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与人民渐行渐远 十六
个人日记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认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只是一个古人创作的成语,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和一种美丽的向往,抑或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然而,在我生活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却是真实的客观事实,这种社会人文形态,以天地般的博大胸怀温暖和呵护着我们几代人的童年和少年。那时候,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衬,相互照应,邻里关系非常和睦。大家出工或外出的时候,只要把门扣上就行,基本上都不上锁。父亲自己动手,在我家的正门外面装了一扇矮门,外出的时候只要把矮门关上,防止鸡、鸭、猪、狗、野猫等进门就行,只要家禽、家畜不跑进家里乱拱乱跳,家里就干净了。因为矮门只有正门的五分之三高,所以房子里空气流通,精爽干燥。冬天的时候把矮门关上,既能防止寒风侵袭,又能将烧火做饭时产生的烟及时排出屋外。门的作用基本是防风、防禽、防兽、保暖、保隐私,防盗、防贼功能被良好的社会风气基本消解干净,约等于零。家乡的门很有特色,一块简易木板钉上一个门挂皮,门站(框)上钉一个门扣,门挂皮扣在门扣上就成了一套完整的门的组合。门挂皮是从铁匠铺里打的,有半月形的也有牛链形的,非常简单。门扣更简单,一个带脚的小铁圈,钉入门站后将两脚左右分开,用锤子锤紧就行了,这种门扣我们称它为“老鸦须”。万事都有例外,院子里也有将门上锁的,不过,那是极个别。门锁是过去的老式铜挂锁,钥匙是一根铜片,顶端呈倒扣的“工”字形。开门的时候只要将钥匙插入锁孔,顺势往上一捅就行。这种锁构造非常简单,只要用铁丝一捅就开,如果用于防盗贼的话,基本形同虚设。所以,我的家乡有句俗语,叫做“锁门锁君子。”我们全院子二百多户人家,将近1000口人,从我记事起开始到1981年前,全院子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件失窃的事。说句实在话,那时的社会风气确实很好,到处风清气正,处处洋溢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友好气氛。
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出生障碍被彻底排除,出生率越来越高,死亡率越来越低,因此,人口呈爆炸式急剧增长,各生产队里的人均田面积越来越紧,开垦新粮田的任务迫在眉睫。经东部六队的生产队委集体研究,报大队支委批准,决定将原来处于中圳以上的旱、荒土地全部改造成种稻谷的粮田。中圳以上新修一条高圳,以保证新垦粮田的灌溉。秋收以后,女社员和学生们负责整修田基(埂),将山土荒地开恳成田,男社员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新修水圳的工程中去。高圳南线全长2公里,北线全长1.5公里,由于丘陵地貌的特殊性,有的地段只要挖两尺深就够了,而有些地段则要挖三四米深,因此,工程十分浩大。入冬后,大队在我们学校操场上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号召全体社员发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帮助东部六个生产队修好高圳。西南部的十三个生产队的群众自带干粮和工具,自觉地按照大队安排和要求投入到援建工作当中。经过秋冬两季的奋战,新垦粮田2000多亩,南北两线的高圳也顺利完工。由于水库是五十年代修的,当时的配套工程只有中低圳,最高水位只能达到中圳水平。因此,必须在水库修一座排灌站,把水抽上来分流到南北高圳后,才能保证整个灌溉系统正常运行。大队支委决定,必须抢在开春前将机房修好,将排灌机装好。七十年代基层干部的最大特点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仅仅一个月,吸水槽、吸水管、水泵、机房、扬水管、25马力柴油机全部修建、安装就绪。夏天一到柴油机马达轰鸣,清悠悠的泉水顺着新修的高圳流进新垦的农田,父辈们心里的喜悦之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出生障碍被彻底排除,出生率越来越高,死亡率越来越低,因此,人口呈爆炸式急剧增长,各生产队里的人均田面积越来越紧,开垦新粮田的任务迫在眉睫。经东部六队的生产队委集体研究,报大队支委批准,决定将原来处于中圳以上的旱、荒土地全部改造成种稻谷的粮田。中圳以上新修一条高圳,以保证新垦粮田的灌溉。秋收以后,女社员和学生们负责整修田基(埂),将山土荒地开恳成田,男社员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新修水圳的工程中去。高圳南线全长2公里,北线全长1.5公里,由于丘陵地貌的特殊性,有的地段只要挖两尺深就够了,而有些地段则要挖三四米深,因此,工程十分浩大。入冬后,大队在我们学校操场上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号召全体社员发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帮助东部六个生产队修好高圳。西南部的十三个生产队的群众自带干粮和工具,自觉地按照大队安排和要求投入到援建工作当中。经过秋冬两季的奋战,新垦粮田2000多亩,南北两线的高圳也顺利完工。由于水库是五十年代修的,当时的配套工程只有中低圳,最高水位只能达到中圳水平。因此,必须在水库修一座排灌站,把水抽上来分流到南北高圳后,才能保证整个灌溉系统正常运行。大队支委决定,必须抢在开春前将机房修好,将排灌机装好。七十年代基层干部的最大特点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仅仅一个月,吸水槽、吸水管、水泵、机房、扬水管、25马力柴油机全部修建、安装就绪。夏天一到柴油机马达轰鸣,清悠悠的泉水顺着新修的高圳流进新垦的农田,父辈们心里的喜悦之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