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传别讲(四十三)
个人日记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南怀瑾先生讲述的《易经系传别讲》,简述:本书内容包含了政治艺术,身心修养之道,人文文化最高的哲学,以及做人做事的智慧之学。
学习之后,你会发现《易经》是很平易的一种学问,是人人都需要一种学问。最重要的是,本书会使你豁然开朗,智慧大增。
学《易》的基本原则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熟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参谋的参也是它,一二三的三也是它。我们后人写参的时候,把参字下边的三撇写作三横,变成“叁”的样子。实际上这个字有念参、有念三,在这里是念三,不过也可以把它当成参。我们中国文字上有讲“参差”不齐,“差”念“ci ”,“参”,念“cen又叫破音字。所以这个字可以念参(can),也可以念三,也可以念cen。“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里告诉你,参伍以变,就是三爻的变化,五爻的变化。一个卦只有六爻,到了五爻一变以后,后面不能再变了;第六爻一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场面了。假设这是我们现在的卦,那么第五爻变,我们已经老了,第六爻一变,我们就已经死掉了。也就是说,这个卦成为另外一面,阴卦来啦。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错综就是卦“变”、错综复杂。我们看一个卦,看了这一面,就要反过来再看另外一面。学了《易经》的人,一件事情处理之后,作为一个老板的,立刻要想到它的下一步,把你老板的立场想完以后,便要想到对方,或者你的买主、或者你的职员、你的部下……他们的观念怎么样?跟老板刚好相反。所以我们作战判断军情,了解了自己,立刻要替敌人想一想,我这样攻击他,敌人懂不懂?一样懂。他也晓得我们会这样攻击他们。这你就要了解错综的道理了!这就叫错综复杂。
所以“错综”,就是要你学了《易经》以后,看一件事物要绝对地客观,绝对不能作主观的看法。
我经常说一般学逻辑的讲哲学,动不动说“我很客观”,“嗳!我告诉你啊,我是绝对客观。”这一句话,本身就很主观了。他说“我的客观”看法,实际上就是他的主观看法。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两句话是法则,将来你用这个卦,要知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就是正面反面都看清楚了,才能“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学《易经》要学到“通”,读书也要读到“通”。我曾说专家不能领导政治。但是很遗憾,我敢预言,将来社会的走向会有专家领导政治的一天。到了专家领导政治的时候,比无学问人领导政治还要糟糕。政治是通才之学,所以政治家要能通其变,“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大政治家都是通变之才,惟有通变才能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不但把现象通变了,也懂得了数。
我们中国人唱戏,总是学诸葛亮掐指一算。掐指一算就是拿数来推算的。我们小说上写诸葛亮要想挽回他的天命,说他在五丈原之时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只好用道家的方法“拜斗”来增延寿命(拜斗之术,密宗与道家都有)。那时候诸葛亮明知道他的生命不可挽回,但还是想办法来试试看。
那个小说写得有趣极了!但是等魏延一撞进来,把那七星灯一脚踢倒,诸葛亮就知道不可挽回了!“极其数”,知道气数已尽,没有办法了。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於是确定天下各种的现象。这就是学《易经》的两个原则——“通其变、极其数”。
“通其变”,任何的事都没有一定,你懂了《易经》,便知道人生境界不是一定的。
今天还有一位同学谈到婚姻问题。我说你不要那么认真了,婚姻就是赌,成家立业就是赌啊!赌赢、赌输,谁知道呢?有气魄自己就去赌赌看!如果说结了婚,就非要婚姻怎么好不可,那你是昏了头了。每一人都是赌徒,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然后出来就注定是做赌徒的。输赢不知道!
