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那些事

个人日记

     去年在某论坛请教了一位学武术的前辈讲解了太极拳的起源和由来。基本上讲解了太极拳的历史由来和拳理。

一、太极拳早期历史
1、太极拳起源于何时,真不知道。
2、太极拳定型于19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定型人有4个人,分别叫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武禹襄。
3、太极拳的招数,是来源于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式。这个东西,在河南温县陈家传下去,陈家历代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修订。这拳也不知道如何传的,反正到了19世纪中叶,陈家沟陈长兴、赵堡陈清平两人是最牛的,而陈家传说,有个叫“蒋发”或者“蒋把式”的人,对陈家拳有相当大的贡献。
4、到了19世纪中叶,杨露禅学艺,回到河北永年,与当地的财主武痴武禹襄比较,多次失败,然后三下陈家沟重新学艺,最终弄懂了太极拳“不争”的原理,彻底战胜武禹襄。武禹襄向杨露禅学习了拳架和格斗技巧,但是依然对拳术理论没有搞清楚,因此始终无法战胜杨露禅。
武禹襄就动身去陈家沟拜访陈长兴。陈长兴可能是因为年老,把武禹襄推荐给赵堡陈清平学习。
此时武禹襄的哥哥正在河南任县令。武禹襄在河南逗留期间,从盐店(真不知道是地名还是就是个卖盐的商店)得到了一个拳谱,里面有几篇文章和歌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武禹襄的水准,立即发现这个东西与杨露禅的东西如出一辙。
武禹襄找到陈清平学艺。在陈清平的教导下,他用一个月时间学通了太极拳。
我们不知道这王宗岳拳论是否就在此时流入陈清平一系,只知道陈清平的弟子们是拥有这个东西的。
武禹襄回到家里十分高兴,向各位兄弟出示这个拳谱,说真东西在此,就差练啦。
我们不知道武禹襄向他的兄弟们传授了什么,只知道他的兄弟们以后全部成为太极拳大家。
武禹襄在练习了一段时候以后,继续与杨露禅比武,此时两人平分秋色,也有说武禹襄略占上风的。杨露禅大惊。
5、杨露禅要到北京找生活,临行前把自己的儿子杨班侯托付给武禹襄。武禹襄将拳谱和拳法尽数传杨班侯和自己的外甥李经纶。
从此,杨露禅系的太极拳,有了武禹襄传的拳谱。而杨班侯接受杨露禅、武禹襄两大高手的共同教育,武功练成。
6、杨露禅本人还拥有一个拳谱,上面明确写明此拳来源于张三丰。这就是《杨家老谱》。这个拳谱从何而来不知道,反正他师父陈长兴没有传下去,是杨露禅自己所独有的,武禹襄不管知道不知道,反正他也没有传下去,我们可以推断他最大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武禹襄也承认,自己的拳谱(好吧,我们姑且叫做《武谱》)来源于张三丰。
