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传说合集
个人日记
中秋节很美,中秋节的传说亦美。天凉觉得,中秋节有这么多个传说,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下面是天凉搜集的中秋传说多个版本,与诸君分享。并祝大家中秋圆满,天天快乐。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图:唐高祖画像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图:王璐瑶版杨贵妃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鞑子”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朱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鞑子)。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鞑子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朱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图:邱佩宁版嫦娥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中秋节传说之——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向王母求得能升天成仙的不死药,遭到蓬蒙的觊觎。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了不让灵药被偷便服下此药,身体立即向天上飞去,由于她牵挂着丈夫后羿,便飞到了与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后羿得知后对着月亮深情呼唤嫦娥,发现此时的月亮特别皎洁明亮,还有一个酷似嫦娥的身影,便在花园里设香案,放上嫦娥爱吃的食品,以此表达对嫦娥的思念。当百姓得知嫦娥奔月的事后,也在月下摆放香案,为嫦娥祈福。从此以后,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相传后羿射日后向王母求得能升天成仙的不死药,遭到蓬蒙的觊觎。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了不让灵药被偷便服下此药,身体立即向天上飞去,由于她牵挂着丈夫后羿,便飞到了与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后羿得知后对着月亮深情呼唤嫦娥,发现此时的月亮特别皎洁明亮,还有一个酷似嫦娥的身影,便在花园里设香案,放上嫦娥爱吃的食品,以此表达对嫦娥的思念。当百姓得知嫦娥奔月的事后,也在月下摆放香案,为嫦娥祈福。从此以后,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中秋节传说之——吴刚伐桂
相传吴刚因疏于职守被玉帝惩罚,他要到月亮去砍一棵月桂树,一日不砍光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岗位。当吴刚快要把树看光的时候,玉帝派来的乌鸦就会在树上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月桂树就会重新长出枝叶。就这样,吴刚无论如何都砍不光这棵月桂树,只有在八月十六这一天,才会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飘下地面。传说只要见到这片叶子就能有用之不尽的金银财宝。
相传吴刚因疏于职守被玉帝惩罚,他要到月亮去砍一棵月桂树,一日不砍光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岗位。当吴刚快要把树看光的时候,玉帝派来的乌鸦就会在树上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月桂树就会重新长出枝叶。就这样,吴刚无论如何都砍不光这棵月桂树,只有在八月十六这一天,才会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飘下地面。传说只要见到这片叶子就能有用之不尽的金银财宝。
中秋节传说之——玉兔捣药
相传兔仙十分同情嫦娥的遭遇,想到嫦娥的寂寞和悲伤,就想从自己的四个女儿中选一个到月宫陪伴嫦娥。可是它的妻子和女儿们都不愿骨肉分离,兔仙要她们将心比心,如果换做是自己被关起来,也会希望女儿们陪伴自己,而嫦娥是为了百姓而受苦,应当为她做一些事。女儿们明白兔仙的心后都愿意去月宫了,最后决定由最小的女儿去陪伴嫦娥捣药 。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都在历史的沉淀下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值得我们了解和继续发扬。
相传兔仙十分同情嫦娥的遭遇,想到嫦娥的寂寞和悲伤,就想从自己的四个女儿中选一个到月宫陪伴嫦娥。可是它的妻子和女儿们都不愿骨肉分离,兔仙要她们将心比心,如果换做是自己被关起来,也会希望女儿们陪伴自己,而嫦娥是为了百姓而受苦,应当为她做一些事。女儿们明白兔仙的心后都愿意去月宫了,最后决定由最小的女儿去陪伴嫦娥捣药 。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都在历史的沉淀下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值得我们了解和继续发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