人生就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人生就是两个东西:“通其变、极其数”。要绝对的赌而不输,或者输而不赌,你非通达《易经》的这两个法则不可。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学问不到这个程度的话,如何能够创造出来《易经》这个法则呢?所以孔子极力赞叹《易经》的学问。孔子提出研究报告,告诉我们:老祖宗伏羲、黄帝创造这个《易经》文化真伟大。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个《易经》的学问,把天地间一切学问的准则都包括进去了,它也是一切逻辑的根本。
形而上道体与无为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系传》前面讲的是用,到了这一段是讲形而上道——易的体。
“易无思也”,就是说《易经》这一门学问,它的体就是形而上的道。
形而上这个东西,就是全世界一切宗教家、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宗教家们总希望从这万物的根源找出它的那个本来、那个最初的东西。这个最初的东西,赋予它一个名号,或者叫神、或者叫菩萨、或者是什么东西……但是在这里,我们中国文化——《易经》的学问里头,你要叫它心物一元也可以,叫它神也可以。
如果推算这个思想的年代,应当在孔子之前。假设有人说《系传》不是孔子作的,是后人增加的,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是秦汉以后的人。而且不管《系传》是不是后人增加的,我们可看出来,他虽然不用那个“神”或者“心”或者“物”来代表宇宙的本体,但是在《易经》文化中,它最高的境界已到达了不可思议、没得东西的境界。
佛经上讲不可思议,就是不可用思想去讨论。你说有个上帝、有个佛,已经牵涉到人的思想了,最后心物都是空的。我们讲的这个空字是来自佛学,中国过去没有这个说法,只称它是无为。无为不一定是空啊!这两个观念要搞清楚。
严格地讲,“空”与“无”是两个名词。
不过,“空’,容易使人觉得是完全没有的境界,容易误解成唯物哲学的那个“没有”。“空”这个名称,就有这个讨厌的地方,易被人误解。现在东南亚一带的小乘佛教也讲空,很容易被人误解!认为佛学讲的这个是空,就是唯物哲学讲的空。认为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没有了,人死了,死了就没有了,后面不要谈了。什么灵魂啊、生命轮回啊、再来啊,都是鬼话。唯物哲学这样讲法,小乘佛学的空就抵不住了。
中国古代没有“空”这个观念,只有“无为”。“无为”不能解释为空,也不能解释成“虚空”。如果把虚空 一样也叫“无为”,那是一个画蛇添足的解释。“无为”就是“无为”,“无为”是没有动,也可以说没有东西,一切充满而不存在。
所以易这个东西,它是“无思也,无为也”,等于我们睡眠一样。当我们没有醒来以前,一切都是静止的状态,但它不叫做“静”,就叫做“无为”。
《易经》简单的两句话,就把一切宗教哲学的问题都解答了。它的境界实在太高了,所以我们确认它应该是孔子讲的话。
当这个体没有动以前是“寂然不动”的。这个寂然不动,也不能比喻是“清静”。寂然不动等于静到极点,完全的静止。这个寂然不动,是在万物没有发生以前的这个体,一点都没有动。
它是什么境界呢?
“无为”的境界。但是在静止“无为”的境界时,万物的一切作用、能量却都包含在其中了。
等于我们眼睛看到这个虚空,看似空无一物,但我们要进一步来探讨这个虚空,就可以发现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譬如这个电、风、雷、云、雨……都在这个虚空之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事物也都在这里头。可是这个虚空呢?却是寂然不动的。但它如果一感——阴阳交感、动静交感、是非交感、善恶交感,就会起作用。所以《易经》是交感的学问。《易经》的爻就是交的意思,一爻一爻都是寂然不动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感,一切作用都起来了。
大家看庙里边常有“感应”、“有求必应”的匾额。那就是感应道交。一切宗教,祷告上帝也好、拜菩萨也好,有没有作用呢?感应道交,有感就应。等于我们玩的那个碟仙一样,指头划上去碟子就会动。你问它什么?它都会告诉你,这就是“感而遂通”。
你说这里边有个鬼神吗?那全在于你,都是在于你的运用。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如果拿《易经》的道理来看,东方西方的宗教哲学都完啦!
修到“无思、无为”就是道之体,同天地自然万物之体一样。这个体是“寂然不动”,但并不是个死东西。“感而遂通”有所感,马上通,通万感,通天下之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是宇宙万法。以修道而言,孤阴就不生,孤阳就不长,彼此要交感而通。
孔子在这里的报告,说《易经》讲到了道体这个学问,而平时《易经》都是讲用——也就是象数。现在讲到体,它是“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所以他说我们老祖宗这一门学问,是中国文化之根,是根之根。“非天下之至神”,这个“神”是形容词,神妙到不可思议,这个神包括了佛教讲的佛、道教讲的神、天主教基督教讲的上帝;至神不是普通的神。“其孰能与于此”?孰就是谁。假设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谁的境界能有如此高超绝伦呢?
