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心灵成长

让一张纸安静的画,而非狂躁的涂。

笔画最简,一撇一捺即是“人”

除一之外,笔画最简,内涵至深;万物之内,智能最高。

人也,加前冠后缀,即仪态万千:男人女人伟人凡人敌人有人伤人文人,人间人性人权人格人犯人情人祸。自从大自然衍生了人,社会派生了人字寓意,地球上就有了几千年轰轰烈烈的斗与和、生与死。人之复杂,我们也无法说清;人之简单,统一归属了时间。

你我都是宇宙的人之分子,不可不知人的过去,不能不想人的未来。

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曾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如日如月的象形字,展开广阔天地

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如影随形。

中国版本学和目录学大家顾廷龙先生回忆童年读书,最先想起的就是这一课“天地日月”。

那些如日如月的象形文字,那些天广地阔的意象,尽在启蒙时分。

古人称,盘古一斧劈开混沌,清的上升为天,浊的下沉为地,天地由此分开。读书升腾着清气。一位西方教育家说:“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么样走路,可是一打开课本,你发现有了翅膀。”

登楼望月,看到世界另一种样子

望月的人,读课本的人,百年后再读这一课的人,可能都会觉得,还是中国的月亮圆,难以解释。最著名的汉学家能翻译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味道吗?

很久之前,看了一出戏,戏里的男主角是一个瞎子,他说了一句很金典的话,至今也不能忘怀。“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只是用眼去看,那你只会看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但相反,如果你用心去看,去体会,你会发现,其实世界是另一种样子。”

诚然,如今社会充斥着太多的丑恶和黑暗,太多的人只会用眼睛去看,所以有些人甚至觉得了无生趣。太阳的余辉很短,可是它还是尽力地照亮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直到全部被月亮遮住为止,早上,当那第一线的光线射穿云层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特别的温暖?那新鲜的空气再次围绕着你和我,那草地的气息,久久地停留在你的鼻息之间。

大路上人往来,好似人世缩影

简单的话,简单的场景,好似人世缩影。来来去去,红尘滚滚。心静的人,岁月静好。

遵循自然起伏变化规律,合拍自然生存节奏,顺遂相遇的缘分而安乐,你才能寻求到属于自己生活的真正幸福快乐。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破不如看开。红尘繁复,看破世间种种的七巧玲珑心又有多少呢?可是,有些事情,不是看破就可以的了。如果缺少那份容纳海阔天空的胸怀,世事洞察的聪慧,反而成了压榨生命的苦酒。看得越清也越痛苦。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在世也许有定数,勉强不得,过于勉强只能自我过意不去。

一川的鲜活,尽在孩子的眼里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雨后树丛下新冒出的成片的小蘑菇、草丛里悠游散步的蜗牛、草地上成群嬉闹觅食的小麻雀、树梢上新抽的绿芽儿和花骨朵、院里的跷跷板和小木马新刷了颜色……甚至连花园小径上的一块地石坏了,他们都眼尖得很一眼就瞅见了。很多事物,在我们的眼里已经看不到它们的美好,透过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我们跟着他们感受到了很多大自然的美好和奇妙。

大自然带给孩子们什么?最原始的生命力、 智慧的灵感、丰富的自然知识……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没亲近泥土的童年即没有真正的童年。

万年不变、代代相传的那是“家”

布局即成格局。屋在日升月落里,人在风动水流中。东方气韵,于一砖一瓦一春一秋中蕴积。比起七十年使用期限的房产,我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山顶洞开始,不爬山和迁徙,守着一个万年不变的家。

贫困时,家是一个窝;战争中,家是一幅箩筐,一根扁担;动乱时,家是一汪平静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圣殿;上山下乡时,家是远离“文攻武卫”的世外桃源;太平时,家是一座博物馆,又是一个加油站;孤独时,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绿洲;富裕时,家是一帖清醒剂;归西时,家是驶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来世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港湾,那是诗人化的美境。

走遍天涯寻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你回到家就发现它了。

北风起大雪飞,草荣木落年去岁来

远望山川大气候,近察檐下小变化,写景叙事抒情,洞察世事,明晓事理,登之得高,记之达远。

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而我说:“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洞察世事之慧。”超世之才和坚韧不拔之志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洞察世事之慧大概才是真理与成功的源泉。