杨露禅到北京后,就开始打,得到“杨无敌”称号。但是他与郭云深、董海川并未会面。然后得到了教拳的资格,开始靠教学吃饭。他的传授系统,称为杨氏流派。
7、杨班侯学成后去北京帮助父亲教拳。杨班侯性如烈火,好出手比武,而且下手也狠,所向无敌----因此也很结怨了一些人。他不想他父亲那样圆通。所以,最终杨班侯回到了家乡终老。杨班侯根据自己的心得也写成了一些东西,这个东西以后被他晚年的徒弟传下去,在建国初期的一本《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书中基本公开。这个谱,姑且叫《班侯谱》。这个谱因为被公开,所以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他的《飞狐外传》中照抄此谱的两个口诀,就是赵半山传胡斐的那两个。这是真东西。
8、杨露禅教过三个满族人,武功都很好。杨露禅把这三个人当作自己的徒孙,让他们拜在杨班侯门下。其中一个叫全佑,唯独他的拳传了下来。他教的最好的两个徒弟是山东掖县王茂斋和自己的儿子(当时全佑已经改汉姓,他的满洲姓叫吴福氏,所以他儿子姓吴,叫吴鉴泉)。这两个人传下的武艺,分别成为吴家北派(因为王茂斋在北京发展)和吴家南派(因为吴鉴泉以后在上海发展)。
9、杨露禅有三个儿子,老大虽然得传,但年轻时候早死,老二是杨班侯,老三是杨健侯。这个老三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得杨露禅传授。因此他的拳与二哥的不太一样。他性格温和,所以继承了其父亲的教拳事业。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杨少侯,另一个是杨澄甫。杨少侯性格像他二大爷,也是性如烈火,好动手,结怨多,50多岁就去世啦。杨澄甫则性格大气、圆通,所以教拳事业大发展。为了教好拳,他把杨家的太极拳重新做了系统的定型,最终确定了太极拳的各种传授步骤。从此,“杨氏传统大架子太极拳”诞生。
但是,杨家和吴家也是把《王宗岳太极拳谱》列为自己门派的最高指导文献。这个与武家是一致的。
10、全佑算是杨家拳的传人而不算吴家的第一代。全佑这个人十分尊敬老师,因为杨家教拳为生,他就很少传人,免得砸杨家后人的饭碗。以后因为一个变故才开始教学生。他儿子吴鉴泉教了很多民国时期的高官。但是吴鉴泉牢记其父亲的话----绝不与杨家争学生,因此,一直跟杨家相处很好。
以后民国迁都南京,杨澄甫也南下发展,吴鉴泉当时已经去了很长时间,立即与杨澄甫联系,约定绝不互相进行教学的恶性竞争。
11、杨家和吴家的拳,同出一人(杨露禅),交流密切。
全佑得到了全套杨家老谱和武谱。


