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钓点----水下陡坎(应约之稿,修改中...)
个人日记
俗话说三分钓技,七分钓位。当年刚学钓鱼时钓的多是鱼池,鱼池因为鱼多,也就无所谓钓位好坏,可钓的时间长了,就对鱼池中下钩就有鱼上,且品种单一、大小差不多的单调乏味没了兴趣,于是就把垂钓的目光转向了水库河流、野沟野塘等自然水域。可由于这些自然水体里鱼的密度小、咬钩频率低,一天下来常所获无几,甚至空手而归。因此,每当看见别的钓友收获不菲,心中不免暗羡。在向钓友请教同时,我还订阅了《中国钓鱼》,并在学习其中各地钓友“长钓腰、方钓角,宽钓窄、窄钓宽,大水钓洄湾、小水钓深潭”等垂钓心得之余,还把这些知识赋予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步。虽如此,却仍不尽如意。这其中,有时候明明天气合适,饵料也对路,可眼见其他钓友连扯直拉,而我就是钓不上几条鱼,那个心急啊。可原因在哪儿呢?难道问题出在钓位上?后经的垂钓证明,事实确是如此,特别是今年的四次大获丰收之出钓,更让我感受到了把钓点选准的厉害。
四月的一个周末,暖日清风,我和陈军等几位钓友去我们荆门城南泉洼河钓鱼。此河蜿蜒曲折,风光秀丽,同来的钓友皆垂纶好手,一到河边便各自选好钓点忙乎了。我则按老经验找到一突凸处摆下战场,但就在这自以为不错的钓位上,整整两个小时,我只钓着了三条不大的鲫鱼和几尾小餐条。兴味索然的我收了钓具回到停车处,歇息中见离当地朋友安排的午饭时间尚早,于是心有不甘重新拿出手竿,到车前的岸边混时间。弹钩试水,八米开外深不见底,把钩回拖,水下离岸五米处是一陡坎,便以坎沿做钓点调好浮漂打了窝食,再挂上蚯蚓施钓,谁知钩一沉底就黑了漂,稳稳遛了几圈拽上来一看,竟是一尾半斤重的大野鲫,惊喜中取鱼入护赶紧再挥竿,又是相仿大小一条。一时间,大大小小的野鲫争先恐后被我拉上岸来,到朋友来喊吃饭时,一个半小时,我足足钓获了3千克鱼,且收竿之际水下鱼儿仍咬钩不停。陈军大感惊奇:你这个业余的竟然比他们专业的还钓得多,运气好得很啊。
真是运气好吗?回家之后我分析,如果要说运气好,那就应与水下的那道陡坎有关。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又叫上陈军和另外两位钓友去位于谭店村的龙王沟钓鱼。到了目的地,陈军他们在此沟与另一条沟的交汇处架了竿,而我独自顺沟南下,在一面积约十亩的大洄湾北侧中断岸脚下定下钓位,接着抛钩左中右逐一试水。果不其然,右侧一竿之远的两米深水下地形与泉洼河那处如出一辙。调漂打窝后,接下来的情形和那天一样,大鲫小鲫黄鲴鱼等排着队似地连连上钩,三个小时里,我不仅获鱼5千克之多,还钓了一条八斤重的大草鱼。
如果说这两次丰收还带有一定偶然性,那么六月底和七月上旬的两次出钓,则彻底证明和展现了水下陡坎的惊人奇妙。六月底那次是在荆门城西车桥沟的一座洄水湾,此湾水面也是十多亩。我和同事刘刚早晨七点钟不到,就在此湾北面一个左边是流水、右边是静水的铧尖上安营扎寨了,可一直到上午九点半钟过了,我和他都只钓了几条小猫鱼。生意不好换柜台,刘刚把家什搬到了旁边北岸一凹处,我则顺岸西去,走走停停地挥竿探水,最后在离他四十米处一个岸土崩塌之地找到了水下陡坎。之后的两个小时里大鲫大鲌大黄鲴疯了一样轮番抢钩,到午时去农庄吃饭前称重,竟钓得6千克,而同事刘刚仅钓了四条鲫鱼,总重不及500克。七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六,我和四位朋友去城西漳河镇周集水库钓鱼,他们中有一位还是城区某渔具店老板,垂钓技术自是高得没话说。那天斜风细雨,他们四位在水库南岸坐钓,我则没脚稀泥中到西岸山坡下找到一处草木繁盛、人迹罕至的齐水岸,当我细心找到水下陡坎时,南岸的他们早就哗啦啦地上鱼了。投饵做窝,挥竿下钩,不到十分钟,一条约1000克重的大鳊鱼就被我操入网中。在这条大鳊的带领下,成群的野鲫各不相让纷纷抢食,且最小的都有二两重,间或更有筷子长的巧嘴鲌双钩齐上,忙得我连在小马扎上坐坐的工夫都没有,只得硬生生站了一上午,烟顾不上抽一支,水顾不上喝一口。到中午喝酒时,惊讶的水库老板拿来杆秤一称,我钓获了整整8千克。随渔具店老板来野游的他女朋友对他笑道:看你还敢吹不?人家强哥一根手竿就钓了16斤,真是小鸡儿把你这老母鸡踩死啦,哈哈......
