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根分布歌

手机日志

脊神经根病分布歌图片

脊神经根病分布歌
脊神经根与相关疾病对应分布歌诀,医师应当熟悉掌握!
颈一头项通大脑,内耳中耳供血交;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健忘常疲劳。
颈二两耳视听舌, 乳突额窦和前额;耳鸣眩晕视力差,面瘫胸闷尿难排。
颈三脸面外耳牙, 三叉神经及咽喉;痤疮粉刺和湿疹,咽喉不适痛连牙。
颈四绕项连双肩, 又系鼻唇嘴耳咽;肩痛牙肿伴呃逆,胸闷咽痛流鼻涕。
颈五肩背三角肌, 声带腺体咽喉炎;臂痛眩晕心缓速,神经衰弱和鼻炎。
颈六颈肩二头肌, 拇食两指扁桃体;颈斜上肢酸麻痛,慢性咳嗽咽喉炎。
颈七肩肘三头肌, 前臂中指甲状腺;心律失常低血压,臂痛指麻滑膜炎。
颈八无名与小指, 前臂掌面指屈肌 酸麻胀痛屈指难,上臂尺侧肌无力。
胸一上臂手腕指, 食管气管小鱼际;心悸胸痛伴咳喘,肩臂疼痛难呼吸。
胸二循腋至肘上; 三至十二胸肋肌;咳嗽气喘上臂痛,心悸心慌心胸疾。
胸三肺与支气管, 胸膜胸廓乳房连;心胸疾病肩胛痛,流感鼻塞气管炎。
胸四胆囊胆总管, 食道气管亦关联;胆道诸疾胸壁痛,气喘呃逆乳房疾。
胸五肝腹神经丛, 肝病发热血压异;胸闷乳痛打呃逆,循环衰竭关节炎。
胸六主管肝胆胃, 胃痛灼热消化低;上腹饱胀胁肋痛,胆囊结石和胃炎。
胸七十二指肠间, 肝胆胃脘和胰腺;胃炎溃疡肝区痛,胁痛胆石胆囊炎。
胸八神经肝胃脾, 脾胃诸疾抗力低;肝胃不和胁肋痛,胃痛胆石胆囊炎。
胸九肝胃肾上腺, 麻疹过敏皮肤疾;肝胃疼痛上腹胀,糖尿病和宫颈炎。
胸十肾脏先天本, 睾丸卵巢和子宫;肾炎腹胀疲劳症,生殖炎症糖尿病。
十一膀胱输尿管, 肾区疼痛排尿异;湿疹疖子皮肤病,尿路结石胰腺炎。
十二肝胃亦连肾, 淋巴循环小肠中;尿路结石和腹泻 肝胃疼痛胰腺炎。
腰一联络骼腰肌, 大肠还络股沟环;肛裂疝气尿路疾,腹泻便秘结肠炎。
腰二斜下大腿前, 内连腹部和兰尾;尿路结石和痛经,腹胀便秘兰尾炎。
腰三股前四头肌, 子宫膀胱生殖器;痛经紊乱排尿难,腰腹疼痛膝关炎。
腰四小腿内侧面, 坐骨神经前列腺;腰背疼痛大腿麻,前连腹痛尿频急。
腰五腿外胫前肌, 足踝拇次两趾连;腹痛遗精月经乱,小腿麻痛筋抽牵。
骶一跟腱连小趾, 小腿后外腓肠肌;股骨臀部关节痛,肛门直肠和生殖。
骶二大小腿后面, 下至足底掌小肌;骶骼关节诸多病,脊柱侧弯不能直。
骶三四五连尾椎, 直肠肛门会阴肌;痔疮性功能障碍,子宫炎症前列腺。

(1)颈椎:颈三,肩四,肘五,腕六,手七,头上症状一、二找.
(2)腰椎:膝关节上下楼疼可在腰二、三;腰疼找三、四;腿的外侧疼痛找四、五;腿的后侧疼痛找腰五和骶一;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找椎间盘;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找椎管狭窄;大小便异常、髋关节障碍、大腿内侧受限找骶髂。
第一颈椎(C1)眩晕,后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二颈椎(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
第三颈椎(C3)喉咙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四颈椎(C4)喉咙部异物感,胸闷,打呃,肩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五颈椎(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第六颈椎(C6)低血压,心率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桡侧麻痛
第七颈椎(C7)低血压,心率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第一胸椎(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二胸椎(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第四胸椎(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第五胸椎(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第六胸椎(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七胸椎(T7)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八胸椎(T8)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第九胸椎(T9)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第十胸椎(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第十一胸椎(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
第十二胸椎(T12)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
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第三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
第四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第五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
骶 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注:颈椎C,胸椎T,腰椎L,骶椎S收起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大类: 