从我叙述的情况可以看出,杨澄甫和杨露禅的拳术架势是不太一样的。
全佑的拳术则应该接近杨露禅的架势。而到了王茂斋和吴鉴泉时代,他们也同杨澄甫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吸收了杨澄甫大架子慢练的思路,分别修订了自己的架子。全佑原有的架子,就是现在吴氏南派的“快拳”,其实这架子在北派也是有流传的。王茂斋传杨禹廷,杨最出名的学生是王培生,拥有自己的心得,但未能独立一派。
12、杨派和吴派,架子接近、理论完全相同。
按理说,这两派没有必要分开。但是最终还是在习惯上被分开啦。但这绝不是杨吴两家人的本意。这两家人一直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
其实这期间有个问题。有个叫宋书铭的人,在袁世凯的总统府做事。他自己说练过太极拳,吴鉴泉等人就去拜访他。结果一动手,吴鉴泉等人都完全不是对手,就跟宋书铭学艺。宋传了他们一些拳法,这些拳法与杨家传的很接近,并传了他们一个拳谱(姑且叫《宋谱》)。这拳谱与《杨家老谱》《武谱》不同,但是理路一致。这个拳谱明确写出宋的拳术来源----来源于老子,逐渐传到张三丰,张三丰收徒七人,第一个是宋远桥,功夫最高的是俞莲舟。宋书铭是宋远桥的后人。这个拳谱的内容,以后被吴家后人吴公仪说给自己的朋友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听,金庸借此写出《倚天屠龙记》武当派的相关内容。
因此,吴家独立,其实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他们有自己的理论,同时是宋家的传人。
宋书铭以后回到家乡,不知所终。
杨派杨澄甫之后,杨家是杨澄甫长子杨守中到香港传授拳术,在大陆上,傅钟文则因为被选来编写《杨式太极拳》一书而成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傅钟文是杨澄甫的外孙子辈的亲属。
杨澄甫和李景林交好,所以杨家大架太极拳就传到李景林手中。李景林传弟子李玉林,李玉林传子李天骥,李天骥建国后在体委武术司工作,受命编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李天骥就根据自己掌握的杨家太极拳,编订了一套24个姿势的太极拳,就是现在的简化太极拳。
吴派,吴鉴泉的儿子吴公仪、吴公藻以后去了香港。大陆这边则因为吴鉴泉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为代表人物。
吴公仪去香港后,香港人多从学,这自然抢了别的武馆的生意。于是香港武术界与吴家多有冲突,在香港武术界则出了白鹤派陈克夫挑战吴家。陈克夫当时30多岁,吴公仪已经50多岁,因此陈挑战的是吴的下一辈。但是吴公仪却亲自迎战,并且通过各种公关,把挑战改作慈善比赛,在比赛中,打成了不胜不负不平之局。此战后,吴家在香港的传拳活动,得到香港武术界的容忍。以后,杨守中到香港,得吴家助力不少。
吴公仪与武侠作家金庸交好。因此,吴公仪曾对金庸详细讲解了《武谱》的内容。相关内容,被金庸照抄为《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九阳真经”、张三丰的“太极拳理论”,《倚天屠龙记》上的张三丰太极拳,就是吴氏南派太极拳的样子。
13、话分两头。
再说武禹襄这边。武禹襄传李经纶,李经纶传郝和。
武禹襄是秀才、财主。李经纶是举人、财主。郝和是个卖菜的,小康。但是对武术爱好,就宁愿给李经纶送菜不要钱只要学太极拳,感动了李经纶。李经纶就传了他一些技术。以后李经纶发现郝和是个学武天才,就正式以他为徒弟,但有个条件----李家后人只要想学拳,郝和的传人必须无条件无保留的传授回来。----当时李家后人年龄都比较小----郝和答应,得传全套太极拳,并得到《武谱》。这个《武谱》在李经纶手中,被进行了重编,含有全部《武谱》内容,武禹襄及其兄弟和李经纶的一些心得,定名为《廉让堂(李家堂号)太极拳谱》。(简称《李谱》。)后来,郝和果然把拳术全部回传给李家。而李家也保留着《李谱》和李经纶所尽力能传下的技术,进行参照,因此李家至今还是十分牛的一个太极世家。武家后人也得到李家、郝家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武家的后人现在仍有掌握全部技术的。
14、郝和在中年以后,听说杨家在北京教拳声名鹊起,也动了复制成功的念头,就进京去教拳。但是他把拉关系、打名声等事情想的过于简单,又没有得到杨家的全力帮助(想想是正常的,要是是武家后人,杨家后人尽力是可以的,武家传人嘛......还是隔了三辈的),因此就生病,在京城客栈病倒。当时是腹泻病,那个时代没有黄连素,腹泻是能死人的。形意八卦拳家孙禄堂和杨澄甫交好,想跟杨澄甫学太极拳。但是没能如愿。他听说这件事情,就很义气地去为郝和找医生治病,照料了一个月,直到郝和痊愈。郝和十分感激,就对孙说听说你想学太极拳,我把太极拳教你吧。孙本来就是大高手,对太极拳是一听就明白,因此一个月就学会了全部太极拳,并得传《李谱》。
郝和在此事后,深感长安居大不易,就回到家乡河北永年传授武术。当时李家、武家都不对外传拳,因此,郝和的太极拳就传遍永年,被尊为“郝家太极拳”。但是郝和不忘本,自己依然称此拳传于武家,得于李家。


