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际6堂课,再不上就晚了
个人日记
第一课、性情相投更长久
许多人遇到伤心事无处倾诉,只能自己扛。有研究表明,这种“孤家寡人”的生活会导致抗压能力下降,抑郁风险增加等。
朋友难交,自然让人孤独,哪怕身处喧闹的人群也没有归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变革导致人们的差异日渐增大,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几个能诉说心里话的好朋友。宋代文学家陈亮在《与吕伯恭正字书》中说:“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而许多科学研究也表明,志同道合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知心好友。英国伦敦格雷欣学院心理学家格伦·威尔逊指出,朋友或夫妻之间的价值观、性格特征、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甚至年龄越相似,这份友情或爱情就越健康、长久。你会因为想的事、说的话都与他们相近,经常有触动心灵的感觉。这种稳固的感受“共享”会让你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要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妨从兴趣入手,比如跟有爱心的人参加公益活动、跟喜欢音乐的人组建乐队、跟心理学爱好者共同参与心灵工作坊等。
第二课、交友质比量重要
现代人常有这样的疑问:手机里存着几百个号码,但真能称为朋友的有几个?《生命时报》联合搜狐网健康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八成人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的感觉。
科学家用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英国社会学家杰拉尔德·莫伦霍斯特发现,平均每隔7年,人们就会失去半数亲密朋友。英国和芬兰一项最新研究也发现,当人们到新环境后,就会远离原来的朋友。
缺乏友情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美国杨百翰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隆斯泰德进行过一项长达7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低水平的社会互动对人们身体的伤害等于每天吸15支烟。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家谢尔登·科恩发现,社交广泛者更不易感冒。美国社会学家罗文解释说,朋友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帮我们排忧解难,避免产生过激的思想或行为。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贝特·乌奇诺则指出,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诚然,科技进步推动了人际交流,但想交到知心朋友,仍需付出更多精力。不妨定期请密友来家中小聚,喝茶、品酒,说说近况,来维护友情。
第三课、接纳一切好与坏
美国有首歌唱道:“今天嫁给这个男人,明天就开始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这首歌讽刺了这样一种心态:总是试图改变别人。
美国婚姻家庭心理学专家保罗·科尔曼说,许多人总是坚信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正确的,并喜欢纠正别人。比如妻子不喜欢参与朋友聚会,就要求丈夫也不许跟哥们偶尔吃饭聊天,甚至在家庭聚会中提前离场,毫不顾忌对方的面子;再如儿子说不想考大学,家长就如临大敌,天天“轰炸式”说教孩子,甚至辞职看着孩子学习。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对方很容易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恨,反抗地更强烈。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试着求同存异,学会适应对方。”科尔曼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芬克尔建议,更好的做法是,接纳让你不愉快的事情,同时向内看,问问自己为何如此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这样做能让心态好转。
第四课、控制欲望不能有
1月18日,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控制欲强烈,希望一切都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表现为“试图控制别人的思想”。这样的人往往很难幸福。
有西方心理学家分析说,旺盛的控制欲是自卑的表现。这些人总担心别人小看自己的能力,而别人小看自己的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控制欲望会破坏很多原本亲密的关系,包括亲子、夫妻、朋友等。因此,想说服一个人并不容易,就算成功了,也会面临失去一个好友的危险。美国塔夫斯大学儿童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针对亲子关系指出,许多家长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代理人,喜欢控制孩子的生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奇科分校的格卫兹教授研究发现,从这样的家庭走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也很少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有甚者,成年后可能亲子反目。
其实,世上事大多无对错之分,没有必要非得争个你死我活。亲子间也一样,孩子要走的路,就让他去走。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要干涉。不妨采用我国大思想家老子“无为而治”的原则,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分歧。
第五课、良性争吵促感情
“结婚5年到如今已平淡如水,我俩都没了初恋时那种恨不相见的感情。”相信不少夫妻都有这样的感觉。尽管不太吵架,但两人却陌如路人。
美国波特兰大学心理学家威尔·米克指出,浪漫的爱情大约只能持续一年半左右。随后,双方就会发现对方有种种不合自己心意之处。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马克曼说,大家普遍认为不吵架就是好夫妻,其实这并不科学。他研究发现,完美的伴侣会相互吐苦水甚至吵架,只是他们从不过分指责对方,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产生偏见,而会勇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适当的争吵是感情的催化剂,而永无分歧的感情是很难长久的。
记住,早晨出门上班前4分钟及下班回家后4分钟不要发生矛盾,否则容易激化。吵架千万不要否定对方的价值或用对比的口吻,比如“你能干什么”或“我以前的男朋友比你强多了”。另外,交朋友也要学会走中庸之道,但不可无原则妥协。
第六课、得失之患该放下
有人给朋友送了件礼物,事后就一直琢磨:“他啥时候能还我人情呢?”还有人给晚归的男友煮了一碗面,看着他吃完倒头就睡,心里就不平衡起来:“等了他一宿,却连声‘谢谢’都没有!”不论感情还是物质,每段关系里都少不了付出和回报。
每个付出了的人都希望马上获得回报。但事实上,我们很少能保证及时得到报答。若非要纠结于此,那么人生就会陷入这类蝇头小利中,很难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理论”或许能给我们启示。他认为,完美的爱情需要亲密(心灵的沟通)、激情(身体的吸引)与承诺(关系的稳固)。所以,恋爱需要彼此投入,不管以后是否走到一起,既然这一刻彼此心里有对方,就要好好的。
不仅是爱情,其他关系也一样。正所谓“有舍才有得”,人生得失就像手中握的沙子,只有以不计较的心态摊开手掌,才能留下更多。更何况,有时候我们付出的并非对方需要的,回报与否也是对方的事情。因此,不必对眼前的小利耿耿于怀,不妨把心放宽。要相信,真挚的付出一定会收获真正的幸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