总结这四次一次比一次钓获多的大获丰收之经历,水下陡坎是决定因素。之所以如此,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虽同为水下地形,但水下的浅滩或斜坡由于过渡面积大,致使鱼儿分散,不易集中;而陡坎就不同了,水下的陡坎就好比屋面与墙体之间转换的屋檐,是深水和浅水的交界线,是鱼儿们下潜上浮、深浅洄游的必经门槛。二是,水下陡坎乃鱼儿们可嗟之食的相对富集之地。岸上的草籽、虫子等落入水里后,由于风浪、水流的推动和重力的作用,它们会渐渐由浅入深滑向水下的陡坎,并因为陡坎下相对稳定的深水体阻挡而暂时沉积在陡坎边沿;尔后,当风浪加大进一步搅动浅层水体,那些积淀在陡坎处的饵料,便会自坎沿洋洋洒洒掉落深水,从而吸引深水底的鱼儿前来觅食。三是,世上的所有动物都有其活动习惯,鱼儿们当然也不例外。鱼儿们的活动习惯皆由其填饱肚子的需求所决定,除了冬天蛰伏期,鱼儿在其他季节里总是四处寻游觅食,由于岸边食物相对丰足,久而久之,它们便养成了循岸找食习惯。然而,因为岸边通常水浅而缺乏安全感,于是除了早晚和夜间,大多鱼儿特别是生活经验丰富、警惕性高的大鱼成鱼,在白天很少冒险进入浅水。但不愿冒险上来浅水并不代表大鱼们就甘愿永远呆在深水里饿肚子,而觅食的本能又使得它们难以抗拒浅水处丰富饵料的诱惑,于是,水下深浅交接的陡坎就成了它们既安全又有食物可吃的理想之地。它们就像在屋檐上寻走着的鸟儿,沿着水下的陡坎来回巡游啄食,并伺机进入浅水找吃的,岸上一有动静,它们就迅速遁入深水躲避,这样的情景,过去我在荆门城北水质清澈的南北河水库垂钓时,就曾亲眼目睹过。
综上所述,为什么连续四次放钩于水下陡坎并大获丰收,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我把水下的陡坎看做天下第一钓点,绝非妄言也。
最后,顺便说一说水下陡坎的寻找方法,以供钓友们参考。因为水下的陡坎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所以只能依照岸上的地形来作出判断。首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记住曾经钓过的水库、河流等枯水期岸上的地形地貌,那些落水后露出来的田埂、断坎和台沿等位置尤须记牢,因为当再次涨水后,这些被淹没的地形差落处就成了水下陡坎。其次,在岸边选择钓位时,要着重注意左右和身后的地势变化特点。当身后的地形为层层跌下的梯田或台阶状,那么随之而下的近岸水下,大多都有潜藏着的陡坎。再次,要注意分辨水面上的波浪形态。常言道深水起大浪,当看到有明显的大浪和小浪区域分界线时,那浪分之处的水下,必定是地形的高低变化处,也就是水下陡坎之所在。最后,就是尽可能在陡岸下找寻。水上陡岸,通常水下不是深水,就是藏有陡坎,因为自然形成的陡岸,如果是石质,则岸下水深;若是土质,则是岸土崩塌而成,于是水下就有可能形成陡坎。当然,以上方法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岸上地形尚形态各异,而看不见的水下地形就千差万别了矣。
