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谢安朔

老师网站博文

               ——谢安朔                                        (2013-11-17 05:32:43)


图片如何将意脱离意识分别,然后融化于心?这是修行的三个步骤,第一是如实地了解意识的本来面目,第二是找到意识的本体,第三是找到本体的源头。如何寻找意识的源头?下面讲的,是给修行者所讲的道路,不是人间的知识,希望行者用心体验。

我们肚子饿了,想要去吃饭,身体需求左右心灵感受,心灵觉知攀缘肉体需求,升起饥渴的体验,体验即是习气;习气波动形成情绪,情绪蒙蔽心灵觉知,攀缘六根之意根,摄取大脑曾经储存的观念,聚合心灵习气曾经的觉受,形成了吃饭这个体验;体验通过六根体现在意根,就形成了最基本的分别,也就是意;意聚合六尘,进行着概念与记忆的加工相续,我们想吃饭,去哪里吃?吃什么?几个人去,准备花多少钱,什么最好吃,味道如何诱人……等等等等内境升起,意之分别与习气攀缘体验,就是思维。

意,分别色尘形成意识,心灵习气相续形成感受,意识聚合感受即是意识思维,意识是意根分别色尘的累积,意是我执识,意识是分别识;意之根本是心灵深处的觉知,因为心灵表面的习气体验,被分别二见牢牢掌控,形成了固有的、具体的、习惯性的情绪习气感受波动,这就是我们认为的自我。

从意识的波动,自我体验的觉受表现,反观意识的构成,我们会发现,意识的本体,并非思维分别。你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饭,累了想休息,冷了想温暖,你可以渴,可以饿,可以冷,可以热,可是,分别冷、热、渴、饿的“意”本身,却不会因为意识思维的分别,有任何本质的改变,“意”能够以意识分别体现出来各种观念、概念、名相,以及分析事物的逻辑,可是“意”本身,却可以脱离意识思维,本来清净,无取无受,不动不变。

 渴了,是心灵的习气需求,导致情绪体验,以意根分别体现觉知分别,意的本身,即是心灵觉知的取舍!你渴了,你知道渴的这个意,并不是渴的本身,“渴”是习气需求,“意”是觉知认识;你可以因为渴去喝水,也可以克制喝水的这个愿望,将意识到“渴”的这个“识”,扭转过来——现在不能喝水,忍耐住。此刻,能够分别渴,分别喝水与不喝水的这个“意”,并不会随着喝水或者不喝水的意识分别而改变,也就是说,意不是意识,意识仅仅是“意”的分别相续,是心灵觉受情绪波动。

“意”既然不是意识,我们就不要再去以意识分别形成的观念幻境中,寻找意的本体了,犹如我们不可能从手电筒投射出来的光明中,寻找手电筒本身的存在,那是浪费时间;我们此刻,心灵觉知安住在“意”的清净之中,不要随意识分别,牵引情感习气形成的体验觉受所蒙蔽带动。如何安住?克制欲望,清净身心,静观思维习气的泛滥,淡漠六根色尘,远离带动牵引身心欲望的外界。修行者就是彻底远离世间得失荣辱的苦行僧,若内心深处升不起绝对的出离心,任何修行的形式,皆是镜花水月,纸上谈兵。

 密勒日巴尊者说,他之所以能够全心奉献于佛法,并在一生中获得证悟,乃是他坚实相信因果法则的缘故。每一个行为无可避免地都会有一个结果,我们行善或行恶的痕迹,留存于心识的下层。要消除恶行的痕迹只有两个方法:一是经受恶业所带来的自然后果--痛苦,二是在可怕的业果出现之前,有适当的对治解药来清净恶业。

寂天尊者说:如风如鸟一般不执著于获得,如一头害羞的动物居住在荒野,如实行止,你将住于安宁无扰之中。

如果你希望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不要不断地被执着与嗔恨的波浪推来抛去,那么放弃执着与嗔恨,前往一个僻静处。把你的心转向内在,发现你的缺点,加以根除,并发展你所有本俱的良善本质。满足于仅仅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仅仅足够蔽体的衣着,如此你的修行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有所进展。

