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经典法语汇编
法师◎开示
净空法师法语:学佛就是学做人
我们今天修学的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无比殊胜,对于我们断烦恼、长智能,脱离生死轮回,圆成佛道,在无量法门里面,这是希有、第一殊胜的法门,这个法门很不容易遇到。尤其是我们现前这种共修的道场,这不是人力所为的,诸佛菩萨加持,所以道场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大家在这个道场格外珍惜自己,这一份希有难逢的缘分,我们大家认真努力,决定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
净空法师:嗔恚对我们修行障碍最大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509集 2013年11月17日讲于香港
佛陀教育是把迷修掉现本来面目就成佛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
这段是总赞。从“诸佛密藏”一直到“五眼圆明”,都是说的“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
这是圆满之因,都是讲的圆满之因。念老在此地做一个总结,他怎么圆满的?从性德上说,本来圆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有,人人皆是。那为什么我们变成凡夫?总是迷了自性。自性是圆满的、是究竟的,它不是修来的,本性本自具足的。迷了,迷了就要修。修什么?把“迷”修掉,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的圆满就统统现前了,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我们个个成佛。
成佛一定要知道本来是佛,回归自性而已。迷得太深了、迷得太久,我们在六道里头住的时间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所以佛告诉我们的,我们不敢相信、不敢承当。这是真的,除佛之外,从来没有人说过。我们看这个世间所有宗教没有人说过;中国传统教育这些大圣大贤有说,但是我们不读佛经,对他们所说的不懂;看了佛经之后,看到祖宗说的,懂得了。
譬如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本性本善”,还把这句话放在童蒙课本之上第一句,就是《三字经》。《三字经》第一句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说的是什么?就是佛经上讲的“本来是佛”、“皆有如来智慧本性”,这叫“本善”。“本善”是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学来的,这个就是佛性、大乘经讲的“真如自性”,佛讲得清楚,古圣先贤讲得比较含糊。佛经一对照,明白了;不对照,能理解到的似是而非。
怎么迷的?佛经上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三字经》上也说“性相近,习相远”,跟佛讲的一个意思。从性上讲,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但是从相上讲、从事上讲,完全不一样。佛的境界多么清净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混乱,人生在这个世界多苦!这怎么会一样?这什么?习相远了。从性上讲跟佛、跟圣人是一样的;但是从相上、从事上讲距离远了。我们被习惯染污了,古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你生在什么环境,你会被环境染污,你会受环境影响。那我们六道这个环境是最不善的环境。
今天的人最大的麻烦是辨别善、恶的能力都没有
六道虽然有善、有恶,恶多过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迷了之后则有个妄心,妄心里面的“善心所”跟“恶心所”比较,“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这就说明什么?我们的善念少恶念多,道理在此地。
外面环境亦复如是,不善的环境多,善的环境少。特别是现前这个时代,古时候好一些,有很多圣贤君子教学,教学的人多,接受教育的人多。但是这个人多,要跟不接受、迷惑颠倒的人比,还是少数。那在今天的人连什么叫善、什么叫恶都没有能力辨别,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麻烦就大了!那么佛在经典对我们的教学,说明一切圆满的因,这对我们讲很重要。
佛教学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方法是“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这一点非常重要。“密”是不容易看清。其实佛法没有秘密,秘密都是不可告人的,这不是好事;佛法是好事,有什么秘密?佛的“密”是深密,他太深了,对一般人讲,他听不懂,所以叫“深密”,不是秘密。
“故如探水得源,寻枝得本。”
我们寻找水源源头,长江、黄河的源头,把那个发源地找出来了。这个密藏就是本性、就是自性。
“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云‘得其一,万事毕’也。”
这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切菩萨成佛,怎么成的?就是“得其一,万事毕”。这“一”是什么?“一”是真心。真心是“一”;妄心就是二。妄心里头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真心没有。所以佛教教学的理念提出来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是一门,这是教学的理念。那方法呢?“读书千遍,其意自见(xiàn)”,注重在“自见”。“见”是什么?开悟了、明白了,自然开悟的,不是人教的。
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的,开悟之后讲经教学四十年,说了这么多的经论,谁教他的?没人教他。他讲《华严》、讲《法华》,释迦佛之前,印度谁讲过《华严》、谁讲过《法华》?没人!他这经从哪里来的?“其意自见”,自然明白了。为什么?见性了,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本有的是我们大家共同统统有的,只是我们迷了;他悟了。就是他见了性了、见到了,我们没见到,差别就在此地。
那么佛教人的目的,就是教你得到“其意自见”。他“自见”了,你也“自见”了,他讲的《华严》,你一听全明白了;不要听完,听个几句,全明白了。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的,没有高下,也没有先后。这个法子妙绝了!
