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文杉一 早在夏朝,洛阳就已经是首都了,那可是咱们国家的第一都啊!从那时起,洛阳作为首都的时间长度,只有陕西西安可以媲美,可以一较高低,而北京只是小学生,至今还在路上追赶,还差着五六百年呢! ——题记
懂事以来,便一直对洛阳这座城市抱有特殊的亲切感。首先是因为这里是父母的故乡,作为一个从
出生到工作和生活都一直在陕西的我来说,这种感情是天然的、纯真的、无可取代的;其次是因为它拥
有“东方红拖拉机”这类一大批代表了中国的产品;三是因为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长达1200余年国家
首都的历史地位,以及诸如龙门石窟、白云山、小浪底黄河水利枢纽这样的名胜古迹、旖旎风光。此外
,更重要的还因为它拥有一种令人敬仰的文化品格—在我的心目中,洛阳的文化品格就是包容!
我认为,“包容”两个字是洛阳这座城市最可贵,也是最有文化内涵的因素;是洛阳这座城市最有
普世价值和当代活力的核心因素。它既包容包括了待人接物的宽厚随和、日常生活的兼容并包,也包含
着文化观念的包容精神和价值观选择的多元化立场。 洛阳的特点或文化精神是“大度”。国花牡丹的富贵大气,龙门大佛的雍容大度,就是这种精神高
度的浓缩和象征。洛阳具有在精神领域罕见的包容性。形成这种大度精神的应该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它处于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处,并且在很长时间里作为中国的首都暨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原
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一个文化大熔炉。龙门石刻、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都说的是这种文化上
和精神上的交流。现代的洛阳仍然是一个文化大熔炉。70年代,作为备战备荒政策的一部分,曾经有
一大批工厂从东北和沿海迁移到洛阳。几十万人从天南海北来洛阳定居,更开阔了洛阳人的视野,扩大
了洛阳人的胸怀。这种交流,这种包容,培育了洛阳人开放的大邦心态,一种高傲的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精神。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随母亲第一次去洛阳,曾到过几个工厂区、家属区,没想到耳朵里被灌的居
然都是普通话和东北话!甚至,说东北话的人比说河南话的人还多。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洛阳的感情,觉
得十分亲切,因为我们铜川早在50年代就因为煤矿大开发,成了我们国家最早的移民城市,我的邻居、
我小时的伙伴、我的同学中,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东北人更是多了去了......意外之余,我当时就问在
洛阳的亲戚、长辈,这里的人怎么都说东北话呀?他们告诉我,说这些都是70年代备战备荒时从东北迁
来的三线工厂的人,我才明白。 几十万人来到洛阳,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一点也不感觉到文化差异和隔膜,也没有在某
些城市里常见的排斥或歧视外地人的现象。每一个深入到洛阳市区的人都会感受到,在洛阳,外地人没
有受排斥的边缘感,本地人没有被他人抢了饭碗的失落感。双方不仅是和平相处,而且是交融为一体。 随着年纪增长、阅历丰厚,我知道这样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早在夏朝,洛阳就已经是首都了,那可是咱们国家的第一都啊!从那时起,洛阳作为首都的时间长度,
只有西安可以媲美,可以一较高低,而北京只是小学生,至今还在路上追赶,还差着五六百年呢!洛阳
不仅是九朝古都,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城市,而且洛阳还是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化城市,是一个既保留了
自己的文化根脉,又保持着现代化活力的城市。 早在北魏时洛阳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隋唐时的东都洛阳,既是国内的商业大都会,也是
当时世界上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洛阳的开放与包容是一以贯之的。
有位作家在反观唐朝的文化开放态度时,曾经感叹:“唐朝的天空底下,是一个张开臂膀,拥抱整
个世界的盛世光景。”“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也就是李唐王朝,曾经达到如此气度闳大而不谨小
慎微、包容万物而不狭隘排斥、胸怀开放而不闭塞拒绝、胆豪气壮而不畏缩懦怯的精神高度”。
我感觉,他用来形容唐朝的几句话,其实完全可以用来概括洛阳的文化性格。因为,洛阳的开放和
包容,绝不只是局限在唐朝那几百年间。它已经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传统,一种内在的常态方
式和生活习惯。
历史,是一种资本,也是一种包袱。 历史,是一种惰性,也是一种动力。 对洛阳而言,历史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现实。
洛阳人不是留存在在记忆中,而是真切地生存于现实中。这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多元化的胸襟
,从汉、魏晋、唐,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常用“汉唐气象”来形容中国古代社会上升时期的文化气氛
。我觉得,当代的洛阳依然难得地保持着这样的风格。它既不遗忘过去,也不放弃明天,而是抓住历史
机遇,踏踏实实地前进,始终保持着自己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不断地创造新的成就,赢得世人的尊重
。如今的洛阳,象征着历史骄傲的龙门石窟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代表当代创造力的洛阳浮法玻
璃和金龙管材等现代化企业则鼓舞着着城市发展的步伐。 包容,不仅是一种性格,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是一种面向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人生哲
学。我喜欢这样的精神,也喜欢拥有这种精神的洛阳。
|
文章评论
小小尘埃
[em]e177[/em] [em]e181[/em]
心灵的小屋
[em]e160[/em] [em]e163[/em] [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