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文家槽的村落选址和格局

个人日记

        文家槽古村落选址和格局形成,既与山川形势相关,也与张、文两姓始迁祖插占为业和平相处有密切联系。

文家槽总体地势是两山夹一槽,呈船型。双鹰山(阴山)屏障于东南,阳山屏障于西北,再加山下涪江天堑自然屏障,在兵连祸结的古代,纵有千军万马前来进犯,或是土匪骚扰,都难攻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

双鹰山高峻雄奇,酷似雌雄两鹰并肩振翅。恰似鹰头的山峰上,黑石坚劲,草木葳蕤。而形似翅膀的山峰,正好由状如羽毛的岩石构成。阳山晨迎朝日,暮送夕阳,给山村以阳刚之气。阴山低矮阴柔,隐含母性的慈爱。这暗合了村人敬畏天地和崇尚刚柔相济的朴素观念。

文家槽张、文二姓先祖将两山之间的凹槽比作船形。经协商,文姓始迁祖居东面船头,今日地名唤作晒坝里;张姓始迁祖居船尾,今唤槽中间。后,两大家族繁衍壮大,加之杨、杜二姓及几户移民迁入,在船头”“船尾及中间地带形成院落。故此,文家槽民居自然形成三大聚落。从建筑遗迹看,文姓祠堂在船头”,张姓祠堂在船尾

此地山高雾大,雨量充沛,每到夏季,常有山洪爆发。村人巧妙借用丹霞地貌的溶洞暗河建设排洪水道,主渠道自东西两端向中间汇集,主渠2道串联支渠,共约3000余米,皆为石砌,深约1.5米,阔约2米。部分渠段盖以青石,其上行路,其下流水。总泄洪点有2处,皆为天然地下溶洞,不知其深。平常看去,野草摇曳,不见洞口。但是,当洪水汇流于此,自然渗流进地下溶洞,随暗河远流。

山上植被茂盛,山林蓄水性强,分布众多山泉。村人剖竹为引水槽,节节相连,自泉眼将泉水引至厨房石缸,饮用水很是方便。

石头众多,形态各异,引人奇思妙想。有的散落山坡,有的静卧草坪,有的簇拥林间。大者如象如牛,中者似羊似犬,小者若龟若兔。村人开石建房,也采石码砌堡坎、地埂和堰塘。水缸、磨盘、碓窝和猪羊食槽等用具,也全用石头制成,可谓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文家槽垂直高度高出涪江江面百余米,至今不通公路。进村主道在东北角,先乘船渡过涪江,再沿笔直的天梯岩曲折上行。道路悬挂于绝壁,稍有不慎,一失足必成千古憾。村人力大健行,每每行走此路,也必须在一个叫老鸦岩大歇气岩石上稍事休息,才可继续攀援。惯于探险的驴友行走路上,仍不免屏息凝神,小心前行。另一条路需借道江油市云顶村,虽比主道省力,却因村民与江油联系较少,也少有人行走。如今,游客进村,多选此路:中坝武都北城云顶文家槽。道路艰险的弊端是阻碍了内外交流,使古村成为被世人遗忘的死角,但是,同时也保全了古村的自然风貌、淳朴民风和古朴的民俗文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