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中)

教坛心得

       
          我看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中)

       第二类:给人生道理、哲言,用生活事件印证。即,在题目中给出某种人生道理、哲言,由考生依据道理哲言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经历,来印证该道理、哲言的正确与否。这种类型的考查特点是:不同层次的考生都必须站在给定立意的同一层面上,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较侧重考生的思辨能力。有时,考生的精神趋向的考查受到一定制约,立意层次的高低深浅较难评判

北京卷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评析:这个材料就是给出了人生道理、哲言,让考生用生活事件去印证其是否正确。就我个人而言,北京的作文题是18个作文题中最出彩的。它不仅紧扣住了社会现实生活,更是把考生引向对传统美德细节的关注与思考上。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又彰显了“文以载道”的作文原则,引导考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塑造的历史责任进行关注。将现实与传统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体验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从材料中的这些规矩看,里面蕴含着如何礼貌他人,如何与人分享,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保持仪态及忠厚勤俭等美德,这些又都是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选其中任何一点,都可作为立意角度,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从生活小事,以小见大。你可以写某个规矩对自身修养的影响,也可以写规矩的约束是一种爱;可以谈哪些规矩可以保留发扬,哪些规矩需要反思;也可以谈如何传承与发扬。应该说,这个作文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只要紧扣弘扬这个主旋律就可。

事实上,这些规矩中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人文观就是“尊重、理解、善待、关怀”,要想达到与人相处,关系和谐,就必须树立这个人文观,就必须从这些规矩做起。我们常说德润身,富润屋。美德养成男人的品德,娴静养成女人的优雅。巴尔扎克曾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贵族代表的就是一种气质修养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生成,就得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始。以上可参阅校报“语文读写”第13期“修养优雅”专题,第15期“品德”专题,31期“规矩”专题

上海卷: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评析:上海这个题就是人生道理、哲言材料作文,限定的范围比较明确。既是一个具有比喻意义的材料,又是一则具有思辨性的材料。就前者而言,沙漠比喻人所处的一种环境,而后者“自由与不自由”是个对比关系。考生在政治课上学过辩证分析,因此,从观点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和论证的层次上都没有难为考生。

从材料的意义上看,我们想穿越沙漠到达梦想的道路和方式都是自由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梦想和达到梦想的方式,这时你是自由的。但要实现梦想,就必须穿越沙漠,就必须付诸行动,你就必须忍受沙漠这个环境里所有的磨难,这时你就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你的选择,不自由是制约你的处境。比如你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其梦想与你选择的方式是自由的,但要想达到梦想的目的地,在高中三年里,你求索的苦旅中,就必须接受这个环境里给你的所有制约和不自由。从课堂纪律、学习内容、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接受被限制。在苦读中砥砺意志,在寂寞里雕饰品性。所以为了梦想的实现,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这里可以举自己在自由与约束上经历的反复、挫折等来印证该道理、哲言的正确,这样才会有说服力的。人人都有伟大的梦想,但不少人终其一生,却不能达到梦想的目的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弄清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关系,没有学会自知、自制,没有做到心无旁骛、自我约束。因此,人的自由与不自由组成了人生的两种状态,同时也就构成了人的主动性与自制性的两种品质。

这个作文可以写成故事,可以写成感悟,也可以写成小论文。写什么内容是你的自由,但写的时候文体的限制你又是不自由的。但这个作文题可以考查出考生对生活和人生,对自我和成长的理解程度。(可参阅校报“语文读写”第31期“自由与约束”专题,也可看看“走向远方”会给你什么启示。)

浙江卷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评析:浙江作文题仍然沿用了前两年人生道理、哲理材料的方式但这次材料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材料共4句话第一句话的后半部分“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什么样的门可以挡住你的脚步呢?只能是不该进的门,进对了门就可以走向世界。怎样的门才算是错门、错的起点?这里到底要向考生说明什么?如果第一句是讲广义的门,第2句讲到大学的门,那么第三句是针对第一句讲还是针对第2句讲?第四句的后半部分讲“有的深有的浅”,这是让考生讲过去的“深浅”,还是讲未来的“深浅”?还没走进大学门,考生怎么知道未来的深浅?这里是让考生表表决心抒抒情吗?展望未来的路上必定会有深深浅浅吗?所以我个人以为,这段材料含意不清,逻辑也较混乱。如果立意就其中一点讲,立意就会显俗套,如果就整个材料讲,立意恐怕会混乱。如果第3句调整为第2句,第2句改成第3句,就有了照应关系,考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些。门可以挡住你的脚步,是因为你缺乏“学习探索创造”的通行证,不去推开这个门,这个门当然就挡住了你的脚步。如果你拥有了这个通行证你就会走向世界。这样理解恐怕会好些。

抛开我个人观点,按照材料原来的本意:门,有虚掩,有紧闭。面对人生之门,你只有拥有毅力,探索与创造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推开未来的门,你就站在了所有未知的起点和边缘未来的路扑朔迷离,充满未知困难与坎坷,只要拿着“通行证”勇敢往前走,即使我们的脚步或深或浅,我们都一定会走向成功的终点。面对门,失败与成功同在,我们应该学会抉择,人生便是一场抉择,唯有勇气才能打开未知之门。

这个立意要是明确一点的话就是,勇气与探索是打开未知之门的钥匙,毅力与创造是走过未知之路的动力。

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标题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评析:四川卷是关于人生道理、哲理的一句话材料题,考生依据这个道理哲言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经历,来印证该道理、哲言的正确与否即可。从文体看较偏重于议论文,擅长其它文体的考生相应地要吃些亏;从立意上看角度较为单一,属励志类,考生发挥的空间较小。