15、孙禄堂得郝和传太极拳和《李谱》之后,参照自己的武艺和经验,写成《太极拳学》一书,公开发行。此书在尊《武谱》的基础上,对太极拳理论多有发明,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因此,孙派自此独立。
孙禄堂儿子孙传周,武艺高强,但是一直没有传人,建国后去世。孙禄堂女儿孙剑云还有孙传周的子女为其技术的主要传人。
16、话分三头。
前面说了杨、吴、武、孙四派。这四派的架势有不大的区别,但是练习方法是基本一致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最高指导理论《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四派以杨家为主流,在全国广泛传播。杨家,成为无可争议的太极拳泰斗世家。
再说河南赵堡陈清平那一支。
陈清平教人很多,最好的有和兆元、李景延两人。
和兆元的拳,传到现在,称和氏太极拳,但是没有得到所有后代传人的一致认可。这些不认可的人,还有陈清平别的弟子的传人,依然把陈清平传下的拳称为“太极拳”,因为是在赵堡流传,所以现在叫赵堡太极拳。着也是赵堡太极拳是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原因----人家的全名,就叫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是外人给加的区别词,意思就是“赵堡那地方的太极拳”。
他们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理论指针。
李景延则根据师传,别出心裁创造了一种新的拳术,叫“忽雷太极拳”。这种拳,把拳术练法分为13个阶段,以(记不得啦,是五个字的一本书)为直接指导理论。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流派。
陈清平的传人至今尚认为,王宗岳实有其人,并绘制出了王宗岳、蒋发到张彦、陈清平的传授路线。
17、话分四头。
陈家沟陈长兴的后人,据说是会练拳的。但是我们知道的,只有他曾孙陈发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家有人在北京教拳,他叫陈照丕。以后陈照丕要到南方去工作,就对学生说:我的拳是跟我三叔学的,我三叔叫陈发科,他可以教你们。他的学生就请陈发科来北京教拳。
陈发科武功极高。
陈发科的拳,和别的流派不同的是:第一,他没有理论。他根本就没听说过《武谱》《杨家老谱》的内容,更不要说遵循啦。第二,他的风格不同,不是慢练,而基本是快练入手。第三,他多一个外形近似少林拳的二路炮捶。
因此,陈发科的拳,得到了当时太极拳界的广泛质疑。陈发科也没法分辨,只是用他是陈长兴的曾孙这个名义来教学。
陈发科一共收过5个徒弟,以李经梧为首。
陈发科的主要传人,有其侄子陈照丕、其子陈照奎、其女陈豫侠、其徒弟李经梧、其学生洪均生、冯志强、雷慕尼等等。
陈发科晚年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几个新招,加在架子里。这个,跟陈照丕传的早年架势不同,后人把陈照丕传的陈发科早年架势叫陈氏老架,把陈照奎、李经梧等传的晚年架势叫陈氏新架。
陈发科的学生洪均生,把陈发科传授的架子动作的打法变化糅合在架子中,并取《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导理论,创造《拳品》、《三字经》等新理论,开创了“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又叫“陈氏济南架”(洪均生为济南人)。洪均生在世时,弟子们有建议独立出来的。但洪均生不允许弟子们在他在世时独立成一派,却默许了死后弟子们独立的行为。在他去世后,其弟子有的主张独立成一派,称为“洪式太极拳”,有的依然坚持师父在世时候的叫法,依然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陈发科的学生冯志强,把自己的经验糅合进师传,引用胡耀贞传授的气功理论,并发明了新的理论,创造了“心意混元太极拳”。这派我不太熟悉,应该是和气功流派的结合。你提到的心意24式,就是这派的入门拳法。
陈照丕在建国初期回到陈家沟。当时,陈家沟已经基本没人会练拳,据说只有一个叫王彦的还会拳。也有说还有四个人会拳,其中一个是王彦。于是陈照丕就在家乡,开始教授拳术。现在陈家沟的太极拳,基本全是陈照丕传授。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陈家有陈品三,写成《太极拳图画讲义》一书出版,其拳法与陈发科所传授有差异。我们现在把这拳叫“陈氏小架”,现在据说还有人会。陈品三明确了陈家的拳叫太极拳,明确了陈家拳的最高技术为“缠法”,明确了相关理论。
这一切,均与杨吴武孙赵堡五家的传授不合。
18、话分五头。
还有个李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第一个得传的是王兰亭。王兰亭将自己的太极拳传给盟弟李瑞东。李瑞东四处访友,得到甘凤池的后人甘淡然,少林派大师岳青山传授,结合三家武艺,创造出一种新的太极拳,架势跟原来的差不多,叫“太极五星捶”,也称“李派太极拳”。但是他们并不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这派的传人,建国初期是高瑞周。
还有个府内派太极拳。据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杨露禅进京后,有个叫富周的得传全套太极拳,并传给了姓萧的。这派太极拳的套路和原来的差不多,但是却多了“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等等,反倒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中描写的内家拳相合。这派我也不太了解。