         固定标志--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根据固定标志定位,如两眉之间定印堂,鼻尖定素髎,脐中定神阙,两乳头连线中点定膻中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绉纹、尖端等。根据活动标志定位,如屈肘纹头取曲池,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张口取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等。

    全 身 各 部 主 要 体 表 标 志

    部  位体 表 标 志说  明
    头部前发际正中
    后发际正中
    额角(发角) 
    完骨
    枕外隆突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颞骨乳突
    枕骨外侧最隆起的骨突
    面部眉间(印堂
    瞳孔、目中
    两眉头之间中点处
    平视,瞳孔中央
    颈项部喉结 
    第7颈椎棘突
    喉头凸起
    胸部胸骨上窝 
    胸剑联合中点 
    乳头
    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
    胸骨体与剑突结合部
    乳头中央
    腹部脐中(神阙)
    耻骨联合上缘
    髂前上棘
    脐窝中央
    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髂脊前部的上方突起处
    侧胸侧腹部腋窝顶点 
    第11肋端
    腋窝正中央最高点
    第11肋骨游离端
    背腰骶部胸椎棘突1-12 
    腰椎棘突1-5 
    骶正中嵴、尾骨 
    肩胛冈根部点 
    肩峰角 
    髂后上棘
    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
    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
    髂嵴后部上方突起处
    上肢部腋前纹头
    腋后纹头
    肘横纹
    肘尖
    腕掌、背侧横纹
    腋窝皱襞的前端
    腋窝皱襞的后端

    尺骨鹰嘴
    尺桡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
    下肢部髀枢
    股骨内侧髁
    胫骨内侧髁
    臀下横纹
    犊鼻(外膝眼) 
    腘横纹
    内踝尖
    外踝尖
    股骨大转子
    内辅骨上
    内辅骨下
    臀与大腿的移行部
    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中央
    腘窝处横纹
    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
    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在取穴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的方法。简便取穴法简便易行,临床应用时可与体表标志法、骨度法、指寸法结合起来。常用的简便取穴有下列几种: 

        取风市,自然立正垂臂,股外侧中指端所指之处即是。

        取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相交,食指尖端所指处即是。

        取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即是。

        取劳宫,半握拳,中指指尖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处即是。
    采用骨度分寸折量法,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只要部位相同,其尺寸便相同。 

    骨 度 折 量 寸 表

    部位示意图起 止 点折量分寸度量
    说 明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后发际正中
    3寸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寸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寸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8寸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12寸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13寸
    股骨大转子→泛嵛19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泛嵛疲相当14寸)
    泛嵛啤外踝尖16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1.分部概况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则是面的划分。 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区分(见图)。

 

    2.主要作用

        1)反应病症:体内脏腑、经络的病变,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如《素问·皮部论》所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2)疾病传变:外部的病邪,可从皮部影响到经络、脏腑,《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

        3)临床诊疗:皮部通过经络与脏腑联系,构成表里内外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临床上可以通过皮部诊察疾病,而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也都结合皮部理论运用。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杨上善说:“阳阴之脉有手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可知在诊察或治疗病症时可将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督脉合于太阳,任脉合于少阴,不另有皮部。六经辨证即以此为基础。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分别以“关、阖(害)、枢”为首,这在说明六经辨证的机理上有重要意义(详见第五章)。其名称见下表:

