虚怀若谷》我写旷朗无尘老师对无尘老师的最初印象。之后,我只要有时间就来无尘老师这里小坐,不留言,不点评,悄悄的,默默地看着。小妹大学时代在西安,就读西北政法大学,我按条件加了几位陕西籍的文友“ 乌兰穆风”“真诚”“ 高原痴人”“淡泊明志”“热爱生活”“叶眠风中”还有小妹大学同学“清风”。

当他们知道我小妹曾在西安,我对西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后,其中文友韩城医生“真诚”问我:“远方姐,你加过旷朗无尘了吗,
无尘老师的品格配得上高尚两个字”。司马故里女才子“乌兰穆风”也在小窗口给我发来一个QQ号:“远方姐,我给你一个QQ号你加一下,秉性旷朗,自传无尘,德才兼备,思、文俱佳不苟言笑,严肃而伟岸 。我说我们已经是好友了!

再后来于无尘老师的可心斋里遇到过“万绿丛中”“筑心耕夫”勤于笔耕且人格高尚
我敬仰的两位文友,他们那时是大王的好友,后来也成为我的文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我和无尘老师五年多来真挚的情感很贴切,我们没有聊过天,没有太多的互动,甚至有的时候几个月半年没有互动,但彼此心里记挂着。每当远方有压抑,有委屈时都喜欢去无尘老师的“可心斋”静坐,听他空间的音乐云水禅心,
颗善于感悟的慧心,拥有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从容心态。只有用心去品读无尘老师的佳作,才能悟出其中的内涵与韵味来。这就是我在无尘老师这里悟到的。身边人熟悉人说我变得豁达,至善,真诚,坦荡了,我觉得这些和我认识无尘老师五年多受他之影响是分不开的! 
想写无尘老师已经是很久的事,可是我一直不敢写,远方一贯式以拉家常为主线以白话来贯穿全文的书写,
当用怎样的笔墨,方可写尽无尘老师之境界,此乃人人所奉、所仰、所向往、所追求者也,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这,无尘老师达到了。  


 注:以下摘录无尘老师的日志三篇(一)

                    无尘自传

 

 

    老夫无尘,小居“可心斋”。喜宁静,尚勤躬,淡泊名利。爱吃米汤馍,喜穿老汉衫。虽有慢性胃病,却也精神颇佳。只是烟酒忌口者久矣。

    当年荒废学业,遂以务农为本。幸运被聘从教,“荣光”在身。于是奋志修炼真功,获取文凭。虽说清贫,兢兢业业凡四十余年,不敢误人子弟焉。而今退休在家,担负接送爱孙上学之重任,倍觉欣喜。此家庭未来之希望,父母感情之寄托,吾人分分秒秒,亦不敢有误焉。其实每日陪伴来去,所谓含饴之乐,非言语所能表达也。日课之余,读书看报、习字养花、赏景摄影、散步健身,皆我所好。另有网上访友,空间作文,兴趣多多也。

    自丁亥以来,五载有史,网友来去,不知其数也。如今尚有好友四百余人,其中不乏才德俱佳者,视为楷模。互动往来,和谐有加。

    信者,人之本也,人生皆有信,民无信不立。吾以诚信自律,以礼貌待人,以文会友,多有收获。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细嚼之,视为警戒。然而网上之事,因忙不能专一,懈怠之处,在所难免。又因才疏学浅,点评回复,或有浅薄,亦非本意。

    《易》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老子曰:“上善若水”、佛境界:“云水禅心”,此吾所奉者、所仰者、所向往者也!