今天佛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是经上所说的“其意自见”
今天对佛法真正理解的人没有了,对这些方法能懂得的人也没有了,这怎么办?佛学院很多,中国、外国都有,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是经上所说的“其意自见”,都不是以这个为目标,而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世间教育,人世间一般教育是知识不是智慧。“其意自见”是智慧;广学多闻是知识。知识学再多都是有局限的,因为什么?知识无量无边,你一生能学多少?这有局限的。来生来世要再接着学,一大半都忘掉了,这一投胎、转世,都忘掉了,你能记得多少?记不得了!再学的时候,比较聪明一点,总是过去学的,现在比较容易懂一点,比别人聪明一点,道理在此地。不是见性、不是开悟,也就是他没有找到根源,没有从根源上修,根源上就是“一”,他不知道这个“一”。
中国文化起源也是起源于“一”,伏羲画八卦,那“一”横不就从那起来的吗?!三个长横(?)代表“乾”、代表“天”;三条横中间断的(?)代表“地”,这不“乾”、“坤”二卦吗?!不就从这出来的吗?!
一心就不乱,二心就乱了
“一”是根源,“一”是根本,这个东西要认识,要“一心”。“一心”,没有念头就是“一心”;有念叫“二心”。“三心二意”,你起念头了。那我们就懂得了,佛菩萨用的是什么心?没有起心动念的心,这真心。用真心的就是法身菩萨;用妄心学佛,学得很好,叫三乘菩萨。三乘菩萨不是真菩萨,没见性;他用“一”,“一”,他就见性了。念佛,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用这句佛号帮助我回归一心不乱。回归一心,一心就不乱;二心就乱了,回归一心。那么几个人念佛是求“一心不乱”的?念佛不求“一心不乱”,得不到“一心”;一定要求“一心不乱”,向着“一心不乱”这个方向、目标去精进,才能得到。说实话,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求的什么?统统求的“一心不乱”,这是总目标。所以佛在《般若经》上、在《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论是什么法门,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个,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能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你的真心,回归到真心。我们今天念佛的心是妄心,怎么知道妄心?这个念头里头有杂念、有妄想;“一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有杂念、有妄想,心是乱的;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心是定的、是静的;有念头心是动的。所以静是真的,动是假的,为什么?动有生灭的相,静没有生灭,动就有生灭。有生有灭就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
我们因为静不下来,想静,静不下来,用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念成功了,念到一心不乱,就成佛了,极乐世界去不去无所谓了,成佛了。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还成不了佛,有好处,可以到极乐世界、可以见阿弥陀佛。你看,这一个方法双利,两种利益。你别的法门、无量法门,只有一种利益,没有两种利益。念佛这是两种利益,最高的利益得不到,第二个利益得到了。得到第二个利益,就肯定得到第一个利益,全得到了。这净宗之妙!