四月的一个周末,暖日清风,我和陈军等几位钓友去我们荆门城南泉洼河钓鱼。此河蜿蜒曲折,风光秀丽,同来的钓友皆垂纶好手,一到河边便各自选好钓点忙乎了。我则按老经验找到一突凸处摆下战场,但就在这自以为不错的钓位上,整整两个小时,我只钓着了三条不大的鲫鱼和几尾小餐条。兴味索然的我收了钓具回到停车处,歇息中见离当地朋友安排的午饭时间尚早,于是心有不甘重新拿出手竿,到车前的岸边混时间。弹钩试水,八米开外深不见底,把钩回拖,水下离岸五米处是一陡坎,便以坎沿做钓点调好浮漂打了窝食,再挂上蚯蚓施钓,谁知钩一沉底就黑了漂,稳稳遛了几圈拽上来一看,竟是一尾半斤重的大野鲫,惊喜中取鱼入护赶紧再挥竿,又是相仿大小一条。一时间,大大小小的野鲫争先恐后被我拉上岸来,到朋友来喊吃饭时,一个半小时,我足足钓获了3千克鱼,且收竿之际水下鱼儿仍咬钩不停。陈军大感惊奇:你这个业余的竟然比他们专业的还钓得多,运气好得很啊。
真是运气好吗?回家之后我分析,如果要说运气好,那就应与水下的那道陡坎有关。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又叫上陈军和另外两位钓友去位于谭店村的龙王沟钓鱼。到了目的地,陈军他们在此沟与另一条沟的交汇处架了竿,而我独自顺沟南下,在一面积约十亩的大洄湾北侧中断岸脚下定下钓位,接着抛钩左中右逐一试水。果不其然,右侧一竿之远的两米深水下地形与泉洼河那处如出一辙。调漂打窝后,接下来的情形和那天一样,大鲫小鲫黄鲴鱼等排着队似地连连上钩,三个小时里,我不仅获鱼5千克之多,还钓了一条八斤重的大草鱼。
如果说这两次丰收还带有一定偶然性,那么六月底和七月上旬的两次出钓,则彻底证明和展现了水下陡坎的惊人奇妙。六月底那次是在荆门城西车桥沟的一座洄水湾,此湾水面也是十多亩。我和同事刘刚早晨七点钟不到,就在此湾北面一个左边是流水、右边是静水的铧尖上安营扎寨了,可一直到上午九点半钟过了,我和他都只钓了几条小猫鱼。生意不好换柜台,刘刚把家什搬到了旁边北岸一凹处,我则顺岸西去,走走停停地挥竿探水,最后在离他四十米处一个岸土崩塌之地找到了水下陡坎。之后的两个小时里大鲫大鲌大黄鲴疯了一样轮番抢钩,到午时去农庄吃饭前称重,竟钓得6千克,而同事刘刚仅钓了四条鲫鱼,总重不及500克。七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六,我和四位朋友去城西漳河镇周集水库钓鱼,他们中有一位还是城区某渔具店老板,垂钓技术自是高得没话说。那天斜风细雨,他们四位在水库南岸坐钓,我则没脚稀泥中到西岸山坡下找到一处草木繁盛、人迹罕至的齐水岸,当我细心找到水下陡坎时,南岸的他们早就哗啦啦地上鱼了。投饵做窝,挥竿下钩,不到十分钟,一条约1000克重的大鳊鱼就被我操入网中。在这条大鳊的带领下,成群的野鲫各不相让纷纷抢食,且最小的都有二两重,间或更有筷子长的巧嘴鲌双钩齐上,忙得我连在小马扎上坐坐的工夫都没有,只得硬生生站了一上午,烟顾不上抽一支,水顾不上喝一口。到中午喝酒时,惊讶的水库老板拿来杆秤一称,我钓获了整整8千克。随渔具店老板来野游的他女朋友对他笑道:看你还敢吹不?人家强哥一根手竿就钓了16斤,真是小鸡儿把你这老母鸡踩死啦,哈哈......