吴图南是杨少侯和吴鉴泉两个人的传人。他继承了两家的拳法后,对宋谱研究很深,在他的拳术体系中,宋谱被提到一个仅次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地位。因此把他拿出来单讲。但是,他也未能自成一派。他曾经在一次太极拳联谊会上当面给过陈发科和高瑞周难堪,说他们不遵守王宗岳太极拳论,练习的不能算太极拳。因此陈发科高瑞周只能作为列席代表。陈发科高瑞周没有多计较,就做了列席代表。这事情是网上说的,不知对不对。(不对别找我......)

二、太极拳相关考证以及现代的发展简述
1、太极拳的创始,是这样的----根据现代传人的叙述----
陈发科说:太极拳祖宗就会,不知多久。
陈品三说:太极拳传于陈家祖先陈卜。
杨澄甫说:杨露禅告诉他,此拳创造于张三丰,传于王宗岳、蒋发、陈长兴为蒋发唯一弟子,陈长兴传杨露禅。
李经纶说:太极拳不知传至何人,但是王宗岳是集大成者。
宋书铭说:太极拳创于老子,历代都有传人,以后传到张三丰和他的七个弟子,他这一支是宋远桥的后人。
李家后人说:李经纶当时最初记录的就是太极拳传于张三丰,后来在拳谱记录中删去啦,原因不知。
赵堡传人说:太极拳创于张三丰,从王宗岳首传,下面是蒋发、邢喜怀......直到陈清平。
吴、孙两派关于这个,没有论述,吴派以杨传为准,至今尊奉张三丰。

由于杨、吴两派是流传最广的派别,所以,在以前,张三丰创太极拳、王宗岳、蒋发传太极拳成为定论。

2、上世纪30年代,唐豪先生开始对太极拳进行考证。唐豪给顾留馨的信中明确写道:唐豪直到晚年仍不会太极拳,打不下一个整套的套路。可见唐豪的考证,是属于外人的考证。
唐豪的考证原则就是要推翻张三丰创始人地位(见唐豪文集)。
唐豪发现了太极拳套路与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的亲缘关系,然后到了陈家沟调查,发现陈家提供的家谱上写有陈王廷是陈家拳手刀枪创始之人的写法,遂确定陈家拳创始人为陈王廷。
但是这样没法解决王宗岳和蒋发的问题。他自己说曾在北京得到一个本子,上面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一套阴符枪和一套陈家沟的刀法。阴符枪前面有一个序,说这个阴符枪是山右王先生所创造。
根据这个,他推理----王宗岳太极拳论、阴符枪、陈家沟刀既然抄在一个本子上,所以说这个抄录者应该就是陈家沟的传人,同时这抄录者还创造了阴符枪,而枪既然是山右王先生创造的,而本子上又有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以山右王先生就是王宗岳,王宗岳就是陈家沟的传人。根据那序言的落款,他确定了王宗岳就是乾隆时期人。王宗岳是如何得传的呢?不知道。
好玩吧?
然后是《武谱》的内容。《武谱》除王宗岳太极拳论外,还有几篇内容----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张三丰太极拳经。这几篇内容怎么办?经他考证这是武禹襄所做,冒名张三丰。
他又说,陈家很保守,绝对不学外来的拳。因此,可以推断,杨露禅学的拳,就是陈王廷创造的拳。
所以,他推断,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廷。
上述内容,山西科技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唐豪文集》。

3、顾留馨先生的身份我就不多罗嗦啦,大家可以去查。
顾留馨先生在上海曾在杨澄甫(也有说是杨澄甫弟子陈微明)的太极训练班学过太极拳,时间大约在两年。
顾留馨先生建国后曾跟陈发科先生学过陈氏太极拳,时间大约一个月,每天学4、5招(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顾留馨先生认可唐豪先生的考证,并与唐豪先生有密切的接触(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顾留馨先生多次给高层领导以及胡志明等外国友人教授太极拳(见顾留馨太极拳文集,山西科技出版社)。