离弃恶逆的处所时,烦恼逐渐消失;心无散漫时,善行自然增长;明觉变得更清晰时,对佛法的信心随之增长;依止僻静处,乃是菩萨的修行。

一旦你远离了所有令人分心的情景,你的修行将使你在修道上前进。这是为什么过去所有的瑜伽士都如同乞丐,从一个僻静处流浪至另一个僻静处。

心灵空净,离舍对人世间一切名闻利养的贪爱执着,内心深处升起绝对决定的出离心,渐渐清淡心灵深处对于人间的妄想攀缘,渐渐淡化心灵深处的我执欲望,久而久之,心明意净,六根清淡,身处闹市,寂静安泰。 

此刻,即开始进入意融于心的过程

你的思维分别、记忆逻辑是完整的,完全的,可是,内心没有随着情绪带动,攀缘外界的愿望;此刻,思维分别、记忆逻辑,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积木模型一样,失去了生命力。逻辑思维、观念概念都健全,可是失去了心灵愿望的推动力,都静止不动;你的“意”,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然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物,明白内心习气体验的一切觉受,但是因为心灵清净,无有渴望,无有攀缘,无有取舍,无有爱染;“意”,在意识分别形成的波动中,清净不动,内守静观。

“意”不随着意识的波动相续,即能够明确地、清晰地观照到思维意识的本质,皆是心灵习气的贪爱攀缘。“意”反观心灵,就能够看到心灵表面的习气情欲、体验感受,此刻,即是以“意”破心灵妄想。

寂静深观,观照心灵表面习气的波动相续,清晰地体验心灵深处每一个情绪感受的体验,并且,当下,此刻,心灵见性就安住在体验之中,无论你的心灵升起任何感受体验,无论是恐惧、希望、愉悦、害怕、仇恨、贪婪、寂寞,还是孤独,记得,当下,以清净不分别的心灵觉知,住进体验觉受之中,安住在此,不予取舍,不予分别,不予排斥,不辨真实,此刻你的觉知是清纯清醒的,你的体验是细致明确的,让觉知安住体验,让觉知与感受合一,不动,不乱,不随着感受相续,寂然纯净,无论你有什么暂时的体验,只要纯然的放松,且如实地感受在这些体验中,不要企图去改善或是改变,不要怀着希望与恐惧,不去取受也不去排拒。当你对所体验的一切都远离了耽执时,就没有了会让你偏离正途的成因。

 慢慢地,你就会在一切习气情绪的体验中,发现一切体验皆是梦幻,任何内心境界的体验,皆是习气欲望的相续,蒙蔽了心灵见精,折射出诸种体验境界,一切境界本体皆是觉知幻垢。

觉知波动升起一切具备生命力的境界,可是,当觉知与体验结合,却不随习气情绪波动相续,觉知空照,就会真切地看到,任何情绪感受本质皆是空幻,无论是仇恨的、难过的、喜悦的、幸福的,任何感受,当你当下住进感受中,不动,不取,不受,不予分别,几分钟后,一切感受疑虑尽皆消散,自性觉明如同晴空般赤裸展现。

不随分别意识波动的“意”,与心灵深处的“觉知”合一,静观身心表面的思维概念,情绪感受,犹如虚空中漂浮,聚合生灭的云彩,而虚空寂然不动,心意此刻相融,心灵觉知即“意”之根本,“意”离分别,犹如明月映照在深潭中的月影,并无实性,月亮为心灵“觉知”,月影即“意”之明照。

彻底脱离了分别二见思维观念的束缚,“意”,仅仅是六根的一个工具而已,犹如眼睛可以摄取光线,却无法看到事物,耳朵可以听到声波震动,却无法听到声音;真正能够看到,听到,想到世界万物的,是我们的心,是心灵觉知,摄取了六根色尘,而形成了见闻觉知,诸种境界体验;意根不被意识思维蒙蔽牵引,意尘清净,则意尘就消散在心灵广袤的虚空中,“意”是心灵觉知攀缘六根尘境所投射幻影,六根虚静,见闻觉知,色、香、声、味、触、意融化于心,则觉知同时融化消散于心灵明觉;心灵觉明清净明照,犹如晴空无有染杂,心灵觉明无悲无喜,无恨无爱,无怒无怨,无有分别取舍,亦无情绪体验,犹如镜面,倒影山川草木,犹如雁过寒潭不起波澜;觉明本空,因心灵觉明染着六根尘劳,而现觉知。