这一节都是讲《易经》的体。它把形而上的体与形而下万物的用,其间的关系讲解得简单明了。研究东西文化宗教哲学,照我的观察及我平常的经验来看,还没有能超过《易经》的。它几句话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中国文化。
如果是西洋的文化研究,这可以写好几部论文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写百把万字的一部一书。
“感而遂通”,一般人修道,想修到有神通成就的话,如果以为去拼命打坐、修道,就可以知过去未来,就能得到神通,那他永远是妄想。他已经着魔了!做不到的。
如果你能修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便样样都知道了,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你要去求知过去未来,反而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古人所谓“心包太虚”,你能如此,便“万事皆知”了。如果你心地上没有这个境界,而用个人的修道去求未知、求神通,那永远是缘木求鱼。
…………………………………………………………………………………………………………………………………………………………………
分享自修身齐家群明和师兄
您愿不愿试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
学习之后,你会发现《易经》是很平易的一种学问,是人人都需要一种学问。最重要的是,本书会使你豁然开朗,智慧大增。
学《易》的基本原则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熟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参谋的参也是它,一二三的三也是它。我们后人写参的时候,把参字下边的三撇写作三横,变成“叁”的样子。实际上这个字有念参、有念三,在这里是念三,不过也可以把它当成参。我们中国文字上有讲“参差”不齐,“差”念“ci ”,“参”,念“cen又叫破音字。所以这个字可以念参(can),也可以念三,也可以念cen。“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里告诉你,参伍以变,就是三爻的变化,五爻的变化。一个卦只有六爻,到了五爻一变以后,后面不能再变了;第六爻一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场面了。假设这是我们现在的卦,那么第五爻变,我们已经老了,第六爻一变,我们就已经死掉了。也就是说,这个卦成为另外一面,阴卦来啦。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错综就是卦“变”、错综复杂。我们看一个卦,看了这一面,就要反过来再看另外一面。学了《易经》的人,一件事情处理之后,作为一个老板的,立刻要想到它的下一步,把你老板的立场想完以后,便要想到对方,或者你的买主、或者你的职员、你的部下……他们的观念怎么样?跟老板刚好相反。所以我们作战判断军情,了解了自己,立刻要替敌人想一想,我这样攻击他,敌人懂不懂?一样懂。他也晓得我们会这样攻击他们。这你就要了解错综的道理了!这就叫错综复杂。
所以“错综”,就是要你学了《易经》以后,看一件事物要绝对地客观,绝对不能作主观的看法。
我经常说一般学逻辑的讲哲学,动不动说“我很客观”,“嗳!我告诉你啊,我是绝对客观。”这一句话,本身就很主观了。他说“我的客观”看法,实际上就是他的主观看法。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两句话是法则,将来你用这个卦,要知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就是正面反面都看清楚了,才能“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学《易经》要学到“通”,读书也要读到“通”。我曾说专家不能领导政治。但是很遗憾,我敢预言,将来社会的走向会有专家领导政治的一天。到了专家领导政治的时候,比无学问人领导政治还要糟糕。政治是通才之学,所以政治家要能通其变,“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大政治家都是通变之才,惟有通变才能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不但把现象通变了,也懂得了数。
我们中国人唱戏,总是学诸葛亮掐指一算。掐指一算就是拿数来推算的。我们小说上写诸葛亮要想挽回他的天命,说他在五丈原之时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只好用道家的方法“拜斗”来增延寿命(拜斗之术,密宗与道家都有)。那时候诸葛亮明知道他的生命不可挽回,但还是想办法来试试看。
那个小说写得有趣极了!但是等魏延一撞进来,把那七星灯一脚踢倒,诸葛亮就知道不可挽回了!“极其数”,知道气数已尽,没有办法了。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於是确定天下各种的现象。这就是学《易经》的两个原则——“通其变、极其数”。
“通其变”,任何的事都没有一定,你懂了《易经》,便知道人生境界不是一定的。
今天还有一位同学谈到婚姻问题。我说你不要那么认真了,婚姻就是赌,成家立业就是赌啊!赌赢、赌输,谁知道呢?有气魄自己就去赌赌看!如果说结了婚,就非要婚姻怎么好不可,那你是昏了头了。每一人都是赌徒,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然后出来就注定是做赌徒的。输赢不知道!