建国后,顾留馨先生受命主持编写四式太极拳的书籍。他完成了这项工作,编出陈、杨、吴、孙四家太极拳书籍,以后又编了武式。

《陈式太极拳》作者沈家桢、顾留馨,示范者陈照奎。但是,李经梧的后人说,这书的技术部分是李的东西,却没给人挂名,而理论部分,至少洪均生提出了很多疑问(蒋家骏相关回忆文章)。
《杨式太极拳》作者傅钟文。傅钟文祖孙三人以后出版了《杨氏太极拳嫡传练法》一书。这个我就不多说啦。
《吴式太极拳》作者徐致一。
《武式太极拳》作者郝少如。近年再版时,经过修订恢复了原稿附录的《廉让堂太极拳谱》全文。
《孙式太极拳》作者孙剑云。
这些书是套路+拳谱,拳谱均采用顾先生的考证后修订的拳谱。

4、顾先生对现代太极拳提出了很多新理论。
陈家太极拳陈品三的书重视缠法。顾先生把这个称为缠丝劲,认为这是所有派别太极拳的核心。
这个理论引起了相当的争论。(洪均生的弟子们、李经梧的弟子们编订的文集以及顾留馨太极拳文集中,有此方面的记载)

5、李天骥在编订简化太极拳后,对杨氏大架太极拳做了修订,以利推广。这就是88式太极拳。
国家体委的武术专家们,在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编订了第三套推广性的太极拳,就是48式太极拳。这套拳依然以88式为基础,但是参杂了一些陈、吴、孙式的动作,也允许参用它们的风格。


国际武术比赛兴起后,为找出一个标准的竞赛套路,专家们沿袭48式的思路,编订了42式太极拳作为综合类的国际通用竞赛套路。
同时,专家们还编订了陈、杨、吴、武、孙五种国际通用竞赛套路。
自此,现代太极拳运动各套路基本形成。

现代太极拳运动出发点是体育健身和竞技,讲究的是锻炼要规范和贴近大众,竞技要高新难美。

6、从太极拳的流传看,近百年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杨家太极拳。太极拳当时也没有分派,都是一个名字----太极拳。
杨家也从未否认拳法来自陈长兴。
在陈发科到北京传拳时,杨家虽然没帮助,但是也绝对没捣乱。
吴家和杨家一直关系不错,互相扶持。
郝家在河北和上海传拳,发展不快,与杨家、吴家无冲突。
孙家发展也不快,而且多和形意八卦一起传授,在传授人员的选择上,与其他各派有差异。
赵堡诸派在河南和西北传授,与其他各派互不干涉。

以上各派,都基本认可张三丰的创始人地位,都尊奉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高指针。

近年来,陈家拳得到广泛传授。陈家拳以唐豪考证为历史依据,以陈家沟为基地广泛传播,掀起了一个太极拳传授的高潮。

7、太极拳的器械与拳不同。
太极拳的器械几乎全是以后加入的。
陈家拳的大枪,据说是从王堡学来的。花枪据说是杨家梨花枪二十四式。这些都是陈照丕所传。
陈发科平生不用器械,也不对外传器械。其女儿陈豫侠会剑。
杨家拳的剑,是杨澄甫与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李景林是武当剑正宗传人,为当时中国剑术的第一把好手。杨家从陈家学来的器械是大枪。
吴派的剑,与杨家不同。吴派从杨家学的只有拳、刀、大枪,其余的都是外来的。
武派从陈家学的也只是拳、枪。其余的都是外来。
孙派只有剑,这剑是孙禄堂与其好友李景林一起搞的,但是与杨家完全不同。