总结这四次一次比一次钓获多的大获丰收之经历,水下陡坎是决定因素。之所以如此,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虽同为水下地形,但水下的浅滩或斜坡由于过渡面积大,致使鱼儿分散,不易集中;而陡坎就不同了,水下的陡坎就好比屋面与墙体之间转换的屋檐,是深水和浅水的交界线,是鱼儿们下潜上浮、深浅洄游的必经门槛。二是,水下陡坎乃鱼儿们可嗟之食的相对富集之地。岸上的草籽、虫子等落入水里后,由于风浪、水流的推动和重力的作用,它们会渐渐由浅入深滑向水下的陡坎,并因为陡坎下相对稳定的深水体阻挡而暂时沉积在陡坎边沿;尔后,当风浪加大进一步搅动浅层水体,那些积淀在陡坎处的饵料,便会自坎沿洋洋洒洒掉落深水,从而吸引深水底的鱼儿前来觅食。三是,世上的所有动物都有其活动习惯,鱼儿们当然也不例外。鱼儿们的活动习惯皆由其填饱肚子的需求所决定,除了冬天蛰伏期,鱼儿在其他季节里总是四处寻游觅食,由于岸边食物相对丰足,久而久之,它们便养成了循岸找食习惯。然而,因为岸边通常水浅而缺乏安全感,于是除了早晚和夜间,大多鱼儿特别是生活经验丰富、警惕性高的大鱼成鱼,在白天很少冒险进入浅水。但不愿冒险上来浅水并不代表大鱼们就甘愿永远呆在深水里饿肚子,而觅食的本能又使得它们难以抗拒浅水处丰富饵料的诱惑,于是,水下深浅交接的陡坎就成了它们既安全又有食物可吃的理想之地。它们就像在屋檐上寻走着的鸟儿,沿着水下的陡坎来回巡游啄食,并伺机进入浅水找吃的,岸上一有动静,它们就迅速遁入深水躲避,这样的情景,过去我在荆门城北水质清澈的南北河水库垂钓时,就曾亲眼目睹过。
综上所述,为什么连续四次放钩于水下陡坎并大获丰收,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我把水下的陡坎看做天下第一钓点,绝非妄言也。
最后,顺便说一说水下陡坎的寻找方法,以供钓友们参考。因为水下的陡坎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所以只能依照岸上的地形来作出判断。首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记住曾经钓过的水库、河流等枯水期岸上的地形地貌,那些落水后露出来的田埂、断坎和台沿等位置尤须记牢,因为当再次涨水后,这些被淹没的地形差落处就成了水下陡坎。其次,在岸边选择钓位时,要着重注意左右和身后的地势变化特点。当身后的地形为层层跌下的梯田或台阶状,那么随之而下的近岸水下,大多都有潜藏着的陡坎。再次,要注意分辨水面上的波浪形态。常言道深水起大浪,当看到有明显的大浪和小浪区域分界线时,那浪分之处的水下,必定是地形的高低变化处,也就是水下陡坎之所在。最后,就是尽可能在陡岸下找寻。水上陡岸,通常水下不是深水,就是藏有陡坎,因为自然形成的陡岸,如果是石质,则岸下水深;若是土质,则是岸土崩塌而成,于是水下就有可能形成陡坎。当然,以上方法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岸上地形尚形态各异,而看不见的水下地形就千差万别了矣。
文章评论
善待人生
看了才子的这篇心得,好像悟出了点什么[em]e113[/em]
五月的风
看了歌这篇文章.足以说明歌在生活中是个非常心细之人.而且善于归纳总结.所以就时常能悟出别人不能明白的道道来.光这点就让人好生钦佩的![em]e179[/em]
泉水叮咚
我只坐着欣赏,不说话[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