 

 

                                             岁次壬辰闰四月初五日无尘于西安



(二)可心斋印存
 小序  

        
       我的操刀弄篆,纯粹是出于自我需要,闲趣而已,别无它图。起初,丝毫不懂,一把自制钢锯刀,一个自制榆木小印床,家里有做案板时所余梨木苹果木边角料,需要时找一块,哈哈,虽说工具简陋、印材不佳,然于捉刀时却也兴趣盎然心无旁顾,甚或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其间许多乐趣。有感于斯,曾治“乐此不疲”作自嘲耳。此后买了刻刀却习惯仍用自制旧刀,印材不再用木。看过一些书籍,也不过一知半解皮毛而已,没有“吃过米面”未有师承更非专业,平时所治,多有瑕疵,比如线条软弱结体不匀疏密不当粗细悬殊等等,有时一刀不慎而弄巧成拙,所以不登大雅之堂。虽如此,毕竟自己“产品”,情若骨肉,即为丑陋,岂可嫌弃!于是将几十年之木石疙瘩并亲友所赠金石宝篆搜寻整理拍照题记,辑为《印存》,以为积累经验继续学习和提高,更为收拾情趣。或遇方家指正受益不胜感激!
       是序,不赘。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九日  无尘



附印图(拼图制作/无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夏腾飞”原作暂时没有找到,幸亏印图还保存着。当时一起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展出的还有“港澳回归”、“紫荆溢彩”、“祖国万岁”和“神州永春”四枚小印。原作一时也找不到了,印图也许在老家还有保存。

图片

图片
 
 
 




 
(三)心愿
    今日,陪我度过将近三十年的老家的土木结构的旧门房,将被彻底拆除。
 
   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待明年春暖,再以砖混结构的楼板房取而代之,原来的“架子车门”也将彻底退役。我得跟着时代走,修好门房,换上一个宽大的铁制大门,那时,娃娃们的车回来了,就可以直接开进来。
    
还有,现在日子好了,我也想——对,想买个车——只是想,不敢说一定实现。
    
当初,家寒。买不起好木料。就花2000元买了附近生产队的旧房,计划用拆回来的木料和砖瓦靠后面的伙房盖四间厦子房。后来因为霖雨过多,地下积水上涨,计划改变,伙房迟早也得拆除。买回的旧木料全部用不上了。于是,我就用架子车把这些旧木料拉到十里远的集市上去卖。跑了好多次,因为山杨木的椽子多为歪歪扭扭,一根也没有卖出去,无奈全部拉回。
    一九八三年腊月,我用这些旧木料盖了三间门房,安了一个架子车门。记得村上帮忙的人很多,还记得瓦房的那一天是腊月廿五日。
 
   一九九八年十月,我拆了后面的伙房,盖了“六米一平”和“八米一拱”。给父母、儿子和女儿分别做了房子。有人说,家里有这么多房,够住了,门房拆除后不用再盖了,和娃娃们住到城里多好,我不这么想。娃娃们虽然都很孝顺,但我不习惯长期住在城里。老家的房屋我是不能丢的,而且一定要修好。人生就短短的几十年,把自己的窝窝收拾好,住着舒服。
    
旧时燕垒,陪我数载艰辛。今日拆除,作文记之。
    
岁次辛卯腊月十四日无尘


 

 
附上无尘老师照片一张,书法作品两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尘老师于
2011年10月到2011年12月写下了《退休的农机具 》十三篇,尽管我对那些农机具不熟悉,也没有逐一去做点评,但我看了几篇,那都是无尘老师倾心之作。


 










文章评论

好友

无尘老师是一本厚重的书,如同老师的家乡大西北的八百里秦川,胸怀坦荡,包容大气谦虚低调不张扬,为人正直豪爽,难能可贵,是网友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悠悠钢铁

作者把王老师的点点滴滴细细数来。我对王老师有个感觉,看他的书法,看他刻的印章,看他的收藏,是个老先生,应该长我一辈,看他的照片,他是我的弟弟,而分明是我的弟弟,只是因为他渊博的知识,才使我有这样的直觉。

大王

很久没有来看望无尘老师了![em]e183[/em]

秋月

夫尘老师好!冬安!![em]e160[/em]

易灵子

敬佩无尘!厚重、朴实、儒雅、宽宏、大度、德才兼备,是众网友学习的榜样![em]e179[/em] [em]e182[/em]

寻找迦南

在生活的细节碎末里分享着您的快乐情趣,在艺术的艰辛跋涉中领略您的成就风采,在人生的历程中,平实稳健坚韧勤奋总是与您相伴相随不离左右,待人平易温暖如春是您的自然本真,心境淡泊心怀宽广是您的高尚人格,严谨的治家治学是您永远的理念,每每来您的空间,总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