总有人抱怨说 世上的真理都是给那些少数哲人准备,与自己无缘,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真理,只是缺少发现真理的眼睛罢了,或者说,有了发现真理的眼睛,谁都是思想家,谁都是哲人。至于成功,则愈加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细节,诸如日升月赴、草荣木落、年去岁来之类,在寻常人眼中自然也是寻常的,不过,若是在具有洞察世事之慧的智者的眼中,便大不相同。

起居:没有秩序就谈不上平衡

夜间早眠,日间早起。

宇宙间的万物、万事、万灵,秩序是第一重要的。没有秩序就谈不上平衡。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享年94岁。在这代著名的教育和文学者中,他是高寿的,他最著名的长寿体会是早睡早起。

通常来说,文人读书、写作都是夜以继日,而叶老则从不开夜车。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著作、论文,而他的这些著作大都是在白天完成的。叶老每天坚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保证睡眠充足。

节饮食: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

渴则饮,饥则食。多饮多食,皆能伤身。

唐布袋和尚有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满田的粮食、希望和禅意。

现在生活好了,营养不缺,但要科学合理,简单朴素,多吃多占、过分挥霍、暴饮暴食不会健康。现在年轻时看不出来,可人生是“长跑”,到中老年以后,会“秋后算帐”。

全国政协委员杨宝奎曾在一份提案中指出,2009年我国的住宿及餐饮业零售额达17998亿元,以餐饮业零售额约为1万亿元估算,如果浪费率在10%,总额就已达到1000亿元。巨大的浪费并不是就餐人员吃得少,而是菜点得多。浪费与就餐者的暴饮暴食相生相伴。点餐时无所顾忌,不讲究营养搭配,只求一时大饱口腹;就餐时,相互比拼喝酒,不醉不归,哪怕伤身体也在所不惜。

“浪费最严重的是公款吃喝,常常是满满一大桌菜,客人起身走了,一大半菜还剩在桌上。因为不是自己掏钱,就慷国家之慨。”杨宝奎委员说,一些部门开展正常的业务工作经费匮乏,用于吃喝的招待费却大大超支。“对于正常的公务接待,人民群众都能理解,但显然超出正常需求的巨大餐饮浪费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腐败现象。”

惜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温课既毕,尚有余时,兄习图画,妹学手工。

在青少年中,有的人对时间抱着日复一日饱含终日,无所用心的态度,还不懂得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可悲。有这样一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这一脍炙人口的名言,不知曾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他们自己在青年时就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有所作为。今天一切有抱负的青年都可以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句名言中吸取教益,珍惜点滴时间,认真地学习和工作。 唯有珍惜时间的人,方有希望攀登理想之巅峰。

朱自清在有一篇散文里写道:洗手时,时间从洗手的盆里过去,吃饭时时间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里过去,我察觉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他遮挽的手边过去……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往有理想而不珍惜时间的人向坐在一艘漏油的轮船里,永远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睦邻:居不必无恶邻,惟善自持者而得之

母在厨房,制糕已成,命儿捧糕,送往邻家。

“邻居”一个很简单的词,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说明,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礼貌: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

门外客来,迎入室中,正立客前,对客行礼。

礼貌是一种习惯,可以培养。礼貌的最高境界是轻松自如,也就是说言行举止要自然得体,让人感到安适。不礼貌是对别人的一种威胁。两人狭路相逢,双方都应主动相让。有时候,不礼貌不必见诸动作,光是一个眼神就足以令人感到威胁。冷着面孔向人问好,还不如不问。

古代的中国,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三百条礼仪准则和三千条行为准则,类似于今天的行为规范),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古代的中国被世界各国称为“礼仪之邦”,不论是接待客人,出使他国,古代的中国人都以“礼”字为上,即使面对没有开化的少数民族,也未曾听说不以礼待之的状况出现。但如今中国人在国外的旅游形象却经常遭人诟病:时间观念淡漠,嗓门大,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动不动就出言不逊,这些不文明的毛病,说到底,还是一个礼仪教育的缺失问题。礼仪教育不仅是一种礼貌教育,还是一种素质、一种人格的教育。一个随地吐痰、不顾别人感受而到处喧哗的人,或许他有文化,有知识,却一定没有教养,没有素质。

镇定: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內外

王戎七岁,与众同观虎。虎忽大吼,观者皆惧,戎独不动。

镇定是一种风度,一种思想,一种人为属性转变成天然属性的过程。程颢这么说“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行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是把握住了空虚之理,用来转换人们的思维,指出,内部心性的稳定,是给人以力量的供给本源,不定,则精血去而中空,定下,则稳如盘石而稳安然。