六根尘色蒙蔽心灵觉明而现“觉”,心灵觉明染着尘色而现“知”;觉知本幻,依尘所现,六尘清净,则觉知消散,心灵本体觉明彰显,犹如月光普照苍穹大地,包藏虚空微尘,晴朗透彻,无有染杂。

展现出心灵的本体,觉明性空见精明照,当辨认一切感受体验皆是性空的瞬间,辨认体验的觉知与意,也就当下分解,融化在心灵觉明纯净的光明海中。觉知与意同体,意融化于觉知,觉知消散于觉明;一旦你认心的本质,你不再需要刻意去思维心的本质,或用各种方法来修饰它。到那时,你甚至不能说心是在“禅定”之中,因为它自然而然安住在宁静无别的状态之中。你不再需要去专注于一个特定观想的细节,例如一个本尊的形像。心将不会陷入散漫和迷妄之中—— 散漫和迷妄是凡夫的特性,因为心毫不费力地、持续地安住在它的本质之中。

觉明不会受到令人愉快的或令人厌恶的觉知所影响。它仅仅安住于它的本然状态之中,恰如一面映照一张人脸的镜子,既不会因为镜中人的美丽俊俏而狂喜著迷,也不会因为镜中人的丑陋而触怒。

这就是意融于心。这就是密宗大圆满法的核心。

原来,我们所谓的意识,就是心灵表面习气、妄念、需求的体现,若心灵清净,习气分解,则心灵见精即如太阳一般,映照肉体内在虚空世界,遍照六根色尘,却无染六尘染杂,此刻,眼耳鼻舌身意,依旧存在,心灵明觉,如日轮普照虚空,不被六根六尘六识所蒙蔽带动,此刻,就是“照”,而不再是“看”。

 心灵习气波动,取受了六根色尘,形成了体验觉受,体验觉受聚合六根尘劳,蒙蔽真性,扭曲明觉形成了行住坐卧,见闻觉知,诸种分别;我们所谓的自我,就是这些色尘妄想,业障习气的相续,无论是我们的自我意识,还是情绪感受,无论是思维逻辑,还是需求体验,本质皆是妄想尘劳,色尘因果,意识思维就是外道所说的识神;心灵觉知就是外道所说的元神!本质虚幻。

灵魂是肉体的主,元神是灵魂的主,觉知是元神的主,觉明是觉知的主,识性是觉明的主,觉性是识性的主,妄想是觉性的主,妄念寂灭,自性圆成,空所空灭,寂灭现前。一切法本性寂灭,一切法皆为幻灭,寂灭性是所有诸法源头,所有诸法皆因妄想掩盖寂灭,而堕落幻境生灭;无量法界与三界六道无尽世界,皆因妄想成虚空,虚空立世界,一切神灵,我、人、众生、寿者相,皆是妄想因果所现幻境。

 愚痴凡夫们自心所生的妄想执著,犹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都是自心以妄想不断之丝而自缚其心,在无始妄想状态中相续执著难舍。在这些执著自心妄想和如何才是不执着而得解脱,其实能见到一切法是本来寂静的,自然就妄想不生了。一切都是自心现量境,一切自性都无相可见。寂静相续,所对一切法没有相续不相续的观念,无所谓有束缚,也无所谓有解脱。......释迦牟尼

心灵表面的习气消散了,则意识、意,一切体验感受、觉知境界,统统消散,心灵深处的觉明,就会如太阳般展现,照亮身心内外苍穹世界,照亮遍满虚空,微尘无量世界众生,觉明如镜,映照十方三世,与一切世界中如来心相互辉映,遍照无量微尘佛国,无尽众生的生生死死,此处,即是奢摩他,阿罗汉境界,脱三界六道轮回生死。

