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语言艺术(下)

个人日记

 

文/李洪峰      编配/宇文杉一


图片


照片名称:今日延安      摄影:宇文杉一2014-08-17
 

       作为20世纪的伟人之一,邓小平以他的巨大智慧、崇高威望和伟大业绩,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整个世界的尊重。而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语言艺术,也继毛泽东之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政治语言,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在美国期间,有人问邓小平:“我们当初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时,你在国内有没有遇到政治上的反对势力?”邓小平果断回答说:“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惊讶,他不紧不慢地说:“在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遇到了激烈的反对。”当有的记者问他和卡特会谈都谈了什么时,他说:“我们无所不谈,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引来满堂愉快的笑声。

  邓小平是内地最早阅读金庸小说的人之一。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这部书他很喜欢读。1981年邓小平会见金庸时,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欢迎查先生。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历经磨难才成大事,这是人生规律。”

  1993年10月,邓小平乘坐面包车逛了一次京城。他先沿着长安街看市容,然后到了东南三环的快速路和四元立交桥,最后又看了机场高速公路。进入机场高速公路时,要交20元钱的通行费。女儿让他拿钱,他说,我哪里有钱?!从1929年起,我身上就分文全无。虽然是逛街,他的心里还是想着小康目标,他指着机场高速公路问:这样的路算不算小康水平?车上的人说:已经超过了。他又指着自己的烟灰色夹克衫,问:我这件衫子算不算小康水平?车上的人回答说:您这件是名牌,也超过了。邓小平和大家都欣慰地笑了。有一年过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坐车参观杨浦大桥。当汽车驶上雄伟的杨浦大桥,放眼浦江两岸,从不作诗的邓小平喜出望外,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1986年,邓小平游罢漓江山水,人们请他题词,随同的孙子顺口说,就写到此一游吧,邓小平会心一笑,高兴地写下“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到此一游邓小平”。这样率意简洁的题词,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吧?

  邓小平语言艺术又一个突出特点是平实。邓小平文如其人,已臻至境。他讲话、写文章,决不矫揉造作,决不装腔作势,决不哗众取宠,更没有半句套话空话。他喜欢用数字说话,喜欢直截了当。1950年,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后,邓小平曾用90万、6000万和60万三个数字来概括当时的形势和任务。90万,就是把在战争中投诚和俘虏的90万原国民党部队改造成人民的军队;6000万,就是要组织西南地区6000多万人民群众实行土改,发展经济;60万,是说在西南的60万军队不仅要成为战斗队,还要成为工作队。邓小平有一次会见外宾时说:“中国方面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毛泽东主席是个军人,周恩来也是军人,我也一样。”从1926年回国到1989年退休,在长达63年的岁月里,邓小平没有军职的时间还不到10年。长期的军旅生涯,养成了邓小平果断、鲜明的语言风格。据部队的将领们回忆,战争年代,邓政委布置任务时的讲话,总是干脆利落,雷厉风行,就像打出的一颗子弹。

  邓小平简练、幽默、平实的语言风格,同他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乐观主义的精神气质一样,是他理论同实践结合、长期锤炼的结果。1950年,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出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召开的西南新闻工作会议做报告时讲过:“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邓小平这些重要论述,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邓小平喜欢查字典,在文字上追根溯源,他讲话、写文章用语总是十分准确;他喜欢看地图,总是能够恰当地把握所谈问题的历史和时代方位;他喜欢打桥牌,锻炼自己强健的脑力和敏捷的思维;他喜欢独自冷静思考,重大问题从不假手于人,因而他总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见解;他长期坚持亲自动手写文件、写文章,锤炼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文风”。

  作为20世纪的伟人之一,邓小平以他的巨大智慧、崇高威望和伟大业绩,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整个世界的尊重。而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语言艺术,也继毛泽东之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政治语言,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关于时间和历史,伏尔泰有一句名言。他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实践;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它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怀念的,它都令人忘怀;伟大的,它都使它们永垂不朽。

  历史的记忆是广大的,又是精微的。它的广大记录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的精微记录了异彩纷呈的历史瞬间。历史的真理是古老的,又是鲜活的。它的古老展现了人类走过道路的漫长和曲折,它的鲜活展现了人类走向未来的追求与梦想。一切历史的主角都是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正是从人的高度、从时代的高度,马克思才讲历史科学是唯一的科学。

  邓小平和他领导的那一段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已经或正在成为历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谱写新的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谱写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在谱写新的篇章。但那一段历史无疑应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最值得重视、最值得宝贵的一段历史。无论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来说,还是从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来说;无论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说,还是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来说,都是这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