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佛学(上)

个人日记

  无尘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佛学。想了想,可能最早是因为家藏的几册《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一册是褚遂良楷书《大唐三藏圣教序》 ,一册是巡抚江宁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西河于准审定的“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 ”两册一楷一行,皆书中之绝品。尤其是怀仁集本,真可谓书坛至圣,墨中称皇。两册法帖绝美的书法艺术自不必说,关于我的喜欢佛学与这两个碑拓有何关联,还得从头说起。
   
 小时候喜欢文字,受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书法。常不常把父亲收藏的法帖拿出来观赏临摹。上述两册便是我最为喜欢的。这两个法帖虽字体不同,但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即:书写的内容都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便与佛学沾上了边。
    
据说唐贞观时,玄奘至印度取经,往返经历一十七年,回到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经、律、论)要籍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为了表彰其人其事,乃制《大唐三藏圣教序》。传说此文当时是太宗口述,由褚遂良执笔。
    
三藏要籍是玄奘从印度取回来的佛家经典,圣教序则是对佛家经典“妙道凝玄,法流湛寂精彩的哲理性的论述,也是对玄奘“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的高度赞扬。全文叙事论证,文采飞扬,弘扬圣教,气势恢宏,读来朗朗上口。比如写唐僧取经一段就有这样的描述: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这文字的精美就足以引人入胜了。当然,这文字的优美也只是我喜欢佛学的一个入口,真正的喜欢佛学是佛学所包含的高深哲理。《圣教序》中,在写到善恶报应时对桂的“贞”和莲的“洁”就有非常精彩的辨析。原文如下:
    
...譬夫桂生高岭,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原来,桂是生在高处了,莲是长在净处了。由此可见,事物所处的环境与事物的尊贵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亦即,有些事物,在产生前因为环境的缘故早就被定性或者被定格了。比如蜜蜂,若蜂王把卵产在王台内,以王浆养育之,那养育出来的就是蜂王。若把卵产在一般的卵巢中,以花粉养育之,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发育不全的雌蜂。这种雌蜂没有生育能力,只能工作。所以叫做“工蜂”。“譬夫桂生高岭...”一段所蕴含的哲理,让我联想到一句俗语,“不是你的狗歪(厉害),而是你的铁绳壮”。话虽听起来有些“粗”,但道理没有错。“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如此辩证是何等的精辟!这便是我喜欢佛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喜欢上了佛学,平时也就留心这方面的书籍。一九九三年八月,我在甘肃张掖住过一段时间,期间无事,在张掖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佛学精华》,细细地读过,对佛学也便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佛学阐述实相,告诫人们“人生是现实的”。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端坐思维,并下决心,“纵然血会涸肉会烂骨头会腐朽,若不证道,我绝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即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早晨,豁然开悟,悟出了五个字“不胡思乱想”。以至于释迦牟尼自己都不敢相信也一时不敢给人说,人生的“道”,竟是如此之简单!但这样的简单非大彻大悟做起来却是非常的不易。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外乎就是在追求着什么。但追求有两种,一种是错误的追求,一种是正确的追求。所谓错误的追求就是没有认清自己是个不能脱离老、病、死的人,却同样拼命地追求之。”
    
现实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过分地贪欲坚持着错误的追求而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这也许就是贪念,就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以至走火入魔而“胡作非为”害了他们。人是有思想的,不可能不思想,但不能胡思乱想。或若正在“想入非非”,而且已经意识到是“胡思乱想”,那就赶快打住,否则,将会误入歧途。细细地嚼味,“不胡思乱想”的确是佛道的精粹,看似简单,其实博大精深!因之,我喜欢佛学。
    
佛对人的教化是不脱离现实的,让人在现实中彻悟。比如,佛的故事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富裕人家的年轻媳妇名叫赵舎桥答弥,因其独生子夭折而发狂,乃抱着冰冷的尸体走到街上,到处寻找有没有人能医治孩子的病。
    
街上的人对此疯女也不能怎么样,只是可怜地目送她而已,除此别无良策。有位释尊的信徒不忍心看她这样,就劝她去找在祗园精舍的释尊,她马上就抱着孩子去找释尊。
    
释尊静静地看着她的样子说,“妇人,若要医治你的孩子,需要芥子,你到街上去要四、五粒回来。不过,这种芥子,定要向没有出过死人的家要回来。”
    
疯狂的母亲,乃到街上寻求芥子。虽然芥子很容易得到,但不曾出过死人的家却无法找到。这位母亲终于无法得到芥子而回到了佛陀跟前。她见到释尊安静的容貌,忽然领悟到释尊所说的意义,有如从梦中觉醒,于是把冰冷的孩子放在墓地安葬了。
    
因为母子情深,孩子夭折的沉重打击使这位母亲难以接受而失去了理智以至疯狂。没有人能劝说得了她,但佛陀却用巧妙的方法让其顿悟。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而不是生活于虚妄,只有回归现实,顺应自然才是正道。佛的超出常人的智慧让人折服。
    