禅定深观,居一切时不起妄想,因为一切妄想根源已经空灭;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一切妄心本为空寂,犹如空华,无取无受,无证无得,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此刻,即是深观奢摩他,渐入三摩地,心灵深处太阳普照世界的光明,随着内心深处见性不动,不染光明,而显出光明的虚幻,清净离舍,无取无证,无得无失。久而久之,众生世界,微尘充满虚空的普照光明,渐渐虚幻,分解,消散;无无,无空,无法,无我,非觉,非明,非空,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内无外,不辨真实,此为三摩地,证无生法忍,大阿罗汉,八地以上菩萨。

 此为心融于空。

觉空明寂,普照十方,却依旧觉照十方三世,却不动无生,此地的菩萨,已经是彻底不入六道生死轮回,神通广大,游戏法界人间,却实不知,觉性本身即是烦恼,依旧处于变异生死之中

 禅定深观,于微尘遍满虚空世界无证无取,于空觉明照无量无边无修无证,于广大智慧光明海洋无得无失,于一切境界不辨真实,久而久之,觉性枯寂,犹如蒙蔽在玻璃上的水汽,彻底蒸发,玻璃也会随着水汽的蒸发,瞬间消散。此刻,即是空融于无,入十地菩萨,法王子佛地,登佛位,证寂灭性,光明海犹如雨滴汇入无量觉海,此处,即是东方所膜拜的神灵,西方崇拜的上帝,大菩萨已经不受觉性束缚,本体与如来一性,瞬间可以幻化在无量亿兆世界,以无量亿兆众生形象展现,度化众生,瞬间进入一毛端内,十万亿世界给众生讲法,来去自由。一切世界众生所膜拜崇拜,敬仰的神灵,皆是大菩萨的化身。

可是大菩萨却依旧不是如来。

本性为元始佛陀,法身永无变易,此为“密意”。全无轮回涅可得,是本空大自然智,从元始以来,则是如同虚空而住。--— 普贤王密意

轮回与涅的根源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心是离于任何分别概念,而于一切诸法幻想中,圆满清净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爱染,带领我们陷入轮回之中。我们由于心念的攀缘,无视于心的真实本质,反而把焦点放在心灵取舍念头之上;事实上,这些念头纯粹是心之本质的化现。我们执著于念头,结果使纯然明觉“冻结”起来,转变成为“自我”和“他人”、“可爱的”和“可恶的”等坚实的概念。这即是我们创造轮回的方式。

如果我们于禅定中,如实地,不加思维扭曲地去观察心灵,安住在觉知本空的明照之中,这些情绪体验的执著之冰就会逐渐融化,心灵原始明觉就会重新回复到本然的柔软清净状态。如果你从树根砍断一棵树,那么树干、树枝和树叶会一起倒下。同样的,禅定深观以纯然觉明,融化觉知分别的方法,从念头的根源来斩断念头,那么所有轮回的迷妄都将瓦解消融。

万物皆因心而显现,心本空,空本无,任何显现的本体,皆是空性,空性表现寂灭,而实非寂灭,寂灭无法言说,无法体验,任何体验言说,皆是摩罗,所以,佛说:止,止,止,吾妙法不可思量。

“若有执著,即非正见”。这是伟大的萨迦派祖师札巴·嘉岑尊者在一次净观中亲见智慧菩萨文殊师利,从其口中听闻的教授。我们无法说“证悟”是存在的,因为连诸佛都不曾见过它。我们也不能说“证悟”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轮回和涅的根源。只要持有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你就无法证悟心的真实本质。

因为有妄念才会有虚空,因为有虚空,才会生世界,因为觉空性明,明觉为空,空明本觉,觉即虚妄,觉知生成幻境,众生依幻所现,因为众生所证光明觉性,而生我相,依我相而生人相、众生、寿者相,诸相即妄,故佛说,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大菩萨的无所不能,依旧依幻境妄想而现光明,觉明为咎,妄为明觉,觉性即是妄想业尘。

 一切获得,皆是被觉性所获得,一切所证,皆因觉性所证,一切光明,皆因觉明性空所现光明,一切智慧神通,皆是被觉性智慧神通,而觉性本幻,幻灭妄消,觉性寂灭,无染无碍,无修无证,无取无舍,无失无得;那是众生原始的面目,如来寂灭海,周遍妄想而无生,包藏虚空而不动,随顺众生未曾离舍,遍随生灭无有染着,此名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究竟圆满,圆觉普照。

 

 图片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