  六 经 皮 部 名 称 表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

十 二 经 筋 分 布 部 位 简 表

经 筋四  肢躯  干头  部
足太阳之筋小趾上,外踝,踵,膝臀,夹脊,肩, 缺盆项,舌本,枕骨,头,鼻,目上,鼻旁,完骨
足少阳之筋无名趾上,外踝膝外侧,外辅骨,髀,伏兔尻,季胁,腋下,膺乳,缺盆耳后,额角,颠上,颔,鼻旁,外眦
足阳明之筋中三趾,附上,膝外侧,胫, 膝, 外辅骨,伏免,髀髀枢,胁,脊,阴器,腹,缺盆颈,口,鼻旁,鼻上,目下,耳前
足太阴之筋大趾内侧,内踝,膝内辅骨,阴股,髀阴器,腹,脐,腹里,胁,胸中,脊 
足厥阴之筋大趾,内踝前,胫,内辅下,阴股阴器 
足少阴之筋小趾下,内踝下,内辅下,阴股阴器,脊内,夹膂项,枕骨
手太阳之筋小指上,腕,肘内锐骨,腋下肩胛颈,耳后完骨,耳中,耳上,颔,外眦
手少阳之筋无名指,腕,肘颈,曲颊,舌本,耳前,外眦,角
手阳明之筋次指,腕,肘外,肩肩胛,夹脊颈,颊,鼻旁,角,颌
手太阴之筋手少阴之筋小指内侧,锐骨,肘内侧,腋乳里,胸中,膈,脐 

    2.主要作用

         十二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灵枢·经脉》说:“筋为刚”;《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的病候主要表现在肌肉抽动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强直,以及弛缓、瘫痪不用等。临床常见的软组织劳损、肌肉风湿痛,以及运动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肌肉痉挛或瘫痪等,都属于经筋病范畴。由于经筋还联系耳、眼及胸膈部有关器官,因而可发生耳痛耳鸣、视力不良以及喘息、胃病等内脏症候。

        经脉病候治疗多循经取穴,而经筋病候的治疗主要是“以痛为输”,即在患部或压痛处取穴。但因经筋受经脉气血的濡养,受经络的调节,故除局部取穴外,还应按经络循行远道取穴。

    十五络脉分出部位的穴位称络穴。十二经脉的络脉从四肢肘膝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络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络脉从长强分出后挟膂上项,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十五络脉的穴名和分布部位如下表:

    十 五 络 脉 分 布 部 位 简 表

    络 脉穴 名

    分  布  部  位

    手太阴络
    手厥阴络
    手少阴络
    列缺
    内关
    通里
    腕上寸半,别(分支)走手阳明;直入掌中,散入鱼际
    腕上二寸,别走手少阳;系于心包,络心系
    腕上寸半,别走手太阳;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手阳明络
    手少阳络
    手太阳络
    偏历
    外关
    支正
    腕上三寸,别入手太阳;上曲颊,偏齿,入耳
    腕上二寸,合手厥阴;注胸中
    腕上五寸,内注手少阴;上走肘,络肩
    足阳明络
    足少阳络
    足太阳络
    丰隆
    光明
    飞扬
    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络头顶、喉嗌
    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下络足跗
    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
    足太阴络
    足厥阴络
    足少阴络
    公孙
    蠡沟
    大钟
    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入络肠胃
    内踝上五寸,别走足少阳;上睾,结于茎
    内踝后绕根,别走足太阳;上走心包,外贯腰脊
    任脉络
    督脉络
    脾之大络
    鸠尾
    长强
    大包
    下鸠尾,散于腹
    挟膂上顶,散头上;别走太阳,入贯膂
    出渊腋三寸,布胸胁

      2.主要作用

          十二络脉从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又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躯干部的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沟通躯干部的经气,主要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与经别都是加强表里两经间的关系,所不同者是: 

           经别主内,从肘膝分出后进入胸腹腔,主要加强表里两经在头面躯干及脏腑之间的联系。经别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但其循行路线补充了经脉所未及,从而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络脉主外,从肘膝以下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在四肢部的联系。络脉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当表里两经病变时可取络穴治疗。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从四肢肘膝部分出深入体腔,分布于胸、腹和头部的重要支脉,其主要作用是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与脏腑的联系。

        1.分布概况

            十二经别的分布有“离、合、出、入”的关系。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颈部出来称“出”,与表里经脉相会称“合”。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部别行分出,延伸散布,深入体腔,在胸、腹部与各经所络属脏腑相联系,然后浅出体表;出颈项部后,阳经经别仍合于原分出的正经经脉上行头部,阴经经别则随同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上行头部注入六阳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六合”。其分布概况如下表:

      十 二 经 别 分 布 部 位 简 表

      经别别,入胸腹部(合)出(颈项穴)合(阳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