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上人 埭上事
个人日记
——“街”上人的田
前天回乡,惯性使然,总忘不了去自家的农田看看,那里有我劳作的身影,是我挥洒过汗水的地方;如今,农田易主,看,那一片规模浩大,用弓行架撑起的一个个大蓬已是浙江人种植的草莓园,曾经是白衣堂镇北街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田地,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希望。
说起白衣堂镇北街听起来好像与村与埭与田不搭界,倒像是城里的一个弄、一条街,其实她就是一个村一个埭,只是这名头叫的有点大,有点响,以至于跟人开玩笑时,也自嘲自己是城里人,街上人,一直很骄傲自己住的地儿,有人问起住哪里都会不厌其烦的重复N次介绍她的由来。 在此依然很荣耀的说起白衣堂那久远的故事,老早就听老人们讲起这些事,在靖江的地名掌故记载中就有相关方面的介绍。相传名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的时候,为宰相秦桧算计,奸人假传圣旨,一天连发12道金牌,急召岳飞回杭州,岳飞带兵途径现在的白衣堂,爱兵如子的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不忍大家跟随自己受害,于是脱下白袍留给大家作纪念,让官兵就地繁衍生息。最终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百姓为纪念他盖了一座白衣堂,与生祠的岳庙都是为了纪念他,我们的埭名也由此而来,身居此地的人们能不为此骄傲与自豪吗。 很多人羡慕我们住在集镇上,以为没有田,不用种庄稼,其实在去年之前,北街的田很多很远,嫁入夫家为曾吃过种田的苦受过很多累,却很欣慰较乡下更卫生,南北道更整洁,听着远处农田里蛙声一片,体验城里人的便捷;有着种田的艰辛,却又有街上人的那份优越。 在我的记忆中,白衣镇北街是很热闹的一个乡村古镇,那里原先集学校(白衣小学)、医院(白衣堂卫生所)、菜场(白衣堂菜场),还记得西街有个(白衣堂)棉花收购站,到了棉花收购的季节,来自各个村的老百姓都拖来一车车棉花、满脸都写满了兴奋与喜悦,那是一年的收获,是孩子们的希望,预示着可以有新衣、可以打牙祭吃到一顿丰盛的美味,作为地主,那时沾亲带故的亲戚都来我家聚一回,凑一顿,类似过年了;还记得有个供销社的布相店,一匹匹不同颜色的布诱惑的竖立在柜台后面,想象着那种颜色的布料做成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摸样,美滋滋一回,柜台上方悬挂的铅丝上挂着夹着发票的夹子,营业员“唰”的一声从这头哧溜到那头,在铅丝上来回穿梭的声音是如此美妙动听,现在想来依然那样的悦耳;那时的地面虽是烂泥地,在现在看来有点寒酸简陋,但在那时我们的眼里,一切都还很匮乏的年代,那里竟然成了很丰富很殷实的地方;记忆最深得数北街那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在那时显然是比较高级的路面了,赶集的人们一早就开始了这条道南来北往的热闹与繁忙,沿街两旁是门对门的住户人家,有着老年古镇的韵味;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盘绕在村舍之上,显得那样的安静吉祥,邻里的香味总也藏不住,一家做饼子,左右邻舍都分享沾边,民风的淳朴,彼此的和谐,让居住在那里的百姓体验着那时的快乐与幸福。 在这里的老百姓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紧靠集镇,有的一边劳作农田,一边在学校旁经营店铺,更多的开发菜田,种菜卖菜成为当时白衣堂北街人的一个副业,一道风景。 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旧貌换新颜,学校变成了申通快递的高楼,青石板的道路也浇筑成水泥路,南来北往嘀铃铃的车铃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摩托、汽车的鸣笛喇叭声,零星种植的农田与规模种植的效益差距,更多的村民不再局限于农田的发展,更多的就业经商,白衣堂北街的年轻辈们也大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由此“街上人”变成彼街上人,仅老人留守,毕竟年轻人会种田的不多了,也吃了不那份庄稼活的苦,而随着农田老把式年龄的上升,这继往开来的事儿后继无人,他们有心无力与农田的劳作,也唤不回孩子们工作以外种田的心,他们很欣慰现在田地的流转,拿着比种菜种田多的多的收入,但依然不肯舍弃农活,帮浙江人在原先自家的田地里忙活,是在眷恋着、倾诉着那曾经耕耘了几十年的田地,偶尔可以腾出时间去去城里子女家里过上几天,为子女带带孩子,溜达一回转悠一圈,有了更多时间学着城里人散步健身,他们的生活丰富着,带着皱纹的笑意里充满了开心、满足与快乐,体验着新时代带给他们的幸福甜美的生活。 闲不住的村民
正喷洒滴灌的草莓园
闻到了草莓的酸甜味
文章评论
陈亮
做个田园诗人如何?
雪峰心寒
宁静而安详
梅子
让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知易行难
图文并茂,传说和现实并列,欣赏了。
船长
[em]e183[/em] 风土人情,田园乐趣,悠悠乡韵,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