“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前后分句应是一个条件关系,其中有三个关键词语必须弄明白。一是要弄明白“站起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其二是如何理解“属于”,其三是如何理解“他”。

“站起来”可以是身体方面的,更可以是精神方面的比如盲女克莉丝汀,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可她却用手成就了无数精美的菜肴,成功地走向世界的前列,走到了人群之中,让世界看到了她灿烂的笑容她用永不气馁的精神站了起来,站到了世界的前列。挖煤工人熊朝忠,身高155,体重不足50公斤,却成为了挑战世界职业拳王的中国第一人。他用不屈执著的精神在世界拳坛面前站了起来,让全世界认识了他。站立不仅是一种身体姿势,一种用满腔激情和信念撑起的伟岸身姿;站立更是一种希望,一种尊严,一种精神,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使命感,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属于”应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你站起来了,首先必须融入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你,二是世界接纳了你,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你,两者不可偏废否则,即使你再强大,甚至称霸,但世界不接纳你,你就成了孤家寡人,终将被世界抛弃。比如,你有了为家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你的家这个小世界才能属于你。你努力拼搏考上了大学,被大学接纳,大学这个世界就属于了你,人生的多彩的世界由此打开。国家的崛起、经济的复兴,有利于世界、立足于世界,世界拥抱了你,这个世界就属于你。我比较反对一些专家的观点,“只有你征服世界,世界才能属于你”这有点霸王心态,忽略了你必须首先“融入”世界,被世界接纳才行。

三是“他”,可以指小我,也可指“大我”,不再繁述。弄清了以上几个词语的含义,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10 福建卷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评析:这是隐喻着关于人生道理、哲理的一句话材料题今年的“空谷”相较于去年的“忧天”,少了些学院派的味道,感觉距生活近了许多,让你可以脚踏实地从生活中去思考一些问题了。首先是应弄清这个材料中“空谷”、“悬崖”和“栈道桥梁”所貝有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这个对考生而言不是很难。“空谷”可以象征人生征途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以逾越的坎坷、挫折、困境等而“悬崖”和“栈道桥梁”可以分别象征面对坎坷、挫折、困境时的两种不同的心态。前者是消极的、悲观的、绝望的;后者是积极的、乐观的、充满希望的。在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悲观者的眼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乐观者的眼前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可以从悲观和乐观两种心态上立意,即,在人生征程和生活中,无论遇到多么艰难困苦的绝境,我们都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唯有把这种心态当作“栈道桥梁”,我们才能走出困境。

如果作文的立意仅停留在态度这一层面上,可能得高分会很难。还应该更深层一步思考,仅有乐观的心态还不行,还应想到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行动,才能真正搭建起栈道桥梁,顺利地走出空谷,走出困境,这才是最关键的,对个人,对单位,对国家均是如此。可参阅校报“语文读写”第11期,“挫折、逆境”专题。

11 江西卷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评析:这个材料至少有三个观点,所以仍然是关于某种道理、哲理的材料题务实求真是今年江西高考作文的最大特点。作文试题直接切入了考生日常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从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方式及出现的问题等层面设计了考题,让考生能够真正地从探究学习体验过程中谈感悟与思考能较合理地考查出考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另一角度讲,如果某个县市或某个学校在探究学习中不务实的话,考生在探究上想讲出个所以然,那可真是难为了考生。

从材料分析看,其关键词是“探究”,其含义应是探索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材料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探究是一种学习经历”,“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流于形式”。你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谈,也可以就其中一点谈。因为这三点内容不是并列关系。写时选好角度,联系自己的经历感受谈。如果考生能经常参加学校课内外的学习、社团等活动的话,内容肯定会丰富生动得多,学习体验也会深刻得多,得分就会相应高些。

江西作文紧扣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紧扣了考生们在课程改革中的生活体验,这也给了我们一线高中教师一个启示:如果我们的教与学仍然是高强度封闭式的,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拖了学生高考的后腿的嫌疑,这真是该我们认真思考的事。

 

12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评析: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话题,让处于青春时期的考生关注青春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关注自我,关注人生”的考纲要求。可能不少学校都写过关于青春的话题。这个题如果只停留在歌颂青春这个层面上写,恐怕是难以写出深度的。

这里首先应弄清材料里这两句话所指向的含义。“有人说,没有什么不朽的,只有青春不朽。”这一句虽然是从青春的意义上谈不朽的。从第二句看,“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的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这显然是从青春的自然时间段上来说人会老,抱有青春不老的信念是自欺欺人的。这样,这里探讨的就是“青春朽与不朽的问题。从自然规律上说,青春必朽,人注定要老去;从意义上说,青春又是不朽的”。弄清了这个关系,就可以谈谈,怎样的青春才是不朽的。“不朽”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不管是努力过拼搏过成功了还是挫折、失败了,只要是获得了经验、收获,值得我永存记忆激励一生,值得我参照或警示一生,这青春就是不朽的。如果只认为努力过,成功过是不朽的青春,而忽视了青春中的犯错也是一笔值得警示参照的精神财富,那对青春不朽的理解也是偏颇的。

从整个题上看,我认为中老年人写这个或许会更深刻些。因为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三才从少年步入青年的。这个年龄段限制就只能让考生写高三学段的内容,即我奋斗了,努力了就是不朽。写作的范围显然狭窄了许多。

 





文章评论

月色

[em]e156[/em][em]e15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