现在的32式太极剑是李天骥根据杨家剑简化的。
42式太极剑作为42式太极拳的配套套路,以杨家剑为主,参杂了其他成分。

但是这些器械一旦进入太极拳体系,则被按照太极拳原理予以太极拳化。

三、认识太极拳。

1、太极拳的核心思路。

太极拳是一种格斗技术。
其核心在于寻找一个用小力量打大力量、用慢反应打快反应的方法。所以,太极拳起初设定的基础就建设在对抗双方不平等的基础上。
正因为这种设定,太极拳并不是把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的(当然并不排斥这种提高),而是把技术放在第一位的。
众所周知,想打到别人,不过两个要素----力气大、速度快。
而在此种不平等的条件之下,太极拳想比人家快,只能缩短打到人家的距离;想比人家力气大,只能使用人家的力气。
这就决定了太极拳的作战策略是:
第一,重视攻击----无休止的攻击(因为他无实力去防守);
第二,重视造势,尽量让自己的攻击处于顺畅而让对方的攻击不顺畅(因为对方顺畅的话,你即使同样顺畅,也是输);
第三,重视借助对方的错误或者把对方的进攻变成错误。

由于设定的太极拳手是弱者,因此,你不能用绝对力量取胜,不能用绝对速度取胜,也不能用技术动作的变化(招式)取胜。
那你用什么来取胜?
太极拳抓住了最重要、最无法变化的一个东西----力量!

任何攻击,必须有力量!这是攻击的绝对要素!
于是,太极拳就在力量上下功夫。
要让你的力量发挥不出来,首先,我要能感知你的力量,其次,我要能把你的力量为我所用。
力量的要素,不过就是一个大小、一个作用点、一个发出点、一个施加力量的时间长度。
所以,太极拳的力量感知训练,就是训练对于对方力量大小、作用点和发出点以及施加力量的时间长度的感知。
而要了解这个,运用这个,也必须知道自己的发力相关要素。
这叫“听劲”。

太极拳有两种听劲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接触感知,另一种是通过不接触感知(说白了就是猜测)。

从这个思路看,就知道太极拳为什么最初采取缓慢的套路练习方式----就是为形成运动中周身协调的习惯,并在缓慢运动中探索自己的力量的相关要素。这就是“走架是知己功夫”的含义。
至于“知人”,太极拳通过推手来体会。“推手是知人功夫”。
推手不是比赛,不求胜负,而是在互相推挽中摸索对方力量的各种要素。是一种训练方式。
推手起初的训练是十分缓慢的,随熟练程度日益加快。

由于这种技术掌握能力的不同,在推手过程中,就可以看出谁的技术好。这就是太极拳同门往往通过推手来比武的原因。
推手是太极拳特有的技术。
推手不是硬推,不是摔跤,不是擒拿。
任何没学过太极拳的,均无资格参与“太极拳推手”。

现代的“推手比赛”,因为要比出胜负,好争名声、得奖金,就出现了一些情况,这个我不多说。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形意拳、八卦掌也把对对方力量的攻击作为本质的东西,所以这三种拳被称为内家拳,意思就是“放弃对外形研究而对内在要素研究的拳术”。只是三者思路不同----太极拳重视引导对方力量走过头,八卦掌重视改变对方力量方向,形意拳重视打断对方力量的运行线。)

2、从核心思路看太极拳的体系。


太极拳把缩短到对方的距离和借助对方力量当作战胜对方的工具,这就要求太极拳手必须对于发力有完整而敏感的掌握。

一个人,要想发力,就需要把自己当成一台最科学的机器,获得效率最高的发力结构和最稳固的发力支撑。

人的动作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由于人的形态一致、关节运动范围是限定的,所以,人的发力动作跑不出那几十个结构和支撑----对啦,我说的就是站桩。

太极拳以正立----以后发展为浑元桩----为起手,就是此因。
太极拳必须先让学者搭起一个合理的、静止的架子,在架子的基础上练习发力。这就是站桩。
太极拳的桩有多少?严格的说,一个也没有。----这是什么话?

这是因为:太极拳已经从身

文章评论

yaya

[em]e179[/em] 3、所以,跟师父学,其实学的也就是这些训练技巧和格斗技巧----这个外人学不到。 再是师父可以看着你的进展,为你确定训练计划,为你进行随时的学习指导和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