现在在我们现前“得其一,万事毕”,这个“其一”是什么?一句阿弥陀佛。这不是真正的“一”,但是它跟真正的“一”很接近,你得到这个“一”,也就等于得到真正的“一”。到极乐世界就得到真正的;没有得到极乐世界的,这是相似的“一”,跟“一”很接近。这法子妙!妙绝了!下面念老告诉我们:
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统统是以“清净、平等、觉”为修学目的、放向
“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自然调伏诸根。”
佛的本体是“真如”、是自性,就是“一”。具体说明这“一”是什么样子,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一”的样子。在阿罗汉的境界,清净没有染污;在菩萨的阶位里面,它是平等的,平等比清净高;在佛的最高的、无上的果位,就是觉而不迷,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这经题上五个字 “清净、平等、觉”,是一切修学的目标、方向,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统统是以“清净、平等、觉”来界定的。得清净心,你就证阿罗汉、辟支佛;得平等心,你就成菩萨了;如果真的觉了,就成佛了,证得究竟圆满,经题上清清楚楚。那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要念到什么标准?念到清净,心清净了。念到清净就决定往生。清净心现前,跟阿弥陀佛通了,想什么时候往生,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就来接引你,你多自在!与这个世间有缘,想多住几年、多带一些人往生,也行,不碍事!这就是我们常讲生死自在。想多住几年,行;想立刻走,可以走,得大自在!这个法门真行,真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所以知道佛的本体,自自然然“调伏诸根”。
“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境界上不生烦恼,这叫“调伏诸根”。凡夫眼在色里面、耳在音声、鼻在香、舌在味,生起“贪、嗔、痴、慢”,这生烦恼!“调伏诸根”,诸根在六尘境界里只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看得清清楚楚。色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得不到。不但外面的色相得不到,我们身体,身体色相得不到,一般人都以为自己身体是自己。怎么说身体得不到?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人身体是细胞组成的。多少细胞组成这个身体?六十兆,六十兆个细胞组成身体。可是这个身体,每天二十四小时,细胞有衰老的细胞死了,有新的细胞生了,叫新陈代谢。每一天有多少个新陈代谢的细胞?科学家就告诉我们有七千亿。每一天新陈代谢的有七千亿,整个身体是六十兆,这身体怎么是“我”?七年是个周期,这是佛经上说的。七年就是全身的细胞全都换了,一个老的都没有了,每七年是一个周期。所以你以为这个身,这一秒跟前面一秒已不是这个身了,这个要知道,不是说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是一个“我”,前一秒钟跟后一秒钟都不是的,这什么?事实真相。告诉你什么?告诉你是假的,你得不到、你控制不了、你无法占有它。对自己身体都如是,何况对身外之物,哪一样是你的?这佛知道、菩萨知道,所以佛菩萨统统放下了,不再为这些操心了,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所以他心清净、心平等。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光顺师至,持汝手书。并夏布莲子交光。言汝已住伊庵等情。窃念汝资非余裕,何须效世谛人情,作投桃报李之仪。尔我以道相交,当以直道而行耳。兹既寄来,当以为作福之资。谢谢。令严,令岳母,既生信向。当时以净土利益为之启迪。令其信心,由微而著。倘能信愿真切,决定可生净土。其为孝也,岂世间之孝所能比拟乎哉。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楞严正脉,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①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汝昔求光开示,光以文钞相寄,尚不一一全阅。光固知汝不知缓急,泛泛②然学时人研究佛经,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钞文字虽劣,颇能示人修持门径。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③。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④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虽则三岁孩子,亦会念佛。汝此法门径,尚未认清。又非讲期见逼,如讲家之拟撑门庭,何须先研楞严,不以归家识路为急务乎。至于光之所说,不过搪塞差事,不致负彼来意。岂真能显示楞严之要义乎。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此居士所当致力者。至于征心辨见,破阴超浊。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后,再商量。则可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矣。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⑤也。(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书一)
注解:
①颟顸(mān hān):糊涂而马虎。颟,糊涂;心不在焉。顸,粗。
②泛泛(fàn fàn):不深入;平平常常。
③毗尼(pí ní):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奈耶”。意为律。
④嗣后(sì hòu):以后。嗣,接着;随后。
净空法师:自信心很强的人,佛帮得上忙
这个话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在《华严》上讲的,这一点不错,我们相不相信?《观无量寿佛经》上讲净土的原理,理论的依据,佛只说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要不相信,我们往生有障碍,也成不了佛。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讲经教学,目的何在?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恢复信心。信心是本来有的,迷失了自性,信心也丢掉了,这很可惜,所以佛教导我们把信心找回来。然后第二个目标,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觉悟之后才会发愿,愿是真的。
净空法师:信心还不能够坚定,这个问题在哪里
净空法师:真正有智慧的人,他重视光阴
净空法师: 把真心念出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