人生就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人生就是两个东西:“通其变、极其数”。要绝对的赌而不输,或者输而不赌,你非通达《易经》的这两个法则不可。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学问不到这个程度的话,如何能够创造出来《易经》这个法则呢?所以孔子极力赞叹《易经》的学问。孔子提出研究报告,告诉我们:老祖宗伏羲、黄帝创造这个《易经》文化真伟大。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个《易经》的学问,把天地间一切学问的准则都包括进去了,它也是一切逻辑的根本。
形而上道体与无为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系传》前面讲的是用,到了这一段是讲形而上道——易的体。
“易无思也”,就是说《易经》这一门学问,它的体就是形而上的道。
形而上这个东西,就是全世界一切宗教家、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宗教家们总希望从这万物的根源找出它的那个本来、那个最初的东西。这个最初的东西,赋予它一个名号,或者叫神、或者叫菩萨、或者是什么东西……但是在这里,我们中国文化——《易经》的学问里头,你要叫它心物一元也可以,叫它神也可以。
如果推算这个思想的年代,应当在孔子之前。假设有人说《系传》不是孔子作的,是后人增加的,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是秦汉以后的人。而且不管《系传》是不是后人增加的,我们可看出来,他虽然不用那个“神”或者“心”或者“物”来代表宇宙的本体,但是在《易经》文化中,它最高的境界已到达了不可思议、没得东西的境界。
佛经上讲不可思议,就是不可用思想去讨论。你说有个上帝、有个佛,已经牵涉到人的思想了,最后心物都是空的。我们讲的这个空字是来自佛学,中国过去没有这个说法,只称它是无为。无为不一定是空啊!这两个观念要搞清楚。
严格地讲,“空”与“无”是两个名词。
不过,“空’,容易使人觉得是完全没有的境界,容易误解成唯物哲学的那个“没有”。“空”这个名称,就有这个讨厌的地方,易被人误解。现在东南亚一带的小乘佛教也讲空,很容易被人误解!认为佛学讲的这个是空,就是唯物哲学讲的空。认为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没有了,人死了,死了就没有了,后面不要谈了。什么灵魂啊、生命轮回啊、再来啊,都是鬼话。唯物哲学这样讲法,小乘佛学的空就抵不住了。
中国古代没有“空”这个观念,只有“无为”。“无为”不能解释为空,也不能解释成“虚空”。如果把虚空 一样也叫“无为”,那是一个画蛇添足的解释。“无为”就是“无为”,“无为”是没有动,也可以说没有东西,一切充满而不存在。
所以易这个东西,它是“无思也,无为也”,等于我们睡眠一样。当我们没有醒来以前,一切都是静止的状态,但它不叫做“静”,就叫做“无为”。
《易经》简单的两句话,就把一切宗教哲学的问题都解答了。它的境界实在太高了,所以我们确认它应该是孔子讲的话。
当这个体没有动以前是“寂然不动”的。这个寂然不动,也不能比喻是“清静”。寂然不动等于静到极点,完全的静止。这个寂然不动,是在万物没有发生以前的这个体,一点都没有动。
它是什么境界呢?
“无为”的境界。但是在静止“无为”的境界时,万物的一切作用、能量却都包含在其中了。
等于我们眼睛看到这个虚空,看似空无一物,但我们要进一步来探讨这个虚空,就可以发现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譬如这个电、风、雷、云、雨……都在这个虚空之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事物也都在这里头。可是这个虚空呢?却是寂然不动的。但它如果一感——阴阳交感、动静交感、是非交感、善恶交感,就会起作用。所以《易经》是交感的学问。《易经》的爻就是交的意思,一爻一爻都是寂然不动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感,一切作用都起来了。
大家看庙里边常有“感应”、“有求必应”的匾额。那就是感应道交。一切宗教,祷告上帝也好、拜菩萨也好,有没有作用呢?感应道交,有感就应。等于我们玩的那个碟仙一样,指头划上去碟子就会动。你问它什么?它都会告诉你,这就是“感而遂通”。
你说这里边有个鬼神吗?那全在于你,都是在于你的运用。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如果拿《易经》的道理来看,东方西方的宗教哲学都完啦!
修到“无思、无为”就是道之体,同天地自然万物之体一样。这个体是“寂然不动”,但并不是个死东西。“感而遂通”有所感,马上通,通万感,通天下之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是宇宙万法。以修道而言,孤阴就不生,孤阳就不长,彼此要交感而通。
孔子在这里的报告,说《易经》讲到了道体这个学问,而平时《易经》都是讲用——也就是象数。现在讲到体,它是“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所以他说我们老祖宗这一门学问,是中国文化之根,是根之根。“非天下之至神”,这个“神”是形容词,神妙到不可思议,这个神包括了佛教讲的佛、道教讲的神、天主教基督教讲的上帝;至神不是普通的神。“其孰能与于此”?孰就是谁。假设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谁的境界能有如此高超绝伦呢?
这一节都是讲《易经》的体。它把形而上的体与形而下万物的用,其间的关系讲解得简单明了。研究东西文化宗教哲学,照我的观察及我平常的经验来看,还没有能超过《易经》的。它几句话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中国文化。
如果是西洋的文化研究,这可以写好几部论文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写百把万字的一部一书。
“感而遂通”,一般人修道,想修到有神通成就的话,如果以为去拼命打坐、修道,就可以知过去未来,就能得到神通,那他永远是妄想。他已经着魔了!做不到的。
如果你能修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便样样都知道了,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你要去求知过去未来,反而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古人所谓“心包太虚”,你能如此,便“万事皆知”了。如果你心地上没有这个境界,而用个人的修道去求未知、求神通,那永远是缘木求鱼。
…………………………………………………………………………………………………………………………………………………………………
分享自修身齐家群明和师兄
您愿不愿试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
文章评论
太行渔夫灬