然则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镇定自若?镇定,是心灵的属性,形成和改变都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沉淀,并且灵感的琢磨。从自身的外质先行。可以,从文化构成,随着知识不断的认识加深加广,则对世界的领悟又换了层次,同时,对大千世界中的小小个体,定然有新鲜的思维。从表面工夫作起,打点自己的生活,工作物质状态构成,比如服饰,行为等等,小处着眼,则心思被无形中定义了。

戒惰:懒惰乃生者之墓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朱光潜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放在高一语文必修当中,归在“认识自己”的单元,其实讲的是励志。文章说到人性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即是懒惰,几乎就是“万恶之源”。有史以来,恐怕对懒惰的认识的深刻,对懒惰的声讨,莫过于此。

电影《七宗罪》讲的是一个杀人凶手把他认为人的恶习中不可饶恕的七种人杀掉,其中,就有一种叫做懒惰。因为懒惰,人丧失了赚钱的机会,因为懒惰,人丧失了得到智慧的时机,因为懒惰,人也丧失了进步的双脚。曾有一句古话:“勤能补拙”,我要加上一句,就是“懒使人流于平庸”,即使你资质一流,没有学习,没有充电,哪能赶得上时代前行的脚步?天才少年方仲永不就一个典型的例子,少时即便资质过人,没有努力,没有勤奋,最终不也成了凡庸之辈?

乐观:笑对困苦,坚毅不倒

不倒翁,状似老人。头大,身短,须长,发秃。耳、目、口、鼻皆全。上轻下重。以手推之,随到随其。

比地大的是天空,比天大的是人心。心胸豁达的人是真正的强者,乐观则是他们的情绪体验。乐观者能应付生活险境,掌握自己的命运。邓小平的心胸就很博大,在他80岁高龄时,联邦德国总理科尔问他“长寿秘诀”,邓小平回答说:“天塌下来我也不怕,有大个的顶着。”乐观的人即使事情变糟了,也能迅速作出反应,找出解决的办法,确定新的生活方案。乐观的人不会对事业表现出失望、绝望,正如EQ中所说:悲观的心态泯灭希望,乐观者则能激发希望。

有两个年轻人一起去打猎,其中一位在途中不慎跌入深坑,以致两腿骨折。当他跌下去的那一刹那,猎枪走火,射中同伴的眼睛,很不幸,他的同伴因此而双目失明。但是,这位失明的年轻人,从那一天就开始思考自己每天应该如何生活,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后来他发明盲字造福盲人,又开设了盲人学校。相反的,那位折断双腿的年轻人却因悲伤而自杀,永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读书: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上苍托先生转交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两个字,一件事,贯穿一辈子。

当年的学堂乐歌有唱《读书》:“学生学生学生,读书要用心。平上去入四声,字字要彻清。音要准,读要勤,讲解要分明。字音字意要留心,进步自胜人。”另有一课描写“禽兽”: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奇者能效人言,唯不能读书。

“不读书不能成人”。史书印证:不读书、不能读书、不尊重读书、多禁书的朝代,人非人。

不拾遗:勿让贪念毁了前程

王华行池畔,见地有遗金,华置金水边,守其胖,待遗金者至,指还之。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家乡教学,其中很有名的高徒也在其中,那就是著名的儒家代表,孟子、颜回、曾子等等。

当时由于学生们家境贫穷,有很多丢失笔墨纸砚的情况,每当孔子追问是谁所偷,大家便异口同声说是颜回偷盗。孔子批评他,他也不分辨,只是依旧苦读诗书,本分做人。经过多次的观察,孔子发现颜回不象偷盗之人,于是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次放学的路上,孔子用红纸封上一锭金子,上书“天赐颜回一锭金”,并丢到颜回回家的必经之路旁,在远方观察颜回的举动,颜回看见金子,并没有装入口袋,而是在金子上加上一句:“外才不发命穷人”,然后丢之路旁,扬长而去。

“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发命穷人”不仅对仗工整,也体现了颜回高风亮节的品质。

孔子见状,大为赞赏,对颜回的人品看的一清二楚,自此谁再诬陷颜回偷盗,便严加惩治,并把这件事情讲给众人听。

颜回高尚品德加之勤奋好学的精神,终于成为中国儒家的四大代表之一。

网开一面,做人要怀揣仁德之心

主角:两小动物一小儿。

道具:网,竿。

情节:怜悯之心,网开一面。

感受:用字吝啬,用情开阔。

丰子恺有诗:“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民间也有俗语:“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对任何人都有尊重之心、有真诚之心、有敬人之心、有知人之心、有自强之心,才能达到不被人怨恨和抱怨,才能达到仁德的境界。

