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烟台地区13—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中作文

教坛心得

                                           评烟台地区13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眼睛,是为看到别人;我的耳朵,是为倾听别人;我的双手,是为帮助别人;我的心扉,是为欣赏别人;我的笑容,是为温暖别人;我的语言,是为劝慰别人……没有别人,人生的意义何在?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处,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点评:高一学年的三次作文较好的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高一侧重了对自我的关注,考查学生作为鲜活个体生命的能动体验者。透过自身的眼睛对社会人生百态进行深入思考,在自我的经历中关注和感悟自身成长,提升生命的理解和自我品质的反思能力。前两次作文是《那一次倾听》《心中的树》。前一题侧重了“我”对客体特征的感悟和思考,后一题侧重了客体特征对“我”品质影响的程度之深,并决定着“我”品质的发展趋向,而本次作文题可以说是对上两题的总结:总结我对客体体验与感悟,并开始向“关注他人,关注人生”过渡,说明“我”的人生意义,完全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系中。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尊重、理解、善待、关怀”是人文性里最核心的关键词。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这就是你人生的意义。那么,怎样去揭示这些人生意义呢?从材料中看,前边所有的“你”为他人的言行,便是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后一句用反问说明,如果心中没有他人,只有自我,人生便是狭窄、没有意义的。

从总的方面,“把美好送给别人”“给予是一种智慧”,才能体现出人生意义;也可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享”是一种人生意义,这里可参照校报“语文读写”第25期,上面有“交流”“分享”和“给予”专题供同学们参考,其中有一篇《人的相遇》,可从另一种视角揭示人生的意义。当然你也可以将材料中的话一并写入人生意义中。

如果小角度切入,可以从材料里选任何一句话作为立意切入点来写。比如“我的笑容,是为了温暖别人”,校报第一期“微笑”专题中有《微笑如花》《给世界一个笑脸》《心驻芳华》供你参照;比如“我的心扉是为了欣赏别人”,校报“语文读写”第27期“欣赏”专题中有《学会欣赏》《学会欣赏别人,提升自己》供你参照;材料中的另外几句也可以在“语文读写”中找到相应的专题。

如果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作文内容探讨的是“用美好交换美好,用善待交换善待”的人际关系话,那么高一这次作文内容也基本契合了这个立意,只不过是人际关系中“我”的人生意义是为主的,体现出了高一向高二学段的过渡特征。

 

高二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厨房里发现了一个装着果仁和葡萄干的罐子。他伸进手去,用力地抓了一大把。可是,当他想把手拿出来时,却发现抓着东西的手根本拿不出来,因为罐口太小了。“我该怎么办啊?”他哭了起来,“我的手会永远卡在这个罐子里拿不出来了。”正在这时,妈妈进来了。妈妈说:“别慌,你试着把手里的果仁和葡萄干放下一些,就会发现手很容易就能拿出来了。”小男孩试着做了,手真的拿出来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处,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⑤字数不少于800字。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考纲的“关注人生”,从中考查学生讨论人生时所展示出来的精神趋向、文化底蕴和思辨能力。从审题角度看,难度不大,每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都可以写出内容较充实的文章。从因果上看:小孩的手为什么拿不出来,因为他想要的东西抓得太多;为什么手又能拿出来了呢?因为他放手了许多东西,因此,从“舍与得”的大角度入手写就可以的。当然选择的角度口要小。

  你可以从舍与得的关系上入手写,舍与得充满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在不断舍弃又不断得到、不断得到又不断舍弃的过程中,可以说有得必有舍,有舍必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你舍与得的行为时时刻刻演绎着你成功或失败的故事。

  你可以从“拿得起,放得下”,去写人生胸襟的修炼;也可以写“放下”情、利、财、名、愁、苦、趣、乐后体味到的千般哲理;还可以从“选择与放弃”的人生抉择中去体味人生智慧与秉性、精神意志的淋漓尽致。

   考前曾下发的校报“语文读写”第27期中正好有一个“舍与得”的专题,其中《天下智慧,莫过舍得》《舍得》《一个“放”字千般哲理》《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幸福》《放下》《放弃》《选择》等几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最佳的切入角度,读过的同学一定会有不少参悟的。这一期里还有一篇《选择对手》,这也是一种角度。当我们在学习中选择好竞争对手时,要想赶上或超越对手,我们身上同样有许多东西也必须放弃,并学习对手身上的种种优点,才可能达到或超越对手,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在本期练习中,无论是讨论题还是作文题,都是谈“舍与得”的。这里不再烦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