佛学对真理的见解是唯物的,不像某些教会那样的虚妄。关于因缘一节,佛学上有这样的层层论述:
    
“如众生之苦有其原因,众生之开悟亦有其道。一切法皆依缘生,依缘灭。”——这里的“缘”,指的是条件。
    
“雨降风吹,花开叶落,一切依缘生,依缘灭。”
    
“譬如网的目,因互相联系而做成网,一切事物皆互相牵连而成。若有人认为一个网目就是一个独立的网的目,那是很大的错误。网的目,因相互关联,始被称为一个网目。所以,每个网目皆为成立其他网目之缘。”
     
——这个例子给人们讲了世上万物存在的一种关系,即:无独自存在的事物,亦无常住不变的事物。试想,若网目相互无有关联,网岂存在乎!相互无有关联的目,还能是目么!如果世上的花开了后都永远不落,怕是“开”也就不存在了。故,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一切依缘。
    
这里也便引出一个“共存共生,相依相成”的问题。比如人,人无完人。一个人的身上有优点可能也有缺点。这些优缺点就是共存的。三国时的张翼德,脾气粗暴简单急躁,但也许就是这些“缺点”成就了他“勇冠三军”。如果硬要张飞改了他的缺点,也许,他的那些优点也就不存在了。如果真的让张飞改了那些缺点,那他就不是张飞了。这就是辩证法。所以我们看待一个人,和人相处,不能总是看他的缺点,而要全面衡量,多看他人的长处。
    
还有一个“命运”的问题,佛学对此亦有唯物的辩证。佛云:在此世间中,有三种错误的见解。一、有人主张,人在此世间所经验的任何事皆为命运。二、有人说一切为神所创造。三、有人说一切事物是无因无缘的。若顺从了这些见解,则世间的一切将被否定。假设一切由命运所定,则此世间的行善作恶皆为命运所安排,幸与不幸也是命运,除命运之外什么都不存在。那么,人就没有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也就无需希望与努力,世间也就无有进步和改良了。
    
关于“神的创造说”和“无因无缘说”就更为荒谬,“神”把一切都创造好了,那人的意志,人的努力还有意义么!何况这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神。
    
有些事物我们暂时无法解释,但不可以都归结为“命运”,其实好多事情的成败都与个人的智慧、个人的意志和努力(主观因素),以及外因(客观条件)有关,只是我们往往未能好好剖析而已。
    
佛家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其思想是辩证的唯物的进步的。“一切万物依缘生,依缘灭,是永远不变的道理。故变易、无常是天地间不动摇的真正道理,唯此是永远不变的。”这些精辟的饱含哲理的理论不由让人对佛学仰视。这些理论对人生有着积极地意义。因此,我喜欢佛学。

附:
家藏“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首页(
图片)
图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譬夫桂生高岭...”一段:
图片
 

家藏“褚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首页(图片)
此帖原为整张全碑拓,为了翻阅方便,我将其裁剪贴成这样的册子。
图片 
 
褚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譬夫桂生高岭...”一节
图片

                                                                          岁次甲午年冬月初六日







文章评论

光芒

[em]e181[/em] [em]e160[/em]

易灵子

佛法无边,博大精深,与佛有缘,为无尘喝彩!南无阿弥陀佛![em]e163[/em]

月儿

佛心入骨,四方皆净地

筑心耕夫

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千年自然有其独到的韵味。细细品味,我们可以从前人的智慧中品出处世为人的道理来![em]e160[/em]

寒风

博大精深,佛法无边[em]e179[/em]

凝望远方——

佛家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其思想是辩证的唯物的进步的。“一切万物依缘生,依缘灭,是永远不变的道理。故变易、无常是天地间不动摇的真正道理,唯此是永远不变的。”这些精辟的饱含哲理的理论不由让人对佛学仰视。这些理论对人生有着积极地意义。因此,我喜欢佛学。[em]e183[/em]

万绿丛中

冬日的午后,在可心斋,听无尘老师讲佛说禅[em]e183[/em] [em]e160[/em] ……任思绪抑扬舒展[em]e179[/em] [em]e176[/em]

镜湖闲云

佛学似海,祝无尘先生早日到达般若的彼岸。

悠悠钢铁

看得有点似懂非懂,我想佛缘也是辩证的,如果说一切是命里注定的,那么就是人生能预知一生,那么也就没有精彩。如果说没有无缘无故,那么就可以作恶无常了。我不懂佛缘,或者说对佛缘理解不深刻,但是,我觉得人生万事都不能透支……

秋月

每一次读完无尘老师的文章总是受益匪浅。我不懂佛学,但我深知人须心存善意,保持一颗真善美之心。

静佩

佛法离不开世间法,就在日常生活中。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