掠不去的是藏于胸怀的民族意志

语浅图憨。兄弟一问一答之间,兵对肃然。

记得那时年龄小,也学岳飞去杀敌。

梁启超当年曾大声疾呼:“中国向无军歌,发扬蹈厉之气尤缺,此仰国运升沉之所关也。”

少年学堂军歌《雪中行军》渐有传唱:“哥哥手巾好作旗,弟弟竹竿好作马。邻家兄弟拿枪来,去到山中演兵队。山中处处皆大雪,路上无人飞鸟觉。北风刮面如剪刀,黑衣尽变白衣色。我等不怕死,哪怕风雨雪。哥哥你做司令官,快步慢步由你说。山中喇叭呜呜吹,山下人家把门开。山下人家你莫惊,我等不是外国兵,也非山中有盗贼,乃是学生冒雪来行军。将来大家要当兵,保我中国四万万人人都安宁。”少年雄风,凛然高蹈。

穿线缝衣时看到的是母亲的慈爱

一位从越南归来的美国战地记者给MBA学员放影一卷他在战场上实拍的影片:画面上有一群人奔逃,远处突然传来机枪扫射的声音,小小的人影,就一一倒下了。放完了,他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是血腥的杀人画面!”他没有说话,把片子摇回去,又放了一遍,并指着其中的一个人影:“你看!大家都是同时倒下去的,只有这一个,倒得特别慢,而且不是向前仆倒,她慢慢地蹲下去……。”看到同学们还是看不懂的神色。他居然抽搐了起来:“当枪战结束之后,我走近看,发现那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她在中枪要死之前,居然还怕摔伤了幼子,而慢慢地蹲下去,她是忍着不死……

母亲们用几千年的线穿过一辈子的针眼,缝缀我们沐雨栉风的布衣华服,让我们知寒知暖。即使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百善孝为先:羊羔跪乳,乌鹊反哺

自古以来,孝是最重要的善行与德行。在诸善之中,孝最具有超越性;在诸德之中,孝最具有普遍性。为了强调孝的超越性,孔子曾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来源。为了强调孝的普遍性,又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意思是说,孝可充满宇宙之间,能贯通天、地、人三才而为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孝道是如此的重要,俨然成为事亲、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极则(李国良,1973)。

中国人重孝道,就是希望以此为起点来爱他人,爱世界,故曰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敬,他会往对其他的人孝敬,你信赖吗?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到,"不爱其亲",不爱他的父母,"而爱他人者",而往爱护他人,这个叫"悖德",这是背反一个人的德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内洁自己外化环境,受用一生

内洁自己,外化环境,接日常小事,能受用一生。

我们第一次被剪指甲之后,我们第一次执帚洒扫以后,母亲帮助我们践行人的规则:不可藏垢,人要干净。

记得孩提时,每当口袋里书包里多出点物品,小至一颗玻璃弹子,一块橡皮擦子,大至一本小人书或一分钱,祖母就会追根问底直至水落石出,并时不时伴着一句 “做人手脚要干净!”

做人手脚要干净,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最易懂的教导语言,是中国人自幼就受教的做人道理之一,是中华民族培育英才的优良传统教育方式!社会要和谐,经济要腾飞,必须以道德教育为先导,以廉洁奉公为突破口,让千千万万的孩子自小就懂得手脚干净的做人理念,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手脚干净,一心为公光荣”的思想,已成了当务之急!

拍手逐雀:只阻碍不杀生,留白天地宽

好看的场景。丰收的黄昏,小雀、童子相继出场。面对争食麦粒的小雀,童子只是拍手噪逐,如田间稻草人,只阻碍,不杀生。

各有活法。在矛盾的交会处,留白天地宽。无需龙威震怒,麻雀虽小,五脏也盛有忧喜悲念惧。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好;理直气和,义正辞缓,有时更好。

红日降下的黄昏,转个身又是红日腾空的黎明。

(雅虎学堂)

文章评论

青山

聆听来自教育人的好文......好有意境 [em]e163[/em]

原野

[ft=,2,]真棒![em]e179[/em][/ft]

冰踪月影

[ft=#006633,4,楷体_gb2312][ft=,,][B]很好的资料值得收藏啊![/B][/ft][/ft][em]e181[/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