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感悟
个人日记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至。清明,这个千年的节日,寄托着多少后人对先祖的思念,这思念像泰山一样千古不移,像大海一样万里无疆。
每当清明节来临之时,总能掀起许多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总能勾起许多人对往事的追溯和怀念,总能升华许多人心灵的惆怅和感叹。然而,当我们面对思亲念朋几多愁,面对阴阳相隔几多忧,面对过去现在几多情的时分,我们能明白什么?能感悟什么?
清明时节,当许多人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亲人顶礼膜拜之时,当许多人燃几张纸钱,焚几柱香火,点上几支蜡烛,满怀一腔思念之时,心是否得到洗礼?是否从不舍、哀怨、惆怅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
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故事。曾经的拥有和离弃,已然远遁;曾经的富贵与卑微,烟消云散。当许多人直面人生的尽头之时,新愁旧爱,陡显几分苍白,欲望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在老柳树下去世后,衣襟上写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令多少人敬佩、感叹和深思。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介子推用生命换来的节日,也是他一生对“清明”的追求和示范。然而,时隔2500多年,许多人在“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之时,曾经反思过“清明”的真正内涵和真正的现实意义么?
记得1960年,我曾经随母亲去扫墓。我母亲家的祖坟在外东高店子(也就是现今的三圣乡),在一片竹林中,有外祖父母和两位舅舅的墓。外祖父曾在晚清时任“两广盐运使”,辛亥革命后,他力排众议,没有趁时局混乱携款潜逃去国外做寓公,而把一笔数量颇大的银子封存,后来交给了黄兴。自己则携家带口回到四川,在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觅得一教授古典文学的职位。并且买下了成都外东高店子10来亩土地作为家族坟地,后来外祖母和他,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均葬于此。我想:他买墓地时,一定也想家人死后团聚在一起吧。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坟茔好像比较大,周围用砖砌就,墓碑早就被毁,在那个岁月里,这样的封建遗老显然不能够张扬,不过墓还在,在淅淅春雨中默然注视着他的女儿和外孙。如果九泉有知,看着在饥荒年代还来给他扫墓的后人,他会作何感想?那时候扫墓属于封建残余在被禁之列,我们没有香蜡纸钱,只有在墓前默默哀悼。听过去曾经是我们家佃户(也就是守坟园的农民,他们无偿种着我们家的几亩坟地)追溯外祖父生前的慈善,感慨这个从不收租子的主人生前的善行。
现在想来,当时弃官归田的外祖父,在一个王朝灭亡之后,没有接受黄兴的挽留,在民国继续做官,而是选择回归故里,开始了教书的生涯,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为家族置一块墓地,也是那个时候家境宽裕的家庭人之常情。如果没有后来的社会变革,现在这位于三圣乡的10来亩地一定是“天价”了,可惜社会的沧海桑田变化中没有“如果”。
后来,在饥荒的岁月里,人们自顾不暇,也就顾不上祖先了,再后来,世道变迁,坟茔俱毁,生者为衣食而奔波,死者也就只有存于记忆之中了。
母亲曾经说,她不奢望拥有坟墓。而几经生死的父亲,更是在遗嘱中写上“骨灰莫向灵台供,洒向青山育绿林”,父母亲在这个世界上都没有坟墓,但他们存于我的心中,年年岁岁,在清明节这一天,都会触发我无限的哀思。
逝者已去,生者祭奠。然而红尘中的人们,又有谁能看破红尘:为权困、为钱困、为亲困、为情困。“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清明,多少人能清?多少人能明?又有多少人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心为何物、心居何处、心欲何为?修行修炼,修身律己,首先得看住自心。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善恶心生,好人、坏人,归根到底的缘由皆在心好、心坏。清明洗心,是一剂良方。古语云:“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古人曰:“但教方寸无诸恶”,指的是经过洗心而达到心灵的纯洁、纯真、纯美。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受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和物质利益、金钱、名利思想的诱惑因素的影响,许多人的心灵会沾上污泥浊水,进而发生病变,走上邪路。许多“老虎”“苍蝇”的腐败,许多家庭的破裂、许多亲朋好友的反目,不正是“不清明”的写照吗?谁都知道名利、恋色、贪欲都是害人害己之源,但谁又不是趋之若狂呢?
我有两位同龄朋友,都堪称“成功人士”,一位日前已经为自己和夫人购买了墓地,为的是到离开这个世界时,恐怕墓地价格已经翻了几番了,相比于今后的高价,现在低价购买实在是精明之举。如果再能够在生前便目睹自己百年之后的栖身之地,甚至自己能够亲自装修完善,岂不是一件美事?进一步说,如果把子子孙孙的墓地都买好,更是深谋远虑了,如同我的外祖父一样。另一位朋友,早已和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死后捐献遗体。我更欣赏后一位的脱俗和勇敢,为他的这种举动钦佩之至。我的境界目前尚未达到这一高度,加之目前捐赠的制度还不完备,还担心有关方面会把我的遗体“批发零售”(其实这样的顾虑实属多余,人都死了,还顾忌什么),不然我也可能步其后尘。
红楼梦里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不正是在清明节给我们注入的清醒剂吗!让我们看破这红尘烦事、悲喜生死的人生梦幻。真正概叹人生,悟出真谛。
用李叔同大师的一段词句,为这篇感悟结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文章评论
博雅301
来无踪,去无影,每个人都是忽忽过客。墓啊、香腊纸钱啊是活着人情的物化,先生的清明感悟以文寄情,识情悟人生,观生死,很有见的。[em]e179[/em]
拂晓
以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文笔,表达既入世又出世的独特人生观,抒发睿智、豁达、乐观的博大情怀,若非修炼至世事洞明的高境界,莫能为之。
冬眠虎
先生对人生的感悟与见解令人深思,也让我更深的理解和